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漫忆——记六十年前的省扬中
1950届/鲍德安
1950年夏,我考进省扬中高中工科;1952年秋,工科停办,离别了“口字楼”。“口字楼”也在此时从大汪边校园中消失。不,口字楼没有消失;口字楼陪伴我们转化为历史和记忆,鼓舞我们“正直向上、热于求知”直到永远。在口字楼拆除的旧址上,由教我们工科建筑学的陈忠铸老师和教我们工程制图的陈茹生老师通力合作设计品字楼;在“二陈”老师指导下,又从我们两个班级中选派级友同普科的范承祚组成施工组,经过一个暑假的紧张施工,终于竣工验收。普科1953届的范承祚、黄琳,他们高三是在新建的品字楼学成毕业的。我们工科从126人的三个班,经过一个学年的活动,由于种种原因,剩下97位,整体调整到新建的扬州工专(即现今扬州大学江阳路北校区)读完高三,于1953年8月由中央水利部人事司派李棠同志到校主持全国统一分配。扬中工科学习二年,学校突出树人宗旨,努力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在我们97位级友心中植根。分配中,我们表现了革命青年的英雄行为:“祖国要我到哪里,我就到哪里”;“祖国需要,就是我的志愿”。离别口字楼后,经过六十年的风雨历练,各种考验,我们1950级健在的或过世的,作为扬中工科的“关门弟子”可以豪迈地向母校说:“我们忠于祖国。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祖国的誓言,践行在六十年的生活中。”退休后,根据各自健康状况,或继续发挥专长,或分享改革开放惠及亿万中华儿女的成果,安度晚年。
岁月如流,弹指间六十多年过去了。然而两年工科学习生活场景,常在眼前浮现,或梦醒于床。因为纯真的往事,心境顿觉舒坦,有想说想写的欲望。
时不再来,人生只有一回八十。时下,与我同时健在,且联系得上的级友,多达78位,占1950级126位的62%,其中年长一位是83岁非专业作家武铸鼎;年少者有二位,一位是地震专家黄祖彭、另一位则是研究台海文学的女作家汤淑敏,他们也75岁了,众多80高龄级友,大家有一个共同愿望,值此母校110周年之际,由衷地感恩祖国,感恩母校。我们虽年迈体弱,但对前贤无比崇敬;对后昆由衷祝福。精神倍增,欣然命笔“八十漫忆”聊作校史补白之参考。
仰 慕
我仰慕省扬中。我的故乡在扬州。从小学、初中的学习中,深知扬中是一所办校历史悠久,环境优美、设施一流、名师荟萃、人才辈出的名校,心生向往。省扬中前身始于1902年满清末年创立的仪董,尊古学堂,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民国初年1912年发展为“八中、五师”两个学校;1927年两校合并命名为“江苏省立扬州中学”。1949年1月25日扬州解放,是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至此47个年头,扬中始终与祖国、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为祖国培养近万名优秀人才,享誉国内外。
我仰慕扬中工科,既为求知亦为谋生以减轻父母负担。我在家排行老三,前有姐、兄;后有两妹一弟。靠父亲在左卫街江北运河工程局任文书、会计小职员低薪交由母亲支撑八口之家,米珠薪贵,衣食极度窘迫。童年,我目睹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横行扬州;少年,我亲历旧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形成“三座大山”,给亿万中国人民造成的灾难。
