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拼板的组合图形

拼板的组合图形

时间:2023-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了解各拼板的来龙去脉及它们相互演变过程,有助于“伤脑筋十二块”拼图和进行图形的变换。前3类拼板的周长等于其图形外框的周长,均为12,唯第四类不同。拼板的“相邻”和“互余”关系在拼板可变换组合图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熟悉和掌握拼板的“邻块”、“余块”关系,在探索“伤脑筋十二块”奥秘中至关重要。由若干块拼板构成的图形称为“组合图形”。组合图形形状各不相同,数量千千万万。

第1章 J's拼板编号法及拼板组合图形

1.1 拼板的编号

为了认识区别各个不同形状的拼板,J's拼板编号法对12块拼板进行编号,如图1-1所示。

图1-1 J's拼板编号法

拼板的编号基本上采用象形法,将拼板的形状与阿拉伯数字联系在一起,相互对应,便于记忆。但其中8号拼板和10号拼板引用我国的数码计数的象形[1],12号拼板则象形英文字母L[2]。从0到10,再加上英文字母L共12个代码,对应12块拼板,易于识别和记忆。

拼板有正面与反面,在拼图时允许拼板反摆,因此会出现拼板的正反。有些拼板的反面与正面是同样的,如1号拼板,反过来也是同样的形状;但也有不一样的,如2号拼板反过来就不同了。归纳起来,若拼板的形状具有轴对称的性质,则称为“偶拼板”(见图1-2),偶拼板正反面图形是相同的,如0号、1号、3号、8号、10号和L号拼板,计有6块。若拼板反面的形状与原图形是轴对称的,则称为“奇拼板”,奇拼板有2号、4号、5号、6号、7号和9号,也是6块。原拼板的对称拼板称为“拼板的反面”,在其编号上加“-”,如2号拼板的反面记作拼板 2号。图1-3中列出了奇拼板及其编号。

图1-2 偶拼板的轴对称图

在本书插图及图集中,偶拼板和奇拼板的正面采用纯色,奇拼板的反面饰以小圆点花纹。

在实际拼图中,偶拼板比较呆滞,奇拼板则显得活跃。

图1-3 具有正反面的奇拼板及其编号

1.2 拼板的演变与拼板间的关联

12块拼板虽然形状各不相同,但它们都能互相变化,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了解各拼板的来龙去脉及它们相互演变过程,有助于“伤脑筋十二块”拼图和进行图形的变换。

每个拼板都是5个单位面积(格),拼板的演变就是拼板的格结构的变化。

1.2.1 拼板的分类

根据拼板形状外框可以分成4种,如表1-1所示。前3类拼板的周长等于其图形外框的周长,均为12,唯第四类不同。0号拼板,其外框周长为10,而拼板周长为12,因为它的中部空着一格;6号拼版的拼板周长与外框周长均为10,因为它有4个格集中在一起。

表1-1 拼板的分类

将拼板归类后就可以看出这12块拼板是由5个格逐步相互变化而形成的,它们的5个格是一个整体,不能分离,犹如5个格带有磁性,虽然各个格可以转动、移动,但始终在一起,至少有一边相连。拼板中的5个格共有20条边,即20;格与格相连的边有4条,须去掉8条边,使得外形周长为12。这就说明拼板的5个格,格与格之间至少有一边相连,且最多也只有一条边相连。特例是拼板6,它有4个格集中在一起,共有5条边相连,须去掉10条边,所以其外框周长只有10。

1.2.2 拼板中格的转动变化(R变化)

1号拼板由5个格排成一长条,设为格1、格2、格3、格4和格5,且每两格能连在一起后做90°转动。如1号拼板中的格1,2、格2,3、格3,4、格4,5都可作为一个单元进行转动,如链条似的。1号拼板中的格1,2以格2为中心进行转动,若向左转则成7号拼板,若向右转即成 7号拼板。如图1-4所示(格1转向左或右,原格1取消,以格2为中心画一圆弧来表示)。转动(记为“R变化”)是相互的、可逆的。7号拼板是由1号拼板经R变化而得,也可以认为1号拼板是由7号拼板经R变化而来。

