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悠悠,往事如歌
1955届/王长德
离开扬中已有五十余年,在母校的怀抱里曾经度过了六年美好时光。学习生活的许多往事和情景,如今仍然不时浮现于脑际,历历在目,挥之不去,真是刻骨铭心,终生难忘。下面记述的是其中的一丝半缕。
激情燃烧 青春似火
在我升入扬中初二年级不久,美国伙同南朝鲜(韩国)李承晚集团发动了侵朝战争,把战火烧到我国鸭绿江边。这时全国各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我每天早晨上学,走到离校门很远的地方就听到装在树人堂前法国梧桐上的大喇叭在播送苏联歌曲《共青团员之歌》:“共青团员们集合起来,踏上征途,万众一心,保卫国家……再见吧,亲爱的妈妈,请吻别你的儿子吧,别难过,莫悲伤,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听到这雄壮的歌声,我不由得顿时热血沸腾。
而学校召开的“参加军事干校动员大会”的情景更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会上,由赵定副校长做动员报告。他的报告充满激情,极富鼓动性。我至今还记得他一连串用了多个排比反问,其中一句:“当你读到李白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难道你还能不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吗?”在他做报告的过程中,不断地有同学奔向主席台,形成了一支长长的队伍。他们是向学校递送要求参干的决心书,有的同学还当场刺破手指写下了血书。看到这种动人的场面,同学们的激情在燃烧,热血在沸腾,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动员大会以后,我们敬爱的黄应韶校长亲自送长子黄瑶参加军事干校。黄校长的模范行动更加激发了广大同学的爱国热情。
名师荟萃 师恩难忘
当年扬中拥有众多德高望重、学养深厚的名师。每个学科均设一至二名首席教员。语文,汪树峰、张鸣春;数学,黄久征;政治,黄福祥;英语,成影真;物理,侯湘石;化学,方剑岑;历史,纽钧义;地理,尹烈钧。黄应韶校长更是闻名于教育界的“三黄”之一。厉志云副校长也早有《英汉大辞典》面世。即若“副科”老师也多是享有声誉的学科中之翘楚。像音乐老师黎英海到校一年后即调往上海音乐学院,后任作曲系主任、民族音乐研究所所长。还曾为电影《母亲》作曲。能听到这些名师的教诲,我们真感到三生有幸,内心充满了自豪。
我上高一不久,真可谓机缘巧合,原来教我们的语文老师来校不足一月就调走了,语文老师换成了张忠祥先生。张忠祥老师是学校图书馆馆长,并不教语文。一天,先生突然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教的是美国著名黑人歌手、世界和平战士保尔·罗伯逊写的《我在美国》,老先生声情并茂地把课文朗读一遍,然后绘声绘色地讲解起来,一下子把我们给吸引住了。一星期后,我们的陌生感消失了,先生成了我们十分喜爱的老师。
接触多了以后,先生得知我和另外两个同学家境贫寒,便要我们在星期天和寒暑假到图书馆“勤工俭学”,装订报纸杂志,修补破损的图书。这不仅给了我们经济补助,还使我得以在书海中恣意徜徉,从而得益于《文学论稿》(巴人)、《文学手册》(艾芜)的启蒙,深受俄罗斯文学的熏陶。
到了高二,先生不教我们了,我颇感失落。一天课外活动,我从黑板报栏前经过,先生正在那儿驻足观看,看见我,叫着我的名字,说:“我在看你写的这首诗,写得不错,有进步了。”脸上带着慈祥的微笑,眼中显露出欣慰的神采。原来先生仍在关心着我,顿时,一股暖流温暖了我的全身。
离开母校以后,先生对我的关爱虽铭记于心,但我身处异地,几经磨难,等调回扬州工作,先生已经辞世数年,有负先生期望,更未能常趋前问安。每念于此,愧疚交织,成为无可弥补的憾事。
思想活跃 风气民主
50年代前期,扬中校园洋溢着一股活泼、清新、生机勃勃的气息。经常可以看到校园草坪上同学们围坐成一圈,或讨论时事,或开民主生活会,气氛十分热烈。尤为可贵的是,校刊《扬中半月》在我们的政治老师孙金恕(时任学校党支部书记)的主持下,倡导一种民主、平等的风气,校刊上有时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乃至自由论争。这里有两件事我至今还记忆犹新。
其一,高一时一次课外活动,我班同学在篮球场打球,突然高三某班一群同学蜂拥而至,抢占了我们的场地。我们十分气愤。次日,我和陈恒足同学对这种“以大欺小”的行为写了一篇批评稿件,在校刊上登出后,学校领导十分重视。管惟吾副校长特地召集两班学生代表座谈沟通,消除矛盾。随后,校刊发表了《在毛泽东旗帜下团结前进》一文作结。这一“事件”得以圆满解决。
其二,1952年,为庆祝国庆3周年,校刊发表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语文老师歌颂祖国的诗歌,可下一期校刊上竟刊登了高三汪益基同学批评该诗缺乏形象性、语言概念化的评论。像这类学生犯上,而老师不以为忤的事,时有所见。师生间形成了一种各抒己见、互相切磋的新型关系。
校园生活 丰富多彩
那时,我们的课余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遍及文学、戏剧、音乐、美术、体育各个方面,它们仿佛一朵朵小花在春天的阳光下迎风绽放。活动课钟声响后,树人堂楼上的歌声嘹亮,音乐室里琴声悠扬。这边草坪上文学小组正热烈讨论秦兆阳的《农村散记》的艺术特色,那边会议室里戏剧组在张忠祥老师的指导下紧张地排练话剧《草苗争长》。操场上更是龙腾虎跃,烈火朝天。好一派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的景象。
尤其令人难忘的是每逢元旦、国庆佳节来临,学校都举办文娱晚会。每个节目各具特色,精彩纷呈。戴彩玲的独唱《高高的太子山》,舞蹈组的《采茶扑蝶》,李寅生的二胡独奏,技巧队的鲤鱼打挺、叠罗汉……都赢得了阵阵掌声。
此外,为丰富同学的课余文化生活,学生会编印了一本《诗选》,收有普希金、莱蒙托夫、惠特曼、西蒙诺夫、郭沫若、艾青、田间、臧克家等中外著名诗人的作品;并请语文老师、著名书法家孙龙文先生题写了书名。发行后受到了同学的欢迎,还有校外不少同学前来订阅。
在扬中六年学习生活是短暂的,但它留给我的记忆却是永远的。回首往事,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之中;目睹今日母校的巨大变化,心中充满了喜悦;展望未来,母校的明天会更加灿烂辉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