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存于心的那片绿茵场
1962届/张芳言
足球,时下是让国人心中添堵的词汇。青少年忙于学习,也少有接触足球的机会。我在初中阶段非常喜欢踢足球,母校大操场是我课外流连忘返的地方。足球给我带来愉悦、友谊,既锻炼身体,又磨练意志。我从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记述当年与足球有关的一些人和事,以此怀念师友,怀念那段绿茵场上的快乐时光。
下午两节课后,扬中最热闹的地方就是前后操场。篮球场、足球场、跑道上、体育馆里,到处都是参与锻炼的人群。人声鼎沸、朝气蓬勃。说到踢足球,先谈谈球的事。
那时,每个班有一张借球卡,每次只能借一个球。班上小个子,喜欢踢足球,大个子喜欢打篮球。借球卡经常是大个子把持,我们就为借不到足球而犯愁。慢慢,我们找到了开个小后门的“钥匙”。操场上有时有体育课后未送回的手榴弹、铅球之类的器材,我们留意捡了给体育室的老许送去,省得他再到处找。几趟下来,老许跟我们就熟了,有时没有卡也肯把球借给我们。
我们为能借到一个足球而开心,也曾为一次能有七八个足球踢而欣喜若狂。初一下学期,来了实习老师,其中的胡老师是师专足球队队长,从班主任徐国英老师处得知班上同学喜欢踢球,第一个星期天就约我们去师专。我第一次走进大学,新鲜感自不必说。更让我惊讶的是,胡队长一下子拎来了两网兜足球,让我们先分散开各自练。我们哪见过这阵势啊!高兴得脑子都有点发晕了。
随后又为球犯愁了。星期天无处借球,踢不成球真难受。一个自己拥有足球的念头,慢慢爬上了心头,班上小伙伴们一合计,决定集资买球。那时的家庭,大部分不宽裕,小孩子没有多少零花钱,我们就三分五分地凑。多少不限,完全自愿。功夫不负有心人,集到五元左右,就迫不及待地去买球。这点钱买新球哪够啊!但我们有瞄好了的目标,那是皮匠摊上用旧球皮重缝的再生足球。买到球,再配上个小网兜,拎着走上街,自我感觉好得不得了!
再说说踢球的人。午后第二节课下课前,书包就顺好了,下课铃一响,飞奔前操场。为的是早借球早占场地。球场上的足球门,两大四小。最好是占到小球门,那就能舒服地踢个小半场。借不到球占不到场地,就只好到人家场地上蹭球踢。时间长了,你蹭我,我蹭你,不分年级高低都成了球场朋友。五十多年了,他们的名字和身影仍然存留在我的记忆里。我们班爱踢球的人中,王福宝、铙弘康和我三个最痴迷,不到天黑路灯亮起,决不回家。就因为有了这份痴迷劲,为了听中苏足球赛实况转播,竟敢逃学。用从书上学来的假动作过个人,简直比考个一百分还高兴!
我们初一上学期班主任是陶子义老师。他教语文,温文尔雅;体育场上的他,短小精悍,样样在行。有空也指导我们踢足球,是我们的启蒙教练。初二时,学校成立少年足球队,我被选上了。古鸿生老师当时教体育,是校队教练。他生有雕塑作品般的脸型,目光严谨锐利;训练时要求严格,不苟言笑。平时倒也随和,碰到他常被问起学习情况和考试成绩。初三暑假,我和程光强被选拔参加市少年队集训。暑假后程光强曾随市少队去南通参加省里比赛。
初中毕业前,同学之间互赠照片和记念卡。我收到的纪念卡中最多的寄语是:“希望你成为未来的张宏根”,虽有溢美之嫌,但心意是真诚的。进入高一,我戴上了眼镜,球也踢得少了,不过对足球的爱好却一直没有放弃。
我们的初中阶段,正是中国足球第一次参加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的前后。国家重视,国人关注,少年足球的训练、比赛搞得红红火火。现今中国足球,受贪腐的严重浸蚀,沉疴难起;国家正在花大力气整肃环境,寻求治病良策。有一点是明确的,小平同志“足球要从娃娃抓起”的遗愿不能实现,普及的足球运动不能重返校园,中国足球将肯定没戏。
母校的传统育人理念,良好的环境氛围,使我们得以吸收多种养分,健康成长。我们的人生经历中,也由此植入了不少值得回味的片段。感谢母校!祝愿母校的明天更美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