图1-4 拼板1的转动

在图1-5中举数例说明拼板中格的转动(R变化)。图形①是7号拼板中的格4,5向右转,变成2号拼板。图形②是7号拼板中的格4,5向左转而成0号拼板。图形③是L号拼板中的格1,2向左转而成 9号拼板。图形④是 9号拼板中的格4,5向下转而成3号拼板。图形⑤是 9号拼板中的格4,5向上转而成 6号拼板。图形⑥是 6号拼板中的格3,4向下转而成L号拼板。图形⑦是3号拼板中的格1,2向上转而成9号拼板。

图1-5 拼板的R变化举例

1.2.3 拼板中格的移动变化(M变化)

拼板中的5个格都可移动,每次移动1格(但不能分离)。以7号拼板为例,如图1-6所示。7号拼板中格1与格2相连,将格1向下移1格后变成 5号拼板(格1与格3相连),继续将格1向下移1格便变成5号拼板(格1与格4相连),再将格1向下移1格后与格5相连,便变成7号拼板。由此可见,格1由上而下每移动1格,拼板变化一次,7号拼板通过移动(M)变化成 5,又成5,最后变成7。

图1-6 拼板7的移动

在图1-7中举出了拼板M变化的有趣例子。

图形①中号拼板中格2向左移就成9号拼板。图形②是5号拼板中格5向左移就成了号拼板。图形③是8号拼板中格1向上移变成 4号拼板;若格1继续向上移就变成2号拼板。图形④是8号拼板中格5向上移变成4号拼板;若4号拼板中格2向右移就成3号拼板。图形⑤还是8号拼板中格5向上移变成4号拼板;但这次在4号拼板中变成格1向上移则成10号拼板;格1继续向上移变成号拼板;若此时将格5向上移就又变成8号拼板;经过几次M变化,最末的8号拼板却是初始8号拼板的倒图。

图1-7 拼板的M变化举例

其实这仅仅是移动(M)变化的一部分。移动(M)变化与转动(R)变化一样也是相互的、可逆的,可无限移动。

1.2.4 转动(R)变化与移动(M)变化的组合

拼板格的转动(R)变化与移动(M)变化相组合后更是变化无穷。原则上讲,12块拼板都可以相互变化。某一块拼板可以由其他拼板变化而来,而它也可以变化成其他拼板。在图1-8中,格号按序排列的1号拼板,在转动与移动的组合变化中可以变成其他十几种拼板,最后又变回到1号拼板,但它们的格的排列经过变化后就不同了。

拼板中格的变化详细过程请参阅图1-9“拼板中格的变化流程图”。

图1-8 拼板的R变化与M变化的组合

图1-9 拼板中格的变化流程图

图1-9 拼板中格的变化流程图

1.2.5 拼板的“相邻”与“互余”

从上面可以看出有些拼板的形状相互仅差一格,有的左右差一格,有的上下差一格,有的是一格旋转90°。

两拼板之间仅是上下或左右差一格的,称它们为“相邻”,如0和6,2和4,3和4等等;5和,6和也是相邻的。某拼板与某“相邻”的拼板互为“邻块”,如2和4相邻,4是2的邻块,2也是4的邻块。

若两拼板是由一端的一格旋转90°而成的,称它们为“互余”,如0和7,1和7,3和9等等。某拼板与它“互余”的拼板互称为其“余块”,如0和7互余,7是0的余块,0也是7的余块。

拼板的邻、余块数目说明了它与其他拼板的联系及活动能力。从表1-2中可以看出,拼板4和6的邻、余块最多,而拼板1和10最少。这就决定了拼板中4和6最活跃,而1和10最呆滞。所以在拼图时尽量先安排拼板1和10,最后处理拼板4和6。

表1-2 拼板的邻块和余块

拼板的“相邻”和“互余”关系在拼板可变换组合图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相邻”、“互余”的拼板能组成各种可变换的组合图形。所以熟悉和掌握拼板的“邻块”、“余块”关系,在探索“伤脑筋十二块”奥秘中至关重要。