要兴国、要谋生。必须懂做人的道理,会做事的技能。而扬中工科人民助学金申请额略多,且服务社会两年俟机还有可能深造。
欲被扬中录取亦非易事。几十年来扬中择优招生,报考人数之多经年不衰,录取率常在5~10人中,取一名,最兴旺年份达到数十人中录取一名。生源广,以我1950年为例,扬州本地只有40%;60%来自苏北运河东岸的高邮、宝应、兴化、泰县、东台、如皋;扬州附近的江都(仙女庙)、甘泉、仪征,还有里下河的盐城、淮阴和淮安。甚至文教发达的苏南镇江、南京,也有人慕名报考,竞争剧烈不言而喻。
在被录取的级友中,令人感动的报考故事层出不穷。如高邮中学整批来扬报考,最终有13位金榜题名。又如泰州姜堰中学初中毕业生陆传经、丁纯孝、钱杰人三人决定报考扬中工科,家境经济条件极差,背着行李徒步二天。第一天由姜堰到仙女庙,为省旅馆费,借宿在区公所。第二天上路因疲劳过度,举步维艰,花了半天时间才走到东关街,借宿在羊巷的扬州市中教室。陆传经离家前,其母向邻居借了六元钱供他报考开销,在扬州住5天处置各项事宜,按原路步行回家,还余下了三元钱交还母亲。时隔62年跨越半个多世纪,给我们留下无限想像空间,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
最近二年,我捧读扬中校史,惊奇地发现,我1950年报考的全过程,竟同民国初年十分相似。为此,我向级友推荐阅读《扬州八中求学时代之生活》。全文载《江苏省扬州中学建校九十周年纪念册》第36—41页上。作者为1915届校友陈广沅先生,是他老人家89岁高龄的作品,写于1987年宝岛台湾寓所。
令人惊羡的陈广沅老先生,1912年民国元年考进“八中”与朱自清、方千里、许本纯、周厚枢结为级友。八中毕业一同被南京大学录取;大学毕业又一同取得公费留美深造资格,周厚枢专攻制糖,陈广沅专攻铁道;学成一同回归祖国。上世纪20年代前期,陈老在八中和五师任教数学和英文,其间曾任津浦铁路天津机务厂厂长。1927年周厚枢主政省扬中,陈老受周校长之聘任教省扬中。1948年又一同去宝岛台湾。
我感谢扬中历任领导和校友会,尤推改革开放、拨乱反正的近30年,按中央精神,结合扬中实际,为海峡两岸校友,架设精神桥梁。台湾作家,诗人余光中教授笔下的《乡愁》之“两头”,得到沟通。旅居台湾的省扬中名人周厚枢、陈广沅、池振千、赵耀东……他们为母校作出的贡献、事业上的骄人业绩、高尚的道德人品,为扬中增光添彩,激励我们团结奋进,永远活在中华儿女心中。
2011年初春,我和老伴在女儿、女婿和外孙护卫下,一行5人随旅游团作了台湾环岛九日游。旅游大巴车穿行在海洋边、山谷、平川、城镇间……感受宝岛的自然地理的美丽,人文风俗习惯的亲近。最令我惊奇的发现,台湾有些高等专业职校春季招生揭晓,采用张榜贴在校门口墙面上,在太阳照耀下闪闪发光。顿时勾起我1950年扬中的“金榜”贴在大门内附近女生宿舍两边墙面上。“金榜”按数理专修科(大专)、普科、工科、商科分档。由此,足见省扬中在解放初期,又重新焕发朝气的综合性名校风采。
幽静的校园
我爱省扬中大汪边校园。十分幽静、空气清新柳色青;同时承载着凝重的历史。1950年校园占地二百多亩。周边圈围呈矩形,东西向略短。四周依序为,东临新马路(今称淮海路),是解放初期唯一可行驶汽车的双向二车道城市道路,不过很少有汽车,更难得听见喇叭声。南面与中共苏北区党委矮墙隔邻。西依扬州旧城古城墙。北边自省楼男生宿舍往北有一堵土墙同袁姓桃园相隔,再往北即为石塔寺和城隍庙,就在这时,扬州市政工程起步,袁姓桃园出让给省扬中,石塔寺被留存,相邻的城隍庙与城中心的财神庙,市辕门桥(即今国庆路)关帝庙等第一批古建筑被拆除,扬州市地方志不知可有文字记载?是年,在自省楼与石塔寺为界的校园空地上新建砧木结构平房一幢为初中部新生教室。以上建筑被新教学设施所取代。
