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幼儿经验的思维游戏的设计

基于幼儿经验的思维游戏的设计

时间:2023-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鉴于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幼儿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幼儿园设计了基于幼儿经验的思维游戏,从而为幼儿今后的思维能力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幼儿经验的课程设计须优先考虑两点。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幼儿阶段只有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把思维游戏建立在他们直接经验的基础上,这是促进幼儿主动思维的关键。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考察一个人智力高低的主要标志。恩格斯把思维誉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人的一切创造性活动都与思维有关。鉴于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幼儿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幼儿园设计了基于幼儿经验的思维游戏,从而为幼儿今后的思维能力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幼儿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各种方式,不断积累着自己的经验,这种经验帮助他们对事物进行观察、判断、推理,形成自己的看法。这一过程,实际就是幼儿的思维发展过程。通过游戏,帮助幼儿学会观察的角度、进行判断的方式,从而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这也正是开展基于幼儿经验的思维游戏的目的所在。本章主要就基于幼儿经验的思维游戏的设计和实施进行阐述。

第一节 基于幼儿经验的思维游戏的设计

张雪门认为,经验不是特殊的东西,经验是和环境相接触而来的。要明白幼儿的经验须从幼儿的环境估量入手。幼儿所处的环境,除了家,就是幼儿园,此外还有附近的街道。幼儿在这三种环境中,每天从早到晚,凡耳所听,目所见,手所触,鼻所嗅的都是经验。这些经验若分析起来,不外乎社会和自然。课程须和幼儿的生活相联系;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事前应有准备,应估量环境,应有相当的组织,且须有远大的目标;各种动作和材料,全须适合幼儿的经验能力和兴趣;动作中须使幼儿有自由发展创作的机会;各种知识、技能、兴趣、习惯等全由幼儿的经验中获得。 幼儿的经验与成人不同,他们没有系统的知识体系,所以不会跌入既成经验的陷阱,滑入既成思维的轨道,而能够使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自由想象中产生独特的指向,获取独特的发现。因此,基于幼儿经验的思维游戏设计,必须遵从幼儿的经验特点。

基于幼儿经验的课程设计须优先考虑两点。第一,创设的环境须最接近每一个幼儿的环境;第二,切合我国的国情及时代的需要。不但定课程应如是,即使选一种游戏或唱歌教材也应如是,甚至于准备一种工具或教具也应如是。 经验可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幼儿最重要的经验,间接经验一定要有直接经验做根基才能吸收,间接经验才能成为自己的经验,才能支配这种经验。以下分别介绍基于两种经验的思维游戏的设计。

一、基于幼儿直接经验的思维游戏的设计

(一)直接经验的一般定义

直接经验的获得,既不是通过言语,更不是通过书本,而是通过动作。直接经验是指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而获得的知识。直接经验由于是亲身经历的,会在大脑中形成具体生动的表象。当感官受到外界刺激把信号传入大脑时,储存在大脑的直接经验不经过思维过程而是直接通过直觉作出判断,并迅速作出反应。直觉的判断能力取决于直接经验的积累。直接经验越丰富,直觉的判断能力就越强,应变能力也就越强。

(二)幼儿获得直接经验的重要性

幼儿最初的思维是以直观行动思维为主。直观行动思维是指基于直接经验的,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的思维。直观行动思维的主要特征为:

1.依赖于一定的情境

2~3岁的幼儿直观行动思维表现非常突出,3~4岁幼儿身上也常有表现。这种思维更多依赖一定的具体情境,依赖于对具体事物的感知和对动作的概括。处于这种思维水平的幼儿离开了实物就不能解决问题,离开了玩具就不会游戏。例如,当手里有一个娃娃时,幼儿就会想起抱娃娃并玩娃娃家游戏,当娃娃被拿走以后,游戏也就结束了。

2.离不开幼儿自身的行动

2~3岁幼儿的思维只能在动作中进行,常表现为先做后想,边做边想,动作一旦停止,他们的思维活动也就结束。如正在画一条线,幼儿说是虫子,可是所画的线一弯曲,他就又说画的是香肠。这个阶段思维的特点之一,就是行动没有事先的计划和预定的目的,也不会预见行动的后果。3~6、7岁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谓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依靠事物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进行的思维,即依靠具体事物的表象以及对具体形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例如,这个阶段的幼儿在开展游戏活动、扮演各种角色、遵守规则等活动时,主要是依靠他们头脑中有关角色、规则和行为方式的表象。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在直观行动性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6、7岁以后,幼儿的思维开始进入逻辑思维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是指运用概念、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它是靠语言进行的思维,是人类所特有的思维。幼儿阶段只有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幼儿思维发展的趋势是由直观行动思维发展到具体形象思维,最后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

