首页 理论教育 班级礼仪之星主要事迹

班级礼仪之星主要事迹

时间:2023-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是“礼仪之邦”,注重礼仪是我国人民的优良传统。首先,将礼仪教育“法”制化。“法”的形成应建立在全体班级成员协商的基础之上。惩处必须在错误行为发生后立即进行,绝不拖泥带水,绝不能有时间差,以达到及时改正错误行为的目的。视情节轻重,处理办法有班长谈话、纪检小组通报、班主任谈话、告知家长等。

不学礼,无以立——浅谈礼仪教育

■曾 蓉

缘  起

那个有些许阳光的冬日,班上的军训老师和学生们轻轻道别,那一刻,离别的忧伤爬上一张张稚气的笑脸,那一刻,泪水蒙img2了一双双清亮的眼……

好半天,学生们才缓缓走进教室。作为班主任的我跟着学生走进熟悉的教室。“今天,同学们和军训老师离别的情形让老师感慨不已,因为老师的心中还有另外一幕:军训前,父亲帮你扛着厚重的行囊,你可曾说声谢谢你,爸爸。多少次,天气突然变冷,妈妈为你送来御寒的衣服,她蹒跚着走下楼梯,你可曾深情地凝望她远去的背影?有几个同学能记住父母的生日,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但我们常记住了瞬间的感动,却忽视了身边最平凡的真情……”

教室里寂静无声……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学校教育的目标是让每一个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这个“德”不仅包括政治思想等“大德”,也包括文明礼貌、礼仪规范等“小德”。所谓“小德”,作用并不小。从“小德”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品质。特别是小学生,正处于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时期,空洞的说教对他们的品德形成效果并不明显,而把道德教育从他们身边看得到的一言一行做起,让他们从小养成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尊重他人的好习惯,会促使他们“大德”的形成和发展,让他们终身受益。其中,礼仪教育是最基本的道德教育。从开篇这个小故事也能看出礼仪教育不可忽视。

礼仪是现代文明的具体表现,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形式。中国是“礼仪之邦”,注重礼仪是我国人民的优良传统。一个人文化素质、品德修养的高低,都会表现在他的外在礼仪形象上。对广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可从小培养学生文明礼貌的习惯,提高他们的基础道德水平,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从而推动学校精神文明的建设,并影响社会风尚的好转,从而让孩子“礼行天下”。

细  说

要孩子“礼行天下”,班主任的角色非常重要。

——班主任做好礼仪表率

一、班主任宽严有度

魏书生老师把自己比做一位船夫,带着孩子们摆渡,摆渡;我把好的班主任比做带刺的玫瑰,在推行礼仪教育时班主任要搞好班级礼仪管理,既要与学生保持亲密关系,同时也要与学生维持一定距离,正如鲜花需要阳光也需要风雨,学生既需要赏识教育,也需要挫折教育。好的班主任应是带刺的班主任,爱而不溺,宽中有严,遇事讲原则,讲纪律,不能一味“你好我好大家好”,不能跟学生一般见识,也不能不跟学生一般见识,是非黑白、对错荣辱、褒贬奖惩,钉是钉,铆是铆,毫不含糊,正如夸美纽斯说:“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二、班主任礼仪示范

“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爱因斯坦)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班主任就像一面镜子,他的一言一行都牵动孩子的心灵,班主任必须是礼仪的表率。班主任只有从文明礼貌、文化修养、道德情操、知识才能等各方面不断提升自己,才会在学生心中树立威信,才会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会有“其身正,不令而行”的管理效果。作为21世纪的班主任还需要有超越功利的清高,拒绝浮躁的淡泊,遇事讲公平、公正、公开;在与同事、与家长交往中保持人格独立,不徇私情,有礼有节,在教学上出类拔萃。

——礼仪教育“法”制化

一个人有一块表时,可以知道现在的准确时间,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块表时反而难以确定了。两块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你要做的,就是选择其中较信赖的一只,尽力校准它,并因此作为你的标准,听从它的指引行事。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班必须得有一块共同的表,这块表就是我们的“班规”。

首先,将礼仪教育“法”制化。也就是将礼仪教育写入班规。用制度管理人,比人管人少了一些随意,也给学生多一些法治意识,多一点自理、自律。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班级小社会也要做到“有法可寻、有法可依”。但是,班级管理毕竟不同于社会管理,它的对象是年轻稚嫩的生命。所以,管理实为教育,应当把教育贯穿在我们建立的管理制度中,我们所建立的一切制度中。我们所建立的一切制度都要适合所在的学生群体,否则就如无水之泉、无本之木,丧失它存在的基础。“法”的形成应建立在全体班级成员协商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全班协商制定班规,将“微笑待人,使用礼貌用语,孝敬父母,善于协商与合作,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等礼仪常规写进班规里,同学们的日常行为都遵守这个法规,男孩自然像绅士,女孩自然像淑女啦!