我欣赏校园内简洁整齐的布局。从校史专家张铨老师花费十年理清、理顺的校史沿革中,使我们清晰地知晓,大汪边校园乃是1914年从市中心的左卫街梅花书院作为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校迁来。其间经历了1905年开办的尊古学堂进化为两淮师范学堂,1912年又发展为“五师”。1950年校园实况如下。
大汪边校园建筑以树人堂纵向中心线为东西轴线;口字楼横向中心线为南北轴线。校内各项建(构)筑物,都以对称或错落分布在两条轴线坐标区格中。学校进口位于树人堂正前方淮海路边,在进口处到树人堂前,要经过外甬道、校门、内甬道。
外甬道两旁松柏林立绿荫遮阳,两侧以灌木花草被矮灰墙挡隔,墙南方有两幢二层砧木结构楼房——女生宿舍。我们的级友汤志祥是江都仙女庙人,她1947年考取扬中初中,住进这幢楼。1950年又被高中工科录取直到1952年工科停办,连续入住5年。汤志祥如今是望八健康老人。她无条件服从国家需要、顺应历史,一生保持“虚心求教、刻苦钻研、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扬中学风。专攻水文分析与预报,在平凡技术岗位上为浙江的钱塘江、浦阳江、新安江水库的洪水预报、防汛抗灾作出不平凡的贡献。她受到同行的尊敬,是公认的洪水预报专家。相信她对女生宿舍怀有更深的印象和感情,再往南是室内体育馆、露天篮、排球场。
外甬道往北看,灰矮墙内依次分布小洋楼,专供数理专修科教学,其中大教室兼作工科制图室,备有专用制图教学用具。学生大食堂膳房和厨房。
跨过校门,进入内甬道,两旁依然大树林立,夏日茂密的法国梧桐绿荫遮日。树人堂近在眼前,举目四望,校园主要建(构)筑物一览无遗。往南是空旷的大操场;往北依序是口字楼、一字楼、自省楼;工程馆坐落在树人堂、口字楼之间。
大操场
大操场拥有运动场和司令台。运动场是当时苏北唯一符合国际标准的体育设施。400米环形跑道内,涵盖田径运动项目;司令台坐落在运动场西侧至古城墙之间,供校内外大型集会使用。1949年扬州解放后的几年,苏北行署暨扬州市人民政府每年10 月1日国庆活动均在此举行。扬中大操场既是学子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操场;又是给扬州人民提供集会的场地。回荡的《歌唱祖国》强音“我们战胜了多少苦难,才得到今天的解放!”寓意深刻,激励我们天天向上,我们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树人堂
1951年我们工科学了两个学期测量学,学会了水淮、导线三角网坐标控制和地形测量方法,学会了使用水准仪、经纬仪和平板仪。测量实习就是施测校园地形,检验我们的实际能力和团队凝聚力。在测量老师薛渭川、封元广的理论讲授和实践指导下,我们如期按教学要求完成预定目标。树人堂坐西朝东,平面呈飞机状。门廊、主体楼、礼堂、讲台对应于飞机的头、机翼、机身和尾部。寓意深刻,以树人为宗旨。
我们的测量技能、建筑施工技能在1951—1952年得到进一步发挥。1951年暑假,我的级友张世法、朱和、陈从光、陆传经4人在薛渭川先生带领下,主办落实扬州市政拆除古城墙工程,校区段由扬中负责。在薛先生悉心指导下,既是主办建设方,又是施工管理方,薛先生对国家、对民工高度负责;以工代赈的民工兄弟用安全、质量和按期完成的结果,回报薛先生和张世法等4位级友。