(三)思维游戏有助于幼儿直接经验的获得

在指导幼儿思维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的直接经验、知识的积累与幼儿的思维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例如:“生活中的秘密”中关于“容纳与被容纳”活动要求幼儿找到具有这两种关系的物体。首先幼儿要先理解这种关系,而生活中幼儿经常接触到的,具有这两种关系的物体是很多的。所以教师利用谈话的形式,先引起幼儿的回忆再类比出其他具有“容纳与被容纳”关系的物体。如教师引导:“我有一个铅笔盒,里面可以装什么?”幼儿回答:“铅笔、橡皮。”教师继续引导:“那么,铅笔盒可以装在哪里?”幼儿说:“装在书包里。”在他们了解了“容纳与被容纳”的关系后,再让他们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是这种关系,这时幼儿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他们找到了很多这种关系的物体。如钱放在钱包里,玩具放在玩具盒里,衣服放在衣柜里等。这些都是他们在生活中见过或经历过的,所以对这种关系理解起来比较容易,正是由于这些生活直接经验在头脑中产生了大量的表象,幼儿根据这些表象的联系去思考,从而促进了幼儿直接经验的获得。

1.在思维游戏中激发唤醒直接经验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把思维游戏建立在他们直接经验的基础上,这是促进幼儿主动思维的关键。幼儿思维游戏是以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理论”为核心理论基础,同时吸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儿童教育思想,围绕促进幼儿基础思维能力发展为目标,以操作性探索游戏活动为基本形式的结构化的课程方案。如小班幼儿在思维课程“动物王国”的“欣赏小动物的照片”的游戏情境中,将分割成不同部分的动物照片重新拼合完整。幼儿在拼拼、摆摆、玩玩、找找的过程中进行观察、判断、探索,了解图形的不同特征,理解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提高细致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解决图形问题的能力。虽然拼图不大,但对他们来说,拼出正确的画面是不容易的。幼儿在拼的时候很认真,几乎没有说话。幼儿们在等待着完整画面的出现,没多长时间,拼图终于完成了,幼儿们都高兴地拍起了手,然后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了拼图技巧。幼儿在拼图过程中,认真地思考,小心地操作,最后很有经验地讲述操作的方法。在这个活动中,幼儿思维能力、发散思维、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对小班幼儿来说,单纯的思维训练可能是枯燥无味的,但在拼拼摆摆的过程中,每个幼儿都获得了主动学习和发展的机会,让幼儿在同伴的相互促进中进行学习。

2.在思维游戏中创设认知冲突

试错是主观上无预定目的和行动计划的行为。幼儿早期已经出现尝试行为,并具有独立性、动手性、反复性等特点,幼儿能够在尝试中学会学习。思维游戏遵循放任性、引导性等原则,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教师在游戏中为幼儿提供适合的材料和环境,创造自由的空间,让幼儿大胆尝试;不打断活动中的幼儿,鼓励幼儿大胆的动手操作,给予正确引导;为幼儿营造一个自由和谐、愉快的、向上的思维游戏环境,鼓励幼儿真正成为游戏创新的主人。教师在微笑、点头、鼓励和赞美中给幼儿的思维松绑,通过点拨、引导、支持,帮助幼儿获得思维与创新的信息和途径。同时教师鼓励幼儿“敢做、敢想、敢说”,启发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促进幼儿积极思维。对于幼儿集体产生兴趣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小组讨论,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思维互相激荡,发生连锁反应,更大程度地发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效应。另外,教师应引导幼儿在自己的知识经验范围内,摆脱感知形象的束缚,让幼儿能较全面地考察问题,并抓住其本质,做到幼儿能想的尽量让他们想,幼儿能观察地尽量让他们看,幼儿能提出的问题尽量让他们提,幼儿能独立解决的尽量让他们尝试解决,多创设提问、发言的情境,多给幼儿发表意见的空间,引导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试错中形成新经验。

3.在思维游戏中操作形成新的直接经验

幼儿的学习离不开各种感官,只有在感知觉发展的基础上,才能让幼儿对数的认知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幼儿通常会在看到有趣的东西以后才想去摸,去动,去学。故我们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玩具,让幼儿在看、听、动、玩中学数学。如我们借鉴了液体瓶教具,液体瓶是形状、大小一致的透明瓶子,我们在这些瓶子中装入高低不同的有色液体,幼儿一开始便被那些色彩艳丽的颜色所吸引,理所当然地就想去玩,所以,我们在推出这个玩具时,并不急于告诉幼儿怎么玩,而是让他们在摆摆弄弄中发现液体的不同,通过视觉来让幼儿辨别高低、多少,形成一定量的概念;在操作“八音盒”中,我们在自制的圆筒中放入数量不等的沙石,幼儿自己摇,自己听,很快便知道重的东西数量多,声音响,而轻的东西数量少,声音轻,为了提高幼儿的听觉及对量的感觉,我们增加了听的难度,在圆筒中装入了不同数量的不同物体,如沙石、米粒、钱币等,这不仅可以提高幼儿对数量的认识,也增长了幼儿一定的日常知识;在“几何图形拼板”活动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样板拼搭,在拼拼放放中,体验圆形的光滑,三角形的三个角,长方形的长和宽等;在“计算老鼠”活动中,幼儿用回形针在数字板上边数边插,既能认、数、摆,又能锻炼幼儿小肌肉的发育。这些操作性的玩具,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各种感知觉,也相应地提高了幼儿对思维游戏的兴趣及认识,同时又在活动中发展了幼儿的新经验——相同的玩具,幼儿玩出了不同的玩法。

