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回放
超常儿童是儿童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一般都表现为早熟或智力超群,在学习速度上超越正常儿童。他们具有求知欲强、好奇心强、有毅力、有耐力等个性品质。在我国历史上,关于“神童”的记载比比皆是。汉代《华阳国志》一书称辞赋家杨雄之子杨乌为“文学神童”。明朝的谢缙,4岁能诵诗文,7岁能联对赋诗、出口成章,后来参与编写《永乐大典》,成为大学问家。民国年间,有人曾于史籍中搜得我国自先秦至清末有958名神童的实例。距今两千年前的西汉时期,朝廷就设立“童子科”,专门负责早熟的儿童培养和教育工作,这是人类历史上国家对超常儿童实施有目的教育的最早记录。我国现代教育先驱沈亦珍就是我国现代超常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沈亦珍1936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博士学位,曾任中央大学教育学教授。他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国内积极倡导超常教育,他的超常教育思想包括超常教育的客观性、超常教育的特殊性、超常教育的实践性与创造性等,几乎涵盖了超常教育的所有领域,在当时是比较全面且居先导地位的超常教育理念。抗日战争胜利后,沈亦珍在上海市上海中学主持实施超常教育实验计划,效果显著,影响深远。
1957年10月4日,苏联人造地球卫星“伴侣一号”“伴侣二号”成功发射。标志着空间时代的开始。苏联的成功,对美国和西欧各国产生了强烈的刺激,掀起了轩然大波。一个史无前例的科学教育热潮席卷美国,并催生了美国的天才教育。美国国会通过法令加强对天才儿童的教育。1972年美国又成立了天才儿童国家协会,并在全国成立了34个分会。日、韩、法、德、奥、印等国也都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或学校,许多国家和地区也立法保护这一事业。相比之下,在美国和西欧天才教育(超常教育)蓬勃发展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正处在“文化大革命”之中,教育事业陷入停顿,人才培养几乎停滞。这种状况引起了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的极大关注和焦虑。他通过周恩来总理给毛主席送上了一份建议书,建议在中国培养一支“少而精的基础科学工作队伍”,并提出应当参考招收和培训芭蕾舞演员的办法,从全国选拔很少数,约十三四岁有培养条件的少年到大学去培训。李政道教授的建议既是针对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为改变当时严重忽视人才教育状况而采取的应对措施,又具有实践和理论上的依据。
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李政道教授的建议,没有得以实行。“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时代对教育提出了“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出杰出人才”的要求。中央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破了禁锢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精神枷锁,引发了我国教育改革的热潮。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开幕式上,关于“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的人才”的讲话,为中国超常教育颁发了通行证。中国科技大学于1978年首创了大学少年班,开始了中国超常教育的新纪元。1984年8月16日,邓小平同志在北戴河会见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时说:“少年班很见效,也是破格提拔,其他几个大学都应办少年班,不知办了没有。至少北大、清华、交大、复旦应办一点少年班。”1985 年1月26日教育部决定,继中国科技大学之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12所重点高等院校开办少年班,扩大少年班试点。北京八中与中科院心理所和北京教科所联合于同年开设了我国中学第一个超常教育实验班,招收10岁左右超常儿童,经过四年的培养使他们完成普通学生八年完成的学业,达到优秀高中生水平,为大学少年班扩大生源开辟了一条新路。同年和次年,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东北育才学校、西安第一中学、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中学相继创办了超常教育实验班。之后几年,天津耀华中学、江苏省天一中学、深圳中学等中学,也先后创办了超常教育实验班,这些学校都是全国著名的重点中学。在中国中学超常教育兴起的过程中,中国超常儿童研究协作组起了重要的推动和支持作用。