1.3 拼板的组合图形

由若干块拼板构成的图形称为“组合图形”。组合图形形状各不相同,数量千千万万。但在某一组合图形中的拼板可以进行变换(相对位置的改变),换言之,这个图形有数种拼法而外形没有改变。这种图形称为“可变换的组合图形”。以后讲的组合图形都是指可变换的组合图形。

下面举几个简单例子来说明可变换的组合图形。

拼板2和4可以拼成的图形有数十种,但只有如图1-10所示的两种是可变换的组合图形,因为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把它们翻过来的图与原图是吻合的,但相对的排列改变了。图1-10①中拼板改变成4,2;而图1-10②中拼板2,变成了,4,正反面都改了。

图1-10 可变换的组合图形例1

图1-11 可变换的组合图形例2

例2是拼板0,5和 6拼成的组合图形(见图1-11)。右边的图形中3个拼板的相对位置改变了,同时拼板6翻转了,但其外形没有变。

图1-12 可变换的组合图形例3

图1-12的例3中显示了由拼板6,7和L拼成的组合图形。其中拼板6和L构成的轴对称图形有两种变换:6和L组合及 6和L组合;若把6和L看做一个整体,与7号拼板拼在一起,7号拼板旋转变成 7,与拼板6和L的轴对称图形又有两种组合,故此组合图形有4种拼法,构成4幅图形。虽然外形没有改变,但其内部的排列却不相同了。

从以上3个例子可以看出,可变换的组合图形,不但变换数量有许多,而且变换方式也不一样,例1中的图形为轴对称图形;例2为拼板的相对位置的改变;例3则是两种变换复合在一起。所以变换方式多种多样,且错综复杂。

1.4 拼板组合图形变换的方式

拼板组合图形中,拼板变换的方式可分为两大类:对称型变换和非对称型变换。

在对称型变换中,根据对称形式还可细分为:①中心对称型变换(DD型);②纵轴对称型变换(ZD型);③斜轴对称型变换(XD型)和④矩型对称型变换(JD型)。

非对称型变换可分为:①移位型变换(E型);②替代型变换(T型);③置换型变换(Z型)和④隐性变换(YT型)。

记录时用英文大写字母表示对称型变换,如“DD”,“JD”,“E”,“Z”等,下标为组合图形的序号,后面也可加一括号记录参与拼板的编号。如图1-13①中的变换为纵轴对称,参与的拼板有3和4,查《组合图形汇总表》(第三篇)可知应记为“ZD4(3,4)”。对于一些特殊的变换,如替代型变换、置换型变换、隐性变换的参与拼板编号的记录方式请见各相关的章节。

1.4.1 对称型变换

符合对称型变换的图形有很多类,如纵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矩形图形是上述两种对称图形的综合,还有斜轴对称图形。实施对称变换时,参与的拼板编号没有变化。

1.纵轴对称组合图形(ZD型)的变换

两块或数块拼板构成的组合图形如果是纵轴对称图形,那么绕纵轴将图形翻过来仍旧可放回原处,也就是该组合图形的反面图和正面图的外形是一样的,只是排列改变了。

如图1-13所示,图形①中拼板3和4构成了纵轴对称组合图形ZD4,把它翻过来后,外形是一样的,但排列由3和4变成了 和3。图形②中,拼板1,6,7构成的图形也是纵轴对称图形ZD17-1,翻转后外形没变,拼板的排列由1,7变成6,7,1。

图1-13 纵轴对称的组合图形

图1-14 偶拼板组成的纵轴对称图形

纵轴对称图形的组成方式很方便。

第一种是由偶拼板组成。偶拼板0,1,8和10本身就是轴对称图形,若相互在同一对称轴上就构成纵轴对称图形。如图1-14所示,拼板0和1、0和8、0和10、1和8等等。它们的组合翻过来后与原图形一样,且排列相同,在图案中的变换并不能产生新的图案,因此在可变换组合图形中不予考虑。