其次,就是“执法”要做到“有法必依”。这里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加强班干部队伍建设。班干部是班级管理执行者,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强大的班干部群体能保证班级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班干部队伍的建设。然后,实行“班级日记”,值周班长必须将每天情况向全班公布,以表格形式上交班主任。同时,成立班级CEO,每小组一名CEO,专管纪律和礼仪,CEO直接对每小组成员负责,小组成员出现问题可直接与家长对话,由全班评选最公正的人担任班长。每月评选一次文明之星、礼仪之星。另外,班主任还要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可总结班会),由前周值周班长做工作总结,若有新决定向全班汇报。

最后,要做到“违法必究”。班主任要经常对全班学生进行规章制度教育,警告或劝诫其不要触犯规章制度,否则会受到惩处。也就是说只要触犯规章制度,就一定会受到惩处。惩处必须在错误行为发生后立即进行,绝不拖泥带水,绝不能有时间差,以达到及时改正错误行为的目的。诸如迟到旷课、乱扔垃圾、出口成脏等“小事”都属于违“法”行为,在相关条款中有针对性的处理办法。视情节轻重,处理办法有班长谈话、纪检小组通报、班主任谈话、告知家长等。并且,这些行为及处理过程和后效都会记入学生各自的成长集。制度的建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是在班级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而形成的。班干部队伍也要经历不断调整、不断充实的过程。班级制度应该是生动的、发展的,应该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打造班级文化,宣传礼仪

爱也好,严也罢,一旦使学生的行为成为一种习惯,就会逐渐形成一种文化。一个好的班集体应该有一种大家认同的班级文化。这是班级管理的重要途径,也是班级管理的终极目标。班级的管理,说到底就是打造班级文化。

首先,精心设计班级环境。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区别于其他班级的核心元素。班级文化首先是一种显性文化,也就是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环境文化,或者说物质文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室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教室墙壁上张贴名言警句,如:“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展示学生作文水平的绽放廊;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科普长廊;悬挂在教室前面的班训、班风等醒目图案和标语等都是润物无声的礼仪教育素材。

其次,打造隐性文化。隐性文化也称作“软文化”,主要包括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包括各种班级规约,构成一个制度化的文化环境;观念文化则是关于班级、学生、社会、人生、世界、价值的种种观念,这些观念弥漫在班级的各个角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我们班的观念文化还通过我班的电子小报宣传、浸润,班级小报每月一期,每期班级小报上都有礼仪小屋这个专栏,它就像一个窗口,为孩子们提供很多信息,包括感动校园的人和事,也包括社会上的好人好事;甚至包括流行游戏的危害……礼仪小屋就像一盏灯,为孩子指明做人的方向。

最后,培养行为文化。因制度和观念等引发出来,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和精神面貌,则是行为文化。这是班级文化经营的终极目标,其他文化说到底都是为行为文化服务,因为礼仪教育说到底还是育人,而育人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因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班主任有温婉耐心的品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还要有矢志不渝的坚守,“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礼仪教育正是这样以点滴入手,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开始的。

概  说

一个集体“最直接、最有效而又持之以恒发挥作用的力量就是它的群体习惯——文化氛围。”优秀的班级文化一旦形成,其在班级管理中所起的引领、约束、凝聚和激励的作用就会鲜明地体现出来,孩子们良好的文明习惯就会自然显现,优雅的言谈举止就会自然流淌。

“教育根植于爱。”没有爱心的凝结就不会有礼仪教育的硕果。但“光爱还不够,必须善于爱。”没有智慧的养分就不会有礼仪教育的郁郁葱葱。礼仪教育是一门艺术,愿我们都能成为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愿我们的班级都是生命狂欢的绿洲,都是心灵的家园,触手可及满是和谐、满是快乐,愿我们的学生“礼”行天下,即使是陌生人,我们也彬彬有礼;即使是陌生人,我们也为你祝福。

(此文获得全国基础教育年度论文评选二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