二、理论依据
1.生理学的新成果
在长期的教育和生活实践中,人们已经发现儿童的可塑性很大,且存在发展的关键期。后来,又有科学家预测,人脑存在着巨大的开发潜力。人的一生,只有10%—15%的脑细胞被使用,尚有90%或85%的脑细胞处于“沉睡”状态。如果能将这部分细胞“唤醒”,那么人的能力将是无可估量的。但这些都有赖于人脑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才能得以验证。
科学家最近发现,人类大脑的实际构造是由出生后的经验而不是由遗传决定的。美国家庭教育工作学院在不久前的发展研究报告中指出,幼儿早期经验可以极大地影响大脑复杂的神经网络的形成。美国底特律市韦恩州立大学生物学家哈利·丘加民教授利用中子发射时计算体层摄影技术观察幼儿大脑皮层和脑干的活动情况,发现婴儿出生后他们的大脑仍在迅速成长,其主要表现是脑细胞之间伸出了无数突触并迅速紧密联系。婴儿出生时它已拥有了日后所需要的一切功能,只是不知道如何运用而已,外部环境的刺激使婴儿的器官将这些信息接收后并输送给大脑,从而刺激脑细胞之间神经网络的形成。丰富的信息刺激还有利于大脑神经纤维的髓鞘化,也就是在大脑神经纤维的表面覆盖一层髓鞘质。它的意义在于使神经兴奋传导得更准确,更快捷,这是脑细胞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一过程进行得越完美,大脑皮层越趋成熟,人的联想、推理、概括、判断的能力越强。儿童脑电图的研究表明,儿童的大脑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而且是不可逆的。这些研究成果为超常儿童的存在提供了理论支持,超常儿童的超常发展尽管还有其他不明原因,但良好的早期教育或较为丰富的信息刺激是他们成为“超常”的必要条件。因此,只要为超常儿童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就可以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2.最近发展区理论
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为超常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受格尔塔式心理学派的影响,维果茨基认为,人的发展不只受生物规律的制约,更主要的受个体社会经验的影响。受教育者的个体经验是受教育的出发点,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儿童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他认为,在对儿童实施教育时,一要考虑到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二要考虑最近发展的可能性。教育者要着眼于那些仍处于形成状态的刚刚发展的过程,这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只有针对这个区域实行教育,才最有效果,最能促进人的发展。因此,必须经常给儿童布置略高于他发展水平的作业,他才能在学习活动中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如果将超常少年儿童放在普通班,由于缺少一定的智力负荷和适宜的竞争对手,他们不仅得不到应有的发展,甚至会丧失过去形成的一些可贵品质。
3.最佳教育期与群体效应学说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早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才华横溢的苗子,需要早期发现、特殊培养。教育研究和实践表明,教育存在最佳教育期。人的智力开发、非智力因素培养等最基本素质的最佳教育期是儿童少年时期,错过了最佳教育期,将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因而,优异人才需要早发现、早培养。