第二种是互为“邻块”的相邻的两拼板构成的纵轴对称组合图形。在图1-15中,拼板2和4(两个图形)、3和4(两个图形)、4和8、4和10、5和7、5和9(两个图形)等,它们相互之间都只相差一格,所以可以拼在一起组成纵轴对称型图形,它们是可变换组合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量的可变换纵轴对称图形是由两个以上的拼板组成的。在第2.3节介绍的J's黄金组合图形(见图1-16①,ZD53-1)是非常特殊的纵轴对称图形,不但外形漂亮,在其图形中包含有5种变换图形(见图2-14);图1-16中的图形②是由拼板3,4,9构成的灯笼形纵轴对称图形(ZD19),图形③是由拼板0,3,10和L构成的房屋形纵轴对称图形(ZD30-1)。这能激起对组合图形的想象力,提高趣味性。

图1-15 相邻拼板组成的纵轴对称图形

图1-16 其他纵轴对称型组合图形

2.中心对称组合图形(DD型)的变换

组合图形如果是中心对称的,那么该图能以对称中心为轴心在平面内旋转180°,得到的图形仍可放回原处,但排列次序改变了。

图1-17 中心对称的组合图形

图1-17中画出了两个中心对称组合图形。图1-17①是由拼板3,7,9构成的组合图形DD3-3,经过旋转180°后外形不变,排列从3,变成了,3。图1-17②是由拼板5,2,3和6构成的中心对称组合图形DD7-2,平面内旋转180°后外形没变,排列由,3变成,3

中心对称变换与轴对称变换的不同点在于它是在平面内旋转180°,拼板不翻过来;而轴对称变换是把图形(拼板)翻过来。它们的共同点是产生另外一个对称的图形。

3.矩形组合图形(JD型)的变换

矩形的特点是既是纵轴对称又是中心对称,所以可以翻过来,又可以旋转180°。它可变换出正、反、倒、顺四个图形。

图1-18例举了两个矩形组合图形。图1-18①是由拼板7,9,L构成的5×3矩形组合图形JD1-6。图形(b)是图形(a)的侧反面图,图形(c)是图形(a)经过平面旋转180°后得到的,图形(d)是图形(c)的侧反面图。同样,图1-18②是由拼板8,5,7和4组成的5×4矩形组合图形JD2-4,图形(a)到图形(d)是它的4种不同排列的图形。

图1-18 矩形的组合图形

4.斜轴对称组合图形(XD型)的变换

两块或数块拼板构成的图形,如以它的对角线为对称轴对称,则可以以对角线为轴,原处立体旋转180°(翻过来)后的图形与原图形重合,则该图形为斜轴对称型组合图形。

图1-19 斜轴对称组合图形及其变换

图1-19画出了最简单的斜轴对称型组合图形及其变换。如图1-19①所示,由拼板2和9构成的组合图形(a)是关于对角线AB对称,它可以AB为轴进行翻转(翻过来)成图形(b),外形没有变,但其排列改变了:由正面变成反面,即拼板的排列由2,9变成(XD3-1)。又如图1-19②所示,由拼板3和 7构成的组合图形(a)经过翻转后得到了图形(b)(XD4-1),其排列也改变了。

要实施斜轴对称型变换,斜轴对称型图形的构成是关键。下面介绍几种斜轴对称型图形的构成方法。

两个互余的拼板可构成斜轴对称型图形。如图1-20中所举的4例。拼板0和7(XD1)、1和7(XD2)、3和9(XD5)、4和6(XD8)都是互余的拼板,它们构成的组合图形可以翻转,翻转后拼板的排列改变了,拼板的正反面也改变了。

图1-20 互余拼板构成斜轴对称型图形

两块偶拼板也可以构成斜轴对称型图形。如偶拼板3和10、3和L、10和L等虽然也组成了斜轴对称型图形,但它们旋转前后完全一致,如图1-21所示,不仅图形一样,排列也没有变,所以在可变换组合图形中也不予考虑。

