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难忘的求学路

难忘的求学路

时间:2023-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54年考取扬州中学,高中三年令人难忘。那时的扬州中学特色鲜明:招生公平,教师敬业,学生勤奋,生活俭朴,校园和谐。来自高邮临泽农村的穷孩子,没有任何关系,也能考上名扬全国、令人向往的扬州中学。考上扬中的学生是幸运的,是佼佼者,但他们不自满、不自傲,而是更加谦虚、更加勤奋。校长考虑的是如何办好扬中名校,教师考虑的是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学生考虑的是如何勤奋学习,早日成为国家建设栋梁。

难忘的求学路——我读书时的扬中

1957届/李起彤

从小学读到研究生,耗时21年,求学路漫长。1954年考取扬州中学,高中三年令人难忘。那时的扬州中学特色鲜明:招生公平,教师敬业,学生勤奋,生活俭朴,校园和谐。

在高邮县初级中学毕业后,要考高中得去扬州、镇江,或兴化、淮阴,我报考了扬州中学。当时扬中招生大门是向全国敞开的,没有户籍限制,更没有递条子、开后门、“官二代”、“富二代”或择校之说,真是做到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来自高邮临泽农村的穷孩子,没有任何关系,也能考上名扬全国、令人向往的扬州中学。

扬州中学高中教师是教师中的佼佼者,他们不但学历高、资历深,而且个个教学有方,十分敬业。物理老师不但概念讲得清楚,而且十分重视实验。如在树人堂物理实验室做“布朗运动”实验,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得真真切切。俄语老师要求学生不但会读、会写,还要会听、会说。有时还组织书写、演说比赛。就连体育课、美术课,也是高要求、从严训练。

考上扬中的学生是幸运的,是佼佼者,但他们不自满、不自傲,而是更加谦虚、更加勤奋。学习互相帮助,你追我赶。早上认真读外语,晚上认真上自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名师出高徒,三年寒窗,终结丰硕成果。1957年高考,仅扬中高三(2)班,考上北大、清华的就有5人。

上世纪50年代初期,国家经济还比较困难,学生读书条件比较差,生活艰苦。多数学生吃食堂,一个月生活费仅十多元。部分来自农村、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得到几块钱助学金。教室没有降温、取暖设施,夏天热死人,冬天冷死人。记得1954年冬天,扬州最低气温降到零下14度,墨水瓶中墨水都冻结了。当时生活虽艰苦,但人人都乐观向上,对未来充满信心。

新中国成立后,人人都向往建设一个美满、幸福的国家,当时整个社会都比较和谐,扬中校园更是和谐。校长考虑的是如何办好扬中名校,教师考虑的是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学生考虑的是如何勤奋学习,早日成为国家建设栋梁。教师安心教书,学生专心读书。当时扬中校园真是一派祥和景象,好似学子的“伊甸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