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分 优良的品质
优良的品质带到学校
蔡村高中学生来自农村,在农村度过他们的少年时代,他们把农民的优秀品质带到学校里,他们朴实、勤俭、吃苦、耐劳、礼貌、忍让、和谐、上进,同时他们把不怕脏不嫌累、风里来雨里去的执著精神,体现在学习上。在求学中,他们聚精会神地听讲,如饥似渴地探求,积极完成作业,虽不像苏秦刺股,孙进悬梁,但也在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不耻下问,活跃探讨。星期六放假回家,星期日下午早早到校上自习。他们用了两年的时间,学完“文革”前三年的课程。“开门办学”中的河湾翻稻田、夜战高灌站、厕所淘粪、生产队劳动,更使他们养成了不怕苦不嫌累的劳动习惯。我铭刻心中的一件事是:教育局发给学校的冬季取暖费有些不足,学校为发挥各班的潜力,取暖费平均下放到各班级,学生勤工俭学,自行解决取暖问题。于是各班向村里生产队借来小平车,在课外活动或星期日,去五几里的乔家湾煤矿拉炭。矿上领导郑汝银、尹阔等干部为了不让学生耽误学习,学生随到随装,先给蔡村高中的小平车装煤。这样既省下了用费又可多拉些煤,保证了冬季教室和宿舍的取暖;既锻炼了学生吃苦耐劳的品格,又搞了勤工俭学。
其时,学生住宿就是一个大家,一条炕睡十几个同学,他们学会了忍让、宽容、体贴和帮助,同学关系和谐,师生关系和睦。那时学生每天一斤多供应粮,虽然学校有自产的蔬菜和粮食,但师生多且粮食天天消耗,学生经常处于吃不饱的状态。但由于按时就餐和生活规律,他们身体结实。在那种艰苦的环境里,不管是学习,还是劳动,他们从不叫苦喊累,他们总是谈笑风生,愉快欢乐,团结互助,乐于助人,尊敬老师,积极进取。
优良的品质带到工作岗位
升学深造的学生,毕业后进入各行各业的工作岗位。他们诚恳虚心地取别人长处,在工作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强业务,学经验,不断地丰富自己、提高自我。再加上苦干、实干,他们很快成为工作中的骨干、业务中的带头人、技术上的尖子,受到组织的重用、领导的信任和群众的拥护,逐级提拔,当上了基层的、中层的甚至是高层的领导干部。在领导岗位上,他们将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得到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大多数学生从事专业性强、技术性高的基层业务工作,他们在科研、教育、医护、金融、财务、运输等行业一干就是十几年或几十年。他们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精益求精、埋头苦干,有的发明创造,有的成为骨干专家;有的作出巨大贡献,有的得到荣誉和奖励;有的任劳任怨,默默无闻;有的各司其职,做好本职工作。
回到农村的学生,他们恰逢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农村是他们依恋的故乡,他们愉快地接过父母亲的担子。有的承包农田山林,精耕细作,成为“种粮大户”;有的改良土壤,培育品种,种植大棚蔬菜;有的扩地办场,搞畜牧养殖,发家致富;有的干农用车运输,增加收入;有的加工农产品,销售绿色食品;有的办乡村超市,便民服务;有的在农村开理发店、机械修理部;有的做瓦工、木工;等等。正所谓:“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七班的学生辛文艺在麻达窑村承包一百多亩坡地,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粮状元”;五班的高世明一直搞胡麻和菜籽加工,成为县域绿色油料供销商;七班的孙政第一个承包供销社,在农村办超市,便民服务;五班的李杰文率先搞农用车运输,发家致富;三班的郭桂珍嫁到蔡村和丈夫办奶牛养殖场,成为村里的“好媳妇”…… 他们才是真正的财富创造者和生活的主人。正所谓,德乃主命之根,技乃养身之本。经济搞活了,收入增加了。生产提高了,生活改善了,人生充满幸福和欢乐。
回目远望,学生们的成就来之不易;蓦然回首,三十多年的足迹清晰扎实。他们幸运,因为有过幸福的农村高中生活;他们幸运,因为幸遇改革开放的盛世中国。在人生的跋涉中,他们有成功,也有失败;有经验,亦有教训;有顺境,也有挫折;有欢乐,亦有沮丧。这是生活的常态。他们的人生足迹再次表明:智慧和胆略,二者缺一不可;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机遇不可失,犹豫不可得;顺利时勇往直前,挫折时积极奋进;学识深浅,技术高低,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用中学,在用中干;人文素养和文化意识是人生必备的品质;人生因为奋斗才更有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