图1-21 偶拼板构成斜轴对称型图形

由3块或3块以上的拼板构成的斜轴对称型组合图形通常是以正方形为基础、以对角线为对称轴,其外形变化多端,排列形式繁多。图1-22中举出了6种常见的外形和排列。图形①由3块拼板1,2,7构成(XD14);图形②也是由3块拼板构成,它们为拼板3,5,8(XD15-4);图形③由4块拼板1,2,6和7构成(XD22-6);图形④由5块拼板组成(XD29-1);图形⑤由6块拼板组成(XD34-9);图形⑥由7块拼板组成(XD36-8),其中由7块拼板构成的斜轴对称型图形正好是正方形缺一格,即6×6-1=35格,这种外形是图案中常见的一种组合图形。

图1-22 以正方形为基础的斜轴对称型图形

1.4.2 非对称型变换

1.移位型组合图形(E型)的变换

由两块或两块以上拼板构成的组合图形,经过图形内部拼板相对位置的移动(排列改变)而其外形不变的变换称为移位型变换,记录方式为E15(2,7,L)。

见图1-23中所举的例子。图1-23①中图形是由拼板6和7构成的组合图形(E2),经内部拼板移位后外形仍然不变。同样,图1-23②中图形是由拼板4和9组成(E1),图1-23③中的图形由拼板2,7,L组成(E15),图1-23④中的图形由拼板0,4,5组成(E4),经过拼板移位,均产生了外形相同但内部拼板排列不同的图形。

图1-23 移位型变换

图1-24 二次移位变换

一般组合图形中只有一次移位,产生一个新排列的图形。但也有可做二次移位、产生两个新排列的图形。如图1-24所示,图中①为由3块拼板0,4,6构成的组合图形(E5),图②为由4块拼板2,4,5和L构成的组合图形(E49)。它们经过二次移位分别产生了两个不同排列的图形。可见每移位一次就产生一个新图形。

2.替代型组合图形(T型)的变换

由两块或数块拼板构成的图形A与另两块或数块拼板构成的图形B,若A,B两图形的外形相同且能重合,那么图形A与图形B可互相替代。这种变换称作“替代型变换”。由于涉及的拼板在变换前后的组合不一样,记录时除表明类别及编号外,最好标出两组(或多组)可互相替代的拼板编号。

图1-25中显示了可以实施替代变换的若干组图形。图1-25①中有两幅图形A和B,图形A由拼板0和4构成,图形B由拼板6和7构成,它们具有相同的外形,所以它们可以相互替代,记作T4-2(0,4~6,7)。同样,图1-25②中的图形A与图形B也可以替代,即拼板0和10也与拼板6和L在构成A,B图形时可以替代(T18-3)。图1-25③中的图形A与图形B分别由3块拼板构成,这两组组合图形的外形相同也可以替代(T75-3)。图1-25④中有由拼板2和3、6和8、7和9构成的3幅相同的图形,可以相互替代,记作T34(2,3~6,8~7,9)。同样图1-25⑤中也有由拼板1和7、5和8、9和L构成的3幅相同图形(T27),可以相互替代。

图1-25 替代变换的图形

图1-26 相邻拼板组成的可替代的图形

替代型变换实施方法有:

(1)两个相邻的拼板与另两个相邻的拼板组成的两组图形可相互替代。如a,b为两个相邻拼板,c,d为另两个相邻拼板,那么a,c组成的图形可与b,d组成的图形相互替代。

从图1-26中可以看出,拼板6,0是相邻的3个拼板,拼板2,8也是相邻的3个拼板,它们的组合图形2和6、0和和8的外形相同,可以相互替代。这种类型的图形很多,最基本的列在表1-3中。

表1-3 相邻拼板构成的可替代图形

(续表)

(2)两互余的拼板,与另两个互余的拼板构成的两个图形可相互替代。

这种类型的图形很多,常见的如图1-27所示。图1-27①中拼板0和7是互余的,拼板6和9也是互余的,那么拼板0和6构成的图形与拼板7和9构成的图形可相互替代(T9-2)。图1-27②中拼板1和7是互余的,拼板4和6也是互余的,拼板1和4构成的图形与拼板6和7构成的图形可相互替代(T19)。从图1-27③到图1-27⑦所示的5组图形都是由两对互余拼板构成的可替代的图形。