1952年,是扬州教育史上重要的一年。5月扬州筹建苏北师范学院(今扬大瘦西湖校区)、苏北农学院(西门外扫垢山今扬大文汇路校区)、扬州工专(今扬大江阳路北校区)。在苏北行署文教处组织下,我们97位级友,分别承担了师院和农学院的基建前期地形测量。1952年7月起,除少数级友在陈忠铸、陈茹生二位老师指导下,留在扬中,作口字楼旧址上兴建品字楼;其余全部投入扬州工专的基建工程。每一位级友在基建工程的不同工种岗位上履行施工员职责,工作认真负责,成为美好的记忆。这些都是母校恩师诲人不倦的结果。我们在扬州工专读两个学期,第一学期校舍尚未落成,在工棚内学习结构力学、钢筋砼结构学、施工管理……专业课。级友刘绍基(刘全)等个别级友,在南京坚守基建材料岗位,来不及上课,全靠自学,依靠在扬中打下的坚实基础成绩合格。第二学期校舍落成,我们在新校舍圆满学成规定的课程,经考试合格,如期毕业。
树人堂与苏北人民广播电台
扬州1949年1月25日解放,树人堂自1932年建成行使功能以来已有17个年头。除抗战8年被日寇侵占为兵营,其余均为扬中学子服务。令人欣慰的是,扬州解放,树人堂焕发朝气。表现为主体建筑自三楼起,暂作苏北人民广播电台台址。我曾跟随家父到电台文艺组,进入播音室。其时,家父在扬州市人民法院工作,业余喜好京剧多年算作扬州京剧票友。记得电台文艺组实况演播京剧《失空斩》,家父演老生诸葛亮。我跟随其后混在票友及器乐伴奏人群中,从晚上9时进入10时演出结束,对电台播音间的密闭、室内灯光、四壁门窗有所了解。最深切的感受是树人堂为电台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为人民服务所作的贡献。级友张长秀、张维其时受聘为电台文艺组新歌教唱组的学唱成员。他俩是四男四女中的二员。每周一次、每次二十分钟。日后他俩结为伉俪,成为佳话。
祝愿树人堂健康长寿
树人堂建成于1932年,至今已度过80个春秋寒暑。从工程结构而言,受1930年代科技水平的限制,如结构计算、材料、施工条件,树人堂的使用寿命已经大大超期,就笔者所知,1949年到1950年进行过一次较大规模的改变原貌的加梁加柱的“维修”。以后的60年又经历了笔者不详其情的“维修”。为此,笔者呼吁:树人堂应从人文历史价值按照1932年的竣工图“修旧如旧”,使其“健康长寿”。采用新技术、新材料,组织校友中的规划、设计、施工监理方面的院士、专家,给出方案、立项、付诸实施。建筑标高±0.000为界内地平以上外形、尺寸应保持1932年原貌;外地平以下地下隐蔽部位在满足上部结构条件下,可扩大使用功能。笔者在上海标志性建筑,外白渡桥“修旧如旧”的研究中,得到启发:外白渡桥水上可见部分,经过“修旧”,即符合1908年建成时的形状和尺寸,复原。河床以下隐蔽不可见基础部位,重新规划设计与外滩地下通道相匹配,构成地面(水面)以上外白渡桥;水下为隧道。二者合成立体交通新格局,无论水上、水下都采用21世纪新技术、新材料。祝愿树人堂健康长寿、永葆青春。
怀念恩师
1950年扬中在苏北行署文教处直接领导下,李俊民处长、孙蔚民副处长遵照行署领导杜干全的指示,委派革命老区从事教育工作的赵定任第一副校长、张允然任第一副教导主任。与时任校长黄应韶、副校长厉志云,教导主任许仲长、高中工科主任吴象贤,形成校领导集体;是扬中校史上沸腾的岁月之一。以教育家、数学家黄应韶为代表的校领导团结众多资深名师传道授业。我们无比幸福,感恩不尽,永志不忘。
当年我们15岁左右,任课老师都是父辈,翻译家厉校长是祖辈,最年轻的老师也长我们一旬。他们是国文江树峰、孙龙父、徐沁君,英文成影真,数学三角、解析几何、大代数、立体几何、微积分有章兆慧、郁念纯、徐泰来、万青芝,物理邱子进,化学杨公穆,历史地理万彝香,体育徐韶九,音乐黄河。