对最有希望成为才华横溢的人才的儿童少年,进行特殊的教育,在世界各国最常见的途径是办特殊教育学校。不论是发达和比较发达的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办有这种特殊学校,并且都是高投入、高师资,具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装备、现代化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及其他教育措施。世界各国的教育实践证明,把这些具有特殊发展的儿童少年集中起来进行特殊教育,创造一个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群体环境,将会对高层次人才成长产生无可估量的“群体效应”,这是一种多、快、好省的培养途径。美国有一所中学的毕业生中有多名学生获得诺贝尔奖,教育家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是,不是学校有很好的教学设备和优秀的教师队伍就一定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因为同样设备好、师资优秀的学校并没有培养出诺贝尔奖得主),而是这所学校把特别优秀的学生集中在一起,产生了“群体效应”的结果。
4.因材施教的原则
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应施以不同的教育,应有不同的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这是教育学中的一条重要原理——因材施教的原则。两千年前我国的教育家孔子就曾主张对人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他的学生有“愚”、有“鲁”、有“醉”、有“彦”,对谦让、信心不足的学生,他激励“故进之”;对争强好胜的学生,他劝其多思考、多听别人的意见再行动。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也曾有类似的主张,超常儿童是儿童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潜力巨大的人才资源,对他们实施有针对性的特殊教育,意义是重大的。本书将围绕这一观点进行深入的阐述,这里就不再赘述。
三、国外超常教育掠影
1.注重发掘学生的多样才能的美国加州“天才教育”
加利福尼亚州是美国较早对天才儿童实行早期特殊教育的一个州。早在1961年,加州就执行了第一个“少数智力天才”教育计划。当时,只有很少一部分在标准智力测验中取得98分以上成绩的儿童才能有幸参与这个计划。
也许意识到这个标准过于严格和单一,可能漏过许多真正的天才,1980年加州通过的《教育法》用13项条文肯定了天才儿童实行特殊教育的做法,而且把“天才”的概念大大拓宽了。法律定义的“天才”包括:超常的智力、创造力、特殊学术能力、领导能力、艺术能力等。
加州《教育法》还规定,由州教育委员会监督地方学区管理委员会鉴定天才儿童,为天才儿童制订的各种特殊教育计划,由当地学校执行。2000年,加州议会又通过两项法案,修订补充了不少内容。这些法律就成为加州实行“天才教育”的基础。
统计数据显示,在2003—2004学年,加州12年级学校(相当于中国的小学和中学)总共有630多万学生,其中有47万多被鉴定为各类天才儿童;当年加州的教育经费超过538亿美元,用在各种“天才教育”项目上的共有4.95亿美元。
教育学家海因和奥尔森在《社会研究评论》上评论加州的“天才教育”计划时认为,加州“天才教育”的发展方向是:从与社会隔绝的“精英教育”转向根植社会,从重视学生单方面的才能转向多种才能。比如,2000年法案规定,小学“天才教育”课程不能超出常规学时,而应该在学校正常上课时间举行另外的课程;学区管理委员会“应该重视天才学生的社会和情感需求”;学区应该允许天才学生跳到任何他们适合的年级学习;学区可以使用“天才教育”经费让天才学生旅行学习,这样可以丰富他们的校外生活经历。近年来加州教育系统还提出“历史—社会科学框架计划”,让天才学生获取较深的历史和社会科学知识。
除了可以在公立学校跳级和提前进入大学之外,加州还为天才学生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学习计划。这些计划大都安排在假期,而且多数是为了让学生领略学校教学内容之外的知识天地。
比如由加州大学系统提供的“COSMOS”科学和数学教育班,就是在暑期中为期4周的一个课程,在这里天才学生可以初步学习光学、自动化工程、数论等中学阶段都不设立的课程。又比如加州教育促进研究所提供的“学徒计划”,是让学生在暑期集中用两周时间,与机器人学、空气动力学、地球科学和新闻学等领域的专家一起工作,此后他们还可以经常接受这些专家的指导。洛杉矶自然历史博物馆为3—13岁儿童提供的“自然探险计划”,是为了让学生们用一周时间探索自然界的不同地貌、生物和人类社会的不同文化。教育学家们认为,加州的“天才教育”方案重在发掘天才学生的多种潜力,在区别教育不同学生方面“迈出了大胆一步”。