图1-27 互余滑块组成的可替代的图形

表1-4列出了由互余拼板构成的可替代图形。在表1-3和表1-4中,右下角标出了在拼图过程中使用过的替代型变换编号。可见在拼图中替代型组合图形的变换用得比较多。

3.置换型组合图形(Z型)的变换

“置换”是借用了化学中的名词。在化学的置换反应方程式中

即在反应过程中C从AB中把B置换出来了。

在组合图形的变换中,拼板A和B构成的图形,在其外形不变的前提下,拼板C从AB图形中把B置换出来。这种变换同样是可逆的,相互的。

图1-28 置换型变换(一)

图1-28中举了两个例子。在图1-28①中,拼板2和6与拼板4和6构成的图形的外形相同,所以2号拼板与4号拼板可以相互置换,即4号拼板从拼板2和6构成的图形中把2号拼板置换出来,反之,2号拼板也可以从拼板6和4构成的图形中把4号拼板置换出来。在图1-28②中,3号拼板把6号拼板从拼板4和6构成的图形中置换出来;反之,6号拼板也可以从拼板3和4构成的图形中把3号拼板置换出来。

未被置换的拼板称作“根”,被置换的拼板称作“花”,形象地表示一根上的两朵花可以互换。图1-28①中6号拼板是根,拼板2,4是花,记为Z16(62-4);图1-28②中4号拼板是根,拼板3,6是花,则可记为Z5(43-6)。

置换型变换的实施方法有:

(1)利用能自身翻转成相邻拼板(差一格)的拼板作根,与其他两相邻拼板实施置换变换。拼板中为自身翻转成相邻拼板的拼板,在置换型变换中常以它们作根。

以图1-28①中的置换变换Z16(62-4)为例。根是能自身翻转成相邻的拼板,拼板2,4是相邻的拼板,以作根可分别与拼板2,4构成相同的图形,即生成能互相置换的图形,所以拼板2,4可以相互置换。

表1-5给出了能实施置换型变换的拼板和它们的组合图形。表中横向为,纵向为另外的相邻拼板,交错格为它们构成的能置换的图形。

表1-5 能实施置换型变换的拼板及组合图形

(2)6号拼板与其他互余拼板可以实施置换型变换。

由于6号拼板的特殊性质——把拼板6翻身成?,既是移位一格(相邻),又是将头部转一格(互余)。所以6号拼板还可以与其他互余的拼板构成同样外形的图形,使得那对互余的拼板相互置换。具体见表1-6所示。表中横向为互余的拼板。

表1-6 6号拼板与互余拼板实施置换型变换

除此之外,尚有许多。图1-29中画出的几例都是可以置换的图形。置换在拼图中极其重要,尤其是用于解决第十二块拼板的难题。后面将详述。

图1-29 置换型变换(二)

4.隐性型组合图形(YT型)的变换

组合图形中拼板变换的方式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在相同外形的前提下实施,或在图形内部变换(D型和E型),或相互变换(T型和Z型)。这种在外形上显而易见,较容易认识的,称之为“显性变换”。相对而言,在组合图形不同外形的情况下进行变换则较难识别,较隐蔽,故称之为“隐性变换”。

为了说明隐性变换的特点,下面举出两例。

例1如表1-7所示,拼板4,5与拼板8,9都可构成外形相同的图形α1,α2和β1,β2

在显性变换中,拼板4,5与拼板8,9可实施两组替代型变换:第一组为替代型变换T54,替代的为图形α;第二组为替代型变换T51替代的为图形β。显然,图形α和图形β是不同的。

表1-7 隐性变换(一)