基础专业课老师有工程制图封元广、陈茹生,工程材料陈忠铸,应用力学徐泰来,材料力学许竞生,水力学张养中,土力学徐玉宝,工程地质学薛渭川,测量薛渭川、封元广。
专业课老师有房屋建筑吴象贤、陈忠铸,农田水利、河工学张养中,施工管理徐玉宝。
师生情深结硕果
我们在扬中的1950至1952年的两个学年中,同在口字楼上课,同在食堂用餐,同住自省楼,我们共同得到校领导和众多恩师的教诲。退休后发现,每一位级友和校友,都是素质较高的普通劳动者,或技术骨干,或专家教授、或省厅级领导。从中悟出规律的公式是:个人勤奋努力+机遇运气+健康=成功,三者相辅相成。我们敬仰院士,有突出贡献的教授、专家、学者,省部级以上高级干部。其实就是健康、运气、勤奋三要素相辅相成,处于最理想状态的结果;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完美结果;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二者兼顾与适度结果。我的级友中,省厅级有张发华、沈也民、李乃昌、华镇;专家、教授不胜枚举,本文内可说的事有关级友,无一不是;另外值得一提的旅居福州的级友农村电气化专家程光化、水利规划专家郭惟信、工程管理专家张尔康。他们遵照恩师如何做人,如何立业的教导,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回报母校的培养。退休定居在东北、西北、华东、中原各地级友,同福州三位级友一样,既是专家又就地植根担当家庭责任。而级友徐正麟堪称是高素质普通劳动者的杰出代表。他1951染患肺结核病而辍学在家,边治病边自学图书管理并就业,直到退休;安然淡定,退而不休致力于级友联络和科学养生,得到广大级友一致好评。还有引以为豪的是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教授、博导黄琳先生,乃是我们敬爱的黄应韶校长的次子,于2003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黄院士同我们许多级友在初中同班级,更为有趣的是事,约1946年前后曾与池鸿云级友(上海排灌工程专家)同住扬州仁丰里93号宅院,童年玩耍亲密无间。
我母陈慕南(1905—1982年,享年78岁)生前1912—1918年与黄院士母亲朱庆云(秋霞)同住扬州文昌阁旧县衙附近,一同就读于南小街私塾。之后,我母辍学,朱庆云先生继续深造成为扬州为数不多的女知识分子。黄校长身为高级知识分子,一生追求进步,师德崇高、学术造诣深。1931年同朱庆云女士结婚,在旧社会算是晚婚,致力于教育等进步事业。朱先生全力支持黄校长堪称贤妻良母。1937年至1945年抗战八年,黄校长举家逃难于扬州、上海和苏北农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抗战胜利,家母与黄师母闲暇聚叙仁丰里93号,过从甚欢。解放后,家母在文化宫居委会做社区工作,黄师母出任西湖小学校长。
叩拜老校长赵定。2004年1月旅居南京级友黄祖彭偶然得到赵校长离休居南京住地。告诉扬州彭式勤。之后,式勤冒雪来宁,1月11日与淑敏、从光、世法、祖彭一行5人,叩拜82岁高龄赵老。赵老喜不自禁逐一握手叙旧,级友忆及54年前赵老在树人堂作《保家卫国,抗美援朝》报告。师生热血沸腾,淑敏走上光荣参干之路。随后,南京级友代表大家每年拜望。直到2011年赵老仙逝,享年89岁。
《八十漫忆》是在我的78位级友帮助下,花了近1年时间断断续续写成。感恩母校、感谢级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