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中运用儿歌进行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吴剑鹰
三年级学生都在9岁左右,属儿童期,他们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是思维过程的具体运算性,是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期;同时也是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的重要形成期。然而三年级数学的教学内容似乎越来越难了,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些孩子往往会出现畏惧、厌烦情绪,这样长此以往必将对今后的学习产生诸多不良影响。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趋深入,减轻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使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和谐健康地成长,已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数学儿歌是一种生动、形象、有趣、有数学知识的简短诗歌,易懂易记。要让学生快乐学习、主动学习,唯有首先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学习的兴趣,而把儿歌这个孩子们平时喜闻乐见游戏形式引入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从一些难懂的知识中,找出它们之间规律性的东西,编成儿歌或顺口溜,充分发挥愉悦表象的特殊作用,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气氛中,通过形象感知去理解抽象概念,从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培养学生们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一、数学儿歌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1.教必有趣、以趣促学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有这样一条原理:人的认识与情感是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不同的情感对学习有不同的影响。积极的情感,对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很大作用,人在愉快时则感知比较敏锐,记忆比较牢固,想象也比较活跃。数学儿歌以其生活化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述,让孩子仿佛置身于生活情境中,加上易读好记,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等特点,可以唤醒孩子去积极思维,能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在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把教材的主要概念、法则等基础知识编成儿歌结合生动的情景、形象化的语言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灵动的生命力,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成效。
如:教学单位换算时,学生遇到复名数换算成单名数时,总感到较困难。于是我编了这个儿歌:一个两个单位往大化,看清位置再入座,大哥坐在点左边,弟弟坐在点右边,一百二十三几个,依次排队不能乱。然后我请学生们结合儿歌做“找位子”的游戏,在游戏儿歌中领悟和建立起位子概念。有的同学还提出:这个儿歌只适合千米、米,千克、克。如果是元角分,还可以编成另外一首儿歌……通过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以及形象生动的比喻,同学们很快就掌握了复名数化单名数的方法。同时,因为儿歌很有趣,这种“民主、快乐”的教学氛围,激发了他们参与的热情,焕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主动学习的精神,实现了知识的迁移。
2.手脑并用、以动促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为思维的工具和镜子。”三年级学生无论是生理成长还是心理准备都还不具备“专心有恒”的学习意识和行为条件,他们只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感兴趣,并愿意专注地去探索。在使用儿歌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可以让学生两只手有节奏地做徒手操,尝试做到“眼观,脑想,口说,手做”,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不但有效地调整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促进了学习迁移能力的发展,方便学生形象记忆,提高教学的效率。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如:为了给学生们面积单位的概念,我编了这样一首儿歌:面积单位一二三,它们究竟有多大?快看就在我身边:平方厘米看指甲,平方分米看手掌,若问平方米多大?快看脚下方地砖。学生们边唱儿歌,边摸摸小手、指指方砖,点点头,弯弯腰,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他们不仅仅是在儿歌中学习,同时也是在儿歌中休息,在儿歌中放飞想象,在儿歌中乐此不疲。
3.鼓励创编、以编促学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要求特别强烈。”三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步显现,他们有着强烈的表现欲和求知欲。教师可以充分让学生发挥创造才能,让学生在原有儿歌的基础上自由发挥,自编儿歌。孩子们在“旧药换新汤”的活动中,不仅通过思考,既快又牢固地掌握了新知识,同时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丰富了想象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有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必须把自己转变成为与学生同学习、同游戏的伙伴,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现规律,改编或续编儿歌,巩固和强化数学知识基础,学习的自主性也得到了不断提高。
如:在教学用一位数除时,我讲清计算方法后,鼓励学生自己创编儿歌,再全班商榷修改完善,最后建议他们给儿歌配上音乐,一个凝聚着集体智慧的“作品”就这样诞生了:除数一位看首位,一位不够看两位,一位一位往后除,除到哪位商哪位,不够商一先商0,余数要比除数小,商乘减落细心算,若想算得快又准,算前估来算后验。配合多媒体动画及学生熟悉的音乐,学生齐声演唱。当他们尝试到自己能编出新歌时,特别高兴,而同时一位数除法的法则在唱唱跳跳中很快掌握了。值得一提的是,当教两位数除法时,学生们利用“旧药换新汤”的办法,编出了两位数除法的儿歌:除数两位看两位,两位不够看三位,一位一位往后除,除到哪位商哪位……通过创编儿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教学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二、数学儿歌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运用的实践意义
实践证明,数学儿歌在三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进一步激发了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效果是显见的。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文学体裁中,通过念念儿歌、做做动作就能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原来不喜欢数学的孩子,在数学儿歌的朗诵中,慢慢掌握了知识点,进入了数学的大门,并逐步喜欢上了数学;原来喜欢数学的孩子更是在数学儿歌的影响下,迅速掌握了难以理解的概念、定理,在一首首儿歌的朗诵声中将各知识点融会贯通,增加了学习数学的能力和信心。
把儿歌运用到三年级数学教学中,促进了学生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发展,因为在学生学习儿歌和创编儿歌的过程中,将抽象、零散和易混的知识归纳到文字简练、朗朗上口的儿歌中。在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之中,学生可以很容易地记住并进行知识的迁移。在实践运用中,教师转变了角色,亲身参与学生运用儿歌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的活动中,在和学生的交流互动中不断完善运用数学儿歌进行的教学活动,增强了教学双边的互动,真正建立起了和谐的师生关系。
运用儿歌进行数学教学可以很好地调节学生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学习的规律,培养互助合作、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可以说,它将德育、教学和娱乐三个方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学困生的转化更是起到比较好的效果,既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也挖掘了他们的潜能。
总之,朗朗上口的数学儿歌既能帮助孩子掌握语言,形象地理解数学知识,又能抚育人的心灵。我们倡导用文化的方式发展有灵魂的教育,让三年级的孩子在学习数学儿歌、创作数学儿歌的形象思维活动中获得数学知识、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主动地徜徉在数学海洋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