在隐性变换中,图形α虽然与图形β是不同的两种图形,然而,拼板4和5原构成的图形为α1,可以变换成图形β1(见表1-7),从而取代由拼板8和9构成的图形β2,替换出拼板8和9,即α1→β1;替换出来的拼板8和9构成图形α2填入原图形α1的位置,即β2→α2;这样就完成了一次隐性变换(YT8)。本例的隐性变换是通过两对替代型变换的组合完成的。

例2如表1-8所示,拼板1,2,5和6均可分别构成图形α和β。其中,拼板1和5构成图形α1,拼板2和5构成图形α2,这实际上是置换型变换Z7(51-2);拼板2和6构成图形β1,拼板1和6构成图形β2,这是置换型变换Z14(61-2)。由表1-8中可看出,图形α1+β1是由拼板1,2,5和6组成,图形α2+β2也是由拼板1,2,5和6组成,那么图形α1+β1可与图形α2+β2互相替代(YT2)。此例是利用两个置换型变换组合后实施的隐性变换,比例1更隐蔽、更复杂。

表1-8 隐性变换(二)

隐性变换是组合图形变换中最深奥的变换,但它有助于图案最后两块拼板的拼图,值得我们对它进行探索研究。

1.4.3 组合图形变换方式小结

(1)组合图形的变换要有奇拼板参与,大多数变换都离不开奇拼板的正面、反面的变换。因为变换的产生除了排列变化外,主要通过拼板正反面的变化。

(2)偶拼板虽然正反面是同一形状,但在某些变换中,为了能直观和保持图形的完整性,有时也保留偶拼板的位置。如图1-30中的6×6-1形式的旋转型变换(XD36-22)。在图1-31①中保留了偶拼板3和10,较容易看出图1-30①中图形(b)是图形(a)旋转后的图形,这是一个旋转型图形。而在图1-30②中把拼板3和10删去,就较难看出图形(b)是图形(a)旋转后的图形。其实在旋转中拼板3和10也是反过来的,一起参加变换,只是它们的反面和正面一样,被忽略而已。

图1-30 6×6-1的斜轴对称型变换

(3)表1-9汇总了本节所介绍的6种变换方式。表中A,B,C,D表示拼板,α,β代表图形。

表1-9 拼板变换方式汇总表

(4)用12块拼板可以拼出许许多多可变换组合图形,我们仅对在本书拼图中出现的可变换组合图形进行了整理,汇编在第三篇《表集》中的“组合图形汇总表”内。总计有DD型变换24组(42幅),JD型变换7组(69幅),XD型变换36组(107幅),ZD型变换63组(98幅),E型变换148组(155幅),T型变换78组(104幅),YT型变换9组(9幅),Z型变换34组(39幅)。相信随着拼出图案的增加,可变换组合图形会变得越来越丰富。

1.5 组合图形中拼板间的关联

1.5.1 链式关联

若有3块拼板A,B和C组成的图形中,拼板A,B可变换成BA从而排列成BAC,而正好AC又可变换成CA,使排列变成BCA。这种关联中只有先完成AB成BA的变换才能产生AC成CA的变换,A,B,C像链的三个环。该变换是可逆的,倒过来变换也一样,可往返变换。整个变换是:ABC~BAC~BCA~BAC~ABC…像钟摆一样可来回变换,所以链式关联也可称为“摆式关联”。组合图形ABC通过两次变换生成3幅组合图形。链式关联参与的拼板可以有4块、5块……变换可以有三次、四次……每增加一次变换就增加一幅图形(一种新排列的图形),因此形成一个族,这个族的图形数量等于变换次数加1。

图1-31所示为三块拼板3,4,9的链式关联。图形①的排列为4-3-9,其中4-3组合是纵轴对称图形,通过变换ZD4可变成3-4组合,即图形②,排列为3-4-9;此时的4-9组合又可以通过移位型变换E1变成图形③,排列为3-9-4。从图形①到图形③是通过两次变换生成了3幅图形。必须注意,原来4和9之间并没有变换关系,是通过3和4的变换后才有4和9的变换。假设从图形①到图形③的变换为顺向,那么从图形③到图形①的变换则为逆向。变换可在此范围内往返进行。

图1-31 链式关联(一)

