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难忘的省扬中

难忘的省扬中

时间:2023-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1953—1959年我在省扬中读了6年书,至今已50余年了。见到了树人堂心中有说不出的亲切感,同时勾引起对6年扬中生活的回忆。记得第一次从农村来到省扬中,第一印象是从未见过的美丽校园。校门被掩盖其中。校牌“江苏省扬州中学”若隐若现。那时我的第一感受是省扬中的人文氛围不同一般。扬中不但学习气氛浓厚,而且文体活动丰富多彩。黄河老师组成的校合唱队每次在扬州市会演中总得第一。每年元旦学校都举办各年级文娱会演,并选出好

难忘的省扬中——为母校建校110周年而作

1959届/高富有

从1953—1959年我在省扬中读了6年书,至今已50余年了。但在母校的经历和所见所闻常在脑子中浮现回忆,清晰难忘。每每途经扬州时,总是目不转睛地从车窗向外张望树人堂(树人堂是当时扬州市最高的楼),生怕一不注意,错过一次见到树人堂的机会。见到了树人堂心中有说不出的亲切感,同时勾引起对6年扬中生活的回忆。“省扬中”三个字,在我心目中不同于其他字,看到和听到这三个字太让人感到怀念和自豪了。

一、美丽的校园

记得第一次从农村来到省扬中,第一印象是从未见过的美丽校园。那时扬中的校门不像现在紧靠淮海路路边,而是凹进围墙里面有40米左右,凹进去南侧围墙里面有二层楼女生宿舍,凹进去北侧围墙里有图书馆楼,门前凹进去地面道路两侧,长着高大的松柏树,常年青翠欲滴,形成一个林荫道。校门被掩盖其中。校牌“江苏省扬州中学”若隐若现。正对校门远后方有高高矗立的树人堂衬托。站在淮海路上看过去,庄严雄伟,气魄非凡。

整个校园形状大致为南北走向的长方形,南边和卫生学校一墙相隔,北边围墙外是居民。东边和淮海路有砖墙隔开,西边为城墙脚基,外有护城河和农田相隔。校园内大体成三部分:

北半部为初中部,南半部为高中部,中间地带为生活区。初中部有三排带走廊的平房教室,每排教室中有个通道,通道两边各为6个教室,三排平房北边为操场,有篮球、体操、田径等场地。三排教室前面有两座带走廊的小平房。在主干道两侧,是初中教师办公室。

南部有三座大楼,构成“品”字形,总称品字楼。构成品字顶的一座楼是校领导和高中教师办公室,构成品字下面的两座楼为高中部教室。每座楼有8个教室,楼上下各有4个教室。当时高中班级比初中班级少。大约到1956年,高中各年级都是8个班了。这时品字楼只能供高二和高三年级用,高中一年级就利用初中平房多余下来的作教室了,初中从1953年起每届只招4个班了。以前最多每届招12个班,从1956年起,我们读高一就在平房教室了。

中间生活区有男生宿舍自省楼、单身教师宿舍一字楼、伙食房、饭厅两座。自省楼东头有个盥洗室,门前有个水井供学生用。自省楼两头有开水炉和男女浴室。在品字楼和饭厅东面有花园音乐教室、教职工家属宿舍。在初中部三排平房西头也有几座教师家属宿舍,张卓如校长就住在这里。树人堂和女生宿舍南面为体育馆和大操场,有400米跑道,篮球、排球、田径体操运动场。在400米跑道西侧中间位置有大会主席台,正对着甘泉路。此处围墙有个特别大的门,平时一般不开。学校每年一次校运动会都是在这个大操场举行。1949年10月1日扬州市就是在这里召开庆祝新中国成立大会,且以后每逢“五一”、“十一”要开庆祝会都在这里举行,只有这时候,那个大门才打开。

二、名师荟萃 学习气氛浓厚

记得当年考取初中来校报到时,欢迎新生的大标语中,就有这么一条“省扬中是培养工程师的摇篮”。那时我的第一感受是省扬中的人文氛围不同一般。进校以后,听到的都是名师往事。虽然这些老师有的已经调离扬中到大学任教了,有的并没有教过我们,但他们的博学才华和高风亮节的品格一直在学生中流传,无形中熏陶着我们,催人奋发上进。

听到的第一个流传往事就是数学老师中有“三黄”,即黄泰、黄应韶、黄久征,他们中有的上几何课时都不带三角尺和木圆规,都是随手画直线和随手画圆,双手画等圆。可见这些老师数学之功底。

又如教我们物理的邱子进老师是每年参加高考物理命题。讲起课来都是深入浅出,我们听得易懂易记。讲课从不看教本,总是看黑板、天花板或地板。同学们戏称“三板老师”。

王板哉老师教过我们语文,他是齐白石的弟子。记得一次课文中有戏蟋蟀的描写,王老师用粉笔随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蟋蟀,真是神形兼备,活蹦活跳,令我们赞叹不已。王老师不但花鸟画画得好,书法也很独到;在社会上经常见到他所题写的商店招牌和厂牌。他后来调入扬州画院工作,为一级画师。他八十多岁的高龄还为我画过一幅山水画,我现在还珍藏着这幅画。

音乐老师黄河是著名音乐家贺绿汀的弟子。他不但乐理水平高,能谱写歌曲,而且弹得一手好钢琴。他对学生要求很严格,不仅在音乐方面连学生的仪容仪表都很讲究,上他的课,穿中山装的学生,风纪扣必须扣好。夏天穿衬衫时颈子上第一颗纽扣不能扣着。

江苏省民歌《拔根芦柴花》就是黄老师带领音乐活动小组的同学春天去江都农村采风时,听到农村姑娘在插秧时打秧号子,他感到很美,于是请插秧姑娘反复唱了几次用五线谱记录整理出来的。在50年代末灌制成唱片,成为后来扬州地区有名的一首民歌。