2.注重实效的英国超常教育
英国人种学家法兰西斯·高尔顿早在19世纪便提出“天才”的说法。而英国的超常人才教育也已经建立了一百多年,形成了成熟的培养体系。
目前,英国超常人才培养是普及性的。从2000年起,英国教育和技能部通过 “城市精英”“精英组”和“精英挑战”等计划来培养超常生。这些项目将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计划引入到1000多所中学、500多所小学和一百多所大学预科学校。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每一所学校都要推选出超常人才计划协调人,确定超常生名单,制定全校范围内支持超常生培养的计划和政策。教育部指定牛津布鲁克斯大学“高能儿童研究中心”为学校的超常人才计划协调人进行培训,教育部同时还负责推广国内外该领域的一些优秀经验。
教育部对学校超常生的培养提出指导性的要求。全国语文和数学战略局向所有小学颁发了培训大纲,指导学校如何安排超常生的学习。教育标准局还提供了分科确认、培养和指导超常生等各项指导计划。全国语文和数学战略局鼓励学校为学习成绩在前5%—10%的学生提供特别的教学计划。除了教学方面,学校还要培养在创造性艺术和体育方面的特长生。
“城市精英”和“精英组”分别着重城市和乡村地区超常生的培养。“精英挑战”计划解决超常生接受继续教育的障碍和问题;扩展16-19岁超常生的资助计划;加强学校、学院和大学之间的联系,鼓励地方企业、工业资助超常学生,为超常生的长期培养奠定基础。
另外,英国政府还组织类似科学年、物理年和全国拼词比赛的活动,激发青少年的学习潜力。
英国政府一方面普及超常人才教育,另一方面也为超常人才设定了标准。
为了保证英国超常生的培养能达到世界最高水平,英国教育部根据世界上多个国家,如新加坡、瑞典等国最优秀儿童的智力水平,设立了9岁、13岁和18岁三个等级的“超常生国际水平测试”。家长和学校可以随时为学生报名,申请此类考试。只有通过这种考试,超常生才可能有机会享受教育部提供的一些课外学习和辅导活动。
2000年,英国政府颁布白皮书《学校:获得成功》,其中提到要建立全国天才青少年学院的计划。该学院于2001年成立,设立在著名的华威大学,为11—19岁的少年提供课外辅导,目的是培养该年龄段5%学业表现最好的学生。通过“超常生国际水平测试”,学生就可以参加该学院设立的“天才和天赋夏季学校”。该学院与12所大学联手在暑假期间向超常生提供理科、人文和社会科学的高等教育。该学院还设立了专业学院和专家中心。专业学院为一般的学校提供服务,使他们更好地对超常生进行教育。专家中心设立的目的则是研究超常生为何与众不同,应该以何种方式对他们进行教育,同时让社会理解天才少年的概念。
英国培养超常人才一直本着“实用”的态度,因此,各个学校早已摈弃了以测量智商判断学生才能的做法。教育部明确提出,对超常生的培养绝非是对“天才和专才”的培养,而是使“天才和专才”成为创造性的人才。由超常生及其父母组成的英国国家天才儿童协会也明确提出,“天赋是智力、个人性格和人际交往能力”的综合。总而言之,天才和专才只有对英国的物质社会产生正面作用才能被肯定。
3.印度的新黎明学校
1985年印度首次开办两所天才儿童学校,此后,学校逐年增加。印度有500多个区,每个区都有一所天才儿童学校,目前共有512所。全国每年约有2万名学生进入天才儿童学校学习。多数天才学校的毕业生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着骨干作用。
印度天才儿童学校的管理机构是一个被称为“新黎明学校组织”的机构,总部设在新德里,隶属人力资源部,共有500多名工作人员。该机构将全国划分为8个区,每个区下辖3到4个邦,每个区有40名工作人员。
天才儿童学校主要面向印度农村的超常儿童。印度70%的人口在农村,农村儿童占大多数,保证农村天才儿童像城市儿童一样获得高质量的教育,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实现社会公平,这是印度政府开展天才儿童项目的初衷。
印度天才儿童学校又叫“新黎明学校”。学生食宿在校,一切生活和学习费用都由中央政府负担,政府还向学生发放一年两个假期的来往路费。学校向天才儿童提供高质量的现代教育,传授价值理念,着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鼓励学生的冒险活动,加强学生的体能锻炼。
“新黎明学校”的全体学生都能获得较高的三种语言能力,即英语、印地语和当地语言的能力。学生在11年级和12年级时,能够在英语和印地语之间毫无困难地自由转换。学校所有的教科书除了印地语外,都是英文的。学生在11年级和12年级的时候,基本上了解了大学课程的内容。