图1-32 链式关联(二)

图1-32中举出了另一例链式关联。图形由拼板0,1,7构成。图形①的排列为1-0-7,若将0-7组合做斜轴旋转变换XD1,可获得图形②;若将图形②中1-7组合做斜轴旋转变换XD2则变成图形③的排列7-1-0。图形也是经过两次链式关联的变换,产生了3幅图形。

图1-33 链式关联(三)

图1-33所示是五块拼板4,10,8,3和9的链式关联。图形①的排列为4-10-8-3 -9,其中组合4-10为轴对称图形,经ZD8变换后成图形②;在图形②中组合4-8也可进行纵轴对称变换ZD7,成为图形③;图形③中的拼板3-4组合为纵轴对称型ZD4,变换后成图形④;图形④中拼板4-9组合又可做移位变换E1,变换后成图形⑤。此例的链式关联有4次变换,环环相扣,产生5幅图形。变换可以由图形①到图形⑤,也可以从图形⑤到图形①。值得注意的是,在变换中,4号拼板从上方逐步下降到下方,也可以从下方逐步升到上方,显得很活跃。

1.5.2 复式关联

一个组合图形中有几个变换,而且变换时各不相干,这种关系的变换称之为复式关联。

图1-34 复式关联

图1-34是由拼板1,5,6构成的图形。整个图形可以做斜轴旋转XD15-2,其中由5和6拼成的图形也可单独进行旋转XD4-2,由此两个旋转变换是各不相干的。当拼板1,5,6整体旋转时不用考虑拼板5和6的旋转;组合5-6旋转时也不会影响1,5,6的整体旋转。总之,在复式关联中两个变换各不相干,都可单独进行变换。所以,最终产生的图形数等于2×2=4幅。

图1-35画出了由拼板0,4,6,9,10和L组成的5×6矩形图形JD4-1的复式关联。矩形本身就有4个变换的图形(图中的图形①到图形④),而其中拼板4和9又可作移位变换E1,产生两种变换图形,一共产生2×4=8幅图形,图1-35中的8幅图形都是它的变换图形。所以该矩形图形的变换具有各不相干的两种类型(矩形变换与移位变换各不相干),属于复式关联。

图1-35 5×6矩形图形JD4-1的复式关联

1.5.3 混合式关联

若一个组合图形中,拼板既有链式关联,又有复式关联,则称该图形具有混合式关联。

图1-36 混合式关联

图1-36所示为由拼板0,2,3,6,9,10和L组成的组合图形,整个图形是(6×6-1)的斜轴旋转图形XD36-11。现在分析一下该组合图形的变换。

首先,该图形可以斜轴旋转,图形④、⑤、⑥是图形①、②、③经过旋转后的图形。图中3号拼板也参与了旋转,因为它的正反面是一样的,所以旋转前后没有变化。在图中取掉3号拼板不影响旋转变换,但识别比较难些。

拼板0和10构成的图形是对称型图形,虽然它们可以变换,但0和10是偶拼板,正反面是一样的,所以变换后仍旧是原样。

拼板2,6,9和L组成的图形中,拼板可以进行移位变换E55,图形①和图形②就是它们相互移位的两个图。

在图形②中,拼板6和9又可以进行斜轴旋转XD9而得到图形③。但拼板6和9的旋转是在拼板2,6,9和L移位的前提下才能进行,所以它们是链式关联。

由此可见,图1-36的变换由两部分组成:整体图形的旋转变换;部分图形的移位与旋转。这种复式与链式的混合式关联一共可产生2×(2+1)=2×3=6种图形。

【注释】

[1]我国的计数之字曰“数码”。图1-1中的数码符号参见1912年12月(民国二年)商务印书馆《新字典》(朱祖谋主编,蔡元培序)中“石”部“码”字条,第276~277页。

[2]选用L表示第十二块拼板,有两层意思。第一,除0外它位于后11位,用阿拉伯数的1和中文的“一”相组合而成英文字母大写的L,形象化了,便于记忆;第二,L在英文26个字母中正好排在第十二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