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风破西风

东风破西风

时间:2023-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几次课堂的插曲中,我借着东风破了西风,授课的教师非我,让学生明白某些文化内涵的却是我,此经历我也称之为——教学心得。农历七月初七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古代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借着东风破西风,学生只有真正学好自己固有的文化,才能用所学的知识去认识和理解更远的西方文化。诚如上海的城市精神——海纳百川。

东风破西风

浦咏晴

站在咫尺讲台上授课是教学,坐在办公室辅导叫助学,那么和学生们坐在同一个教室听英语外教课的经历对我而言就能算个人教学吧?这几个月的跟踪调研英语外教听课经历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当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碰撞的时候,是随波逐流,盲目跟随西方文化习俗呢,还是阐明东方文化,更正部分西方人的片面理解或误解?抑或东西结合,海纳百川?在几次课堂的插曲中,我借着东风破了西风,授课的教师非我,让学生明白某些文化内涵的却是我,此经历我也称之为——教学心得。

在七年级的课堂,来自美国的外教——Teacher Roger在询问学生各个国家人民的民族特色服装。学生一一答来:日本的和服,韩国的韩服,印度的莎丽,中国的旗袍……Teacher Roger百思不得其解,不知Qipao为何物。学生无助地向我求救,我向他大致讲解了旗袍的历史由来。旗袍最早是在清朝从广东方言Cheongsam进入英语词汇,继而旗袍在20世纪初的上海发扬光大,以Chi-pao和Qipao进入现代英语词典。外教对这个词汇的一无所知反映出他的片面理解和现代英语的知识匮乏,忽视中国历史的渊源,认为旗袍是太远的清朝的衍生物,不是现代英语里的词汇。殊不知,英语也是每年在更新,在不断扩充新的词汇,而中国的日益进步和开放使现代英语也不断加入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并被公众认可和使用。为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国籍英语老师的不同讲解,课后,我向学生阐述了我的鲜明观点,并解释了美国外籍老师初来乍到,对中国文化的不熟悉可能造成的误解。我第一次感到中西文化的差异会对学生产生很强的副作用,而如何转化这种副作用,就是中国老师的职责了。

而后的关于七夕节的课,虽然是当作阅读答题技巧训练课,但是其实牵涉了中西不同的文化的背景和对情人节的理解。缺乏中国文化习俗知识的外籍教师所设计的提问都是围绕牛郎与织女的爱情传说故事,所做的对比提问也都是在比较西方情人节和中国情人节的异同。学生在此导向下,片面认为七夕节就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与西方的情人节是异曲同工之妙。在我的英语课堂上,当我们在讨论端午节的时候,利用适当的时机,向学生提出了重新认识七夕节的话题。学生这才发现七夕节的真正文化背景和改变的轨迹。

农历七月初七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古代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相传,每年七夕是天上织女与牛郎鹊桥相会之时,凡间的女孩便在这晚向织女乞求智慧和巧艺。乞巧的习俗比如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小物品来赛巧。女孩们也求赐美满姻缘,“乞巧节”和“女儿节”由此得来。直到今日,当人们淡忘一些旧俗时,商业意识过分强化的商家却利用七夕节的浪漫色彩,将其打造成中国情人节以赢得商机,而其女儿节和乞巧节的丰富民俗内涵却被弱化。由此得到的启示是:与其在发现韩国人把端午节申请为他们的文化遗产后极力辩解,不如早日弘扬我们自己的历史文化;与其在羡慕日本女儿节的隆重和多彩时,不如早日发现其实这就是我们所丢弃和遗忘的传统和文化。身为一名英语教师,传播英语文化知识的同时勿忘用中国文化的精深和博大来阐释文化的不同种类和内涵理解。

借着东风破西风,学生只有真正学好自己固有的文化,才能用所学的知识去认识和理解更远的西方文化。诚如上海的城市精神——海纳百川。我们不一味盲目随从,也不封闭自守,只有中西文化的兼顾和融合,才能体会到天下一家的回肠荡气与和谐气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