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为了加强各民族和各宗教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天才儿童学校9年级的学生约有30%交流到另外一个邦,为期一年。学校多数建在城乡结合部,尽量靠近农村。
天才儿童学校为教学示范校,在每一个地区和当地的学校交流教学经验以提高普通学校的教学质量。在暑假和寒假期间,附近普通学校的学生可以到天才学校参观学习,利用学校的各种教学设施。
据介绍,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天才学校对学生的选拔十分严格。每年2月份在印度全国统一进行两小时的考试,尽量避免农村学生在考试中处于劣势。考试内容分为三部分,心理能力测试占60%,语言占20%,算术占20%。试卷统一送到新德里判定。录取的学生中,75%以上必须是农村儿童,其余25%为城市儿童;33%为女孩,3%为残疾儿童。
考生必须是政府学校或者是政府承认的学校的学生,且通过了5年级以前的考试,才有资格报名,农村学生必须是连续3年都在农村上学的5年级的学生。学习的主要课程有人文学科、科学、商业、体育、瑜伽、文化、艺术。此外,还访问教育、文化、历史地点。学生们还将参加清洁、植树、野营活动。学校也非常重视体能训练。
4.独具特色的新加坡英才教育体系
新加坡是一个只有400万人口的城市国家,自然资源十分匮乏。用新加坡官员的口头禅来说,新加坡除了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外一无所有。的确,作为一个弹丸之地,新加坡的发展确实有它的局限性,但是,新加坡却能奇迹般地突破这一瓶颈,经济迅速发展,从第三世界国家跨入第一世界国家的行列,靠的就是人才战略,靠的就是一批智勇双全的精英分子,而他们的孵出靠的又是科学的教育制度,通过这一快速通道,他们找到了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也同时找到了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的舞台。
长期以来,新加坡一直奉行人才立国战略,充分开发本国人才资源。新加坡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不断摸索与实践,并创造性地发明了一套较为科学的“分流”教育制度,使精英人才从小就接受系统化与科学化的熏陶与培养。
四、东北育才学校超常教育实验的兴起和发展
东北育才学校是由张闻天、徐特立等革命前辈于1949年创办的具有优良革命传统的学校。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一直是沈阳市普教战线的一面旗帜,1960年曾获全国文教系统先进单位称号,党支部书记、副校长冯佩铭曾代表全校师生参加全国文教系统群英会。“文化大革命”中,学校遭到严重的破坏,陷入低谷。1985年,市领导和教育局调整东北育才学校的领导班子。在葛朝鼎校长的领导下,育才师生团结奋进,走上了改革与发展之路。1986年,以葛朝鼎校长为领导的校领导班子根据邓小平、万里等国家领导的指示,借鉴了国际上“天才教育”“英才教育”的经验,在省市领导的支持下,开展了超常教育的实验,组建超常教育实验部,并于1986年秋季招收了东北育才学校历史上第一个超常教育实验班(超常班)。超常教育实验班招收11周岁以下,智力超常、思维敏捷、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品德良好、身体健康、心智健全,数语两种文化课达到小学五年级水平的在校学生(不招收小学一、二、三、六年级的学生)。超常教育实验班实行中学阶段一贯制教育,分成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一、二年级,完成初中阶段的任务;第二阶段为三、四年级,完成高中阶段的教学任务。对两年内没有完成第一阶段学习任务的同学,可转入本校初三普通班继续学习,对于没完成第二阶段高中学习任务的学生,可转入本校高三继续完成高中学业。超常教育实验班的学生要在4年内(后改为5年)圆满完成中学阶段六年的学习任务,达到重点中学优秀毕业生的毕业水平,在16周岁前升入大学,比一般中学生升大学提前4年左右,25岁即可博士后毕业投入工作。
东北育才学校的超常教育实验班(超常班)从1986年到现在已经走过了22个春秋。本书将从超常班的招生、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和超常儿童家庭教育等方面系统地总结超常班的办学经验,向读者展示育才人如何根据智力超常儿童特点,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在超常班进行的各项改革。尽管这些经验还很不完善,但却是二十多年教育实践的积累,因而也是弥足珍贵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