黄老师不但业务水平高,而且爱国思想强烈。在抗美援朝期间创作了一首有关抗美援朝的歌曲,在刊物上发表了,邮递员送来了稿费。他当场退回,并且说,我是为了抗美援朝而创作,不是为了稿费,还是拿去支援抗美援朝买飞机大炮吧。

扬中的学术活动很活跃,经常举行学术报告会,语文老师选择当时比较热传的小说如《保卫延安》、《青春之歌》、苏联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小说。记得《保卫延安》是由张国华老师讲座,精彩异常,树人堂内座无虚席。又如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学校聘请物理老师李启馨讲解人造地球卫星的科普知识。

那时家庭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助学金,尤其农村来的学生,基本上人人都申请。又因金额有限,不能全部满足每个人的要求,申请的同学都想竞争一点。当时初中部教导主任陈达祚老师对大家说,你们不要争,笔头放勤快一点,多向报纸投点稿子。一旦利用,就可以得到稿费,就能解决伙食费了。他还以应届高中毕业生范承祚为例,鼓励大家。以后我们真的经常向报社投稿,班上盛永喜同学有篇投稿居然被华东青年报利用了,得了5元钱的稿费。从此,更鼓舞了大家投稿的积极性。虽然很少被利用,但无形中提高了大家的写作文水平。

扬中不仅注重语、数、理、化、外,其他学科也同样出色。这都是得益于高水平的老师,如地理都是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的课,可万彝香老师把地理讲活了。上课从不看讲稿,讲得眉飞色舞,精彩纷呈,滚瓜烂熟。我们听得如亲临其境,到那里旅游了一趟。人人聚精会神,专注听讲,所以考起试来都考得很好。

三、丰富多彩的活动

扬中不但学习气氛浓厚,而且文体活动丰富多彩。黄河老师组成的校合唱队每次在扬州市会演中总得第一。每年元旦学校都举办各年级文娱会演,并选出好的参加市会演。如话剧《放下你的鞭子》、黄梅戏《打猪草》都曾参加市演出。

每逢学校开大会,全校师生都聚集在树人堂。在开会前各班级都要互相拉唱。其中一人高喊:“××班”或“××年级”,大家接着一起喊“来一首,快快快!”这时被拉的班级就得集体唱一首歌。

各项体育活动也开展得轰轰烈烈,有篮球队、排球队、田径队、体操队,尤其篮球队更是活跃,各班都有,之间经常举行班级友谊赛。当时最有名气的是虹队,在扬州市也是赫赫有名,经常利用星期天到东关街体育场参加比赛,总是赢多输少。虹队中8号高兆麟,不但投篮准确,而且打球姿势优美,成为球迷的偶像。有一次虹队在东关街体育场和省公安队举行友谊赛,票价5分钱。我们这些小孩哪有钱买票,为了一睹虹队的风采,竟然爬墙头进去看比赛。

还有黎队,是由高中化学老师杨作桂班主任以他教的学生组成。打得很有名气,不过比起虹队来稍逊一点;学生气更浓。杨老师是近视眼,平时总戴着眼镜,每次上场比赛都用橡皮筋带住眼镜。

有一次高中三年级一个班到镇江春游,和镇江某中学校代表队举行篮球友谊赛,这个班居然赢了人家校队,可见当年扬中篮球水平之高了。

每年到三四月,学校就组织各班轮流划船到瘦西湖春游。当时学校有几只木质游船,平时停放在学校护城河码头。每次都是顺着护城河一路北上,观看沿途景色,直达瘦西湖为止,然后上岸游玩、野炊。到下午4点钟左右又顺着护城河划到学校。

四、对学生生活关怀备至

那时住宿生每月伙食费7万5千元(旧币,相当于现在7.5元),对于我们农村学生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虽然有助学金,但也不能全包。每月还要缴3—4元。每月先将钱交给生活指导组徐老师那里,然后徐老师把你编排在××号桌吃饭。每到月底家中每月未及时寄钱来的学生就犯愁了,好的是学校知道有这种情况的学生;为了不影响这些学生的学习,于是可以申请缓缴伙食费,申请人写个条子先给自己班主任批一下,再到学校由副校长厉志云老师批。将批过的条子交给徐老师,就会给你编排桌子吃饭了。

第一次我拿着条子到厉志云老师那里去,往往走到厉老师办公室门前就不敢进去了。厉老师服饰整洁,稀疏花白的头发梳得整齐光滑,戴着一副金边眼镜,手持拐杖,显得不怒而威,使我们这些小孩望而生畏,只得在门外转来转去。厉老师抬头见到我们这样子,不问而知地说,小同学,是不是没钱吃饭了?我胆怯而如实回答。又说没饭吃会饿死的,把条子拿来。然后在条子上写上“同意缓缴”四个字,签上他的名字。顿时,我身上轻松了,周身有一股暖流的感觉。厉老师真是“外厉内慈”啊!家庭实在困难的同学,最后还是没有钱补缴,学校就酌情给予免去了。

学校有个生活指导组,专门为管理学生的生活而设,由徐老师负责。那个年代冬天特别冷,大雪也多,整个冬天很少化冻的,屋檐下的冰棱挂尺把长。我们农村来的学生,只有一条被子和席子,根本没有垫被。徐老师见状,专门为这些学生发一条稻草编的草垫子,这样床上就暖和得多了。

每到放寒假时,徐老师总要伙食房为每个回家的同学做四个馒头当路粮,以免回家路上没钱买吃的挨饿。徐老师真是父母般的关怀和体贴啊!

以上仅是零星片段,可确折射出省扬中的名师风采,“正直向上,热于求知”的优良校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