(四)基于幼儿直接经验的思维游戏的设计要求

1.符合幼儿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3~6岁幼儿随着脑结构的不断成熟及生活、教育环境的改变,思维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如3岁幼儿认为猫戴上了狗的面具后就变成了狗,而6岁幼儿则坚信猫还是猫,身份不会因为所带的面具而改变。所以,根据幼儿思维的特点,思维游戏以发展幼儿认知、记忆评价、聚敛和发散为目标,活动内容围绕目标来设计和实施,充分考虑幼儿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2.关注幼儿兴趣,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

根据幼儿的生活环境和实际需要,充分利用和扩展幼儿现实生活经验,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和经验的游戏,帮助幼儿加深理解和体验。幼儿的游戏就是学习,当他们沉浸在游戏中时,不只是在玩,更是在主动地、直接地吸收周围世界的知识并建构认知的经验,锻炼着大脑和思维。

◆案例5-1   大班思维游戏“漂亮石头”

一、设计意图

石头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山上、河边、田野、小路等都可以看见它们的影子,这些不起眼的大小不一的石头,都能激起幼儿极大的兴趣:“咦,这石头怎么有花纹?”“石头哪里来的?”“石头可以用来做什么?”顺着幼儿的兴趣,“漂亮石头”区域活动应运而生,让幼儿在把玩石头中体会石头的更多用处,创作出更多的石头造型。

二、游戏目标

1.能按石头的大小颜色进行分类。

2.拓展思维,观察记录“石头的生长”。

三、材料准备

用积木或纸箱搭成的展台,塑料花盆、颜料、毛笔、大小不同的石头。

四、游戏玩法

1.给石头分类。将石头按大小、颜色、形状等特点进行分类,放在展台上。

2.装饰石头。用石头相互刻画,用小石头拼图,用颜料在大石头上画画,展开想象空间。

3.石头会生长吗?将石头“种”在花盆里,观察、记录。

五、游戏效果

幼儿游戏的材料应来源于生活,贴近幼儿的生活,其实只要是幼儿在生活中经常会看见、经常在接触或使用的任何一种材料、物品,都能够成为游戏材料,幼儿对这个区域游戏非常有兴趣,他们还了解了石头是会变化的,如大石头裂成小石头等,游戏逐步打开幼儿的想象空间,扩展思维,通过宽松自由的活动形式,满足幼儿玩的兴趣,让他们在尝试中感受动手的快乐,以及体验成功后的满足。

3.游戏体现形象性、情境性和活动性

游戏设计一方面应根据教材内容,把握思维游戏本身的基本内涵,给幼儿提供的思维情境应明确具体、重点突出,避免宽泛复杂、空洞抽象。另一方面,要考虑幼儿认知特点、经验、兴趣,兼顾群体特点及个体差异,恰当地设置思维情境,指出内容上的形象性、活动性,帮助幼儿获取和领会有关信息并积极参与到游戏中。例如小班幼儿学习计数时,应先从实物中感知数量,通过取放、搭建、描画、拓印等方式感受一个一个的含义。

◆案例5-2   小班思维游戏“捉迷藏”

一、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对周围世界充满浓厚的兴趣,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年龄较小,注意力不集中、观察力较弱;更喜爱生动形象、色彩鲜艳的事物。小班的幼儿喜欢毛绒玩具,更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根据幼儿的兴趣和思维发展的特点,设计思维游戏活动“捉迷藏”。

二、游戏目标

1.提高观察兴趣,能在教师引导下有目的地观察哪个娃娃不见了。

2.锻炼记忆力、观察力,并学习用连贯的语句回答。

三、游戏准备

不同毛绒玩具8个、花布。

四、游戏过程

1.依次出示毛绒玩具,让幼儿认识并知道其名称。

2.捉迷藏

(1)交代游戏规则:将玩具摆放在桌上,用花布盖好。拿走一个玩具,让幼儿说说哪个玩具不见了。鼓励幼儿用完整语句说:××不见了。

(2)根据幼儿的能力,可以逐渐增加难度,一次拿掉两、三个玩具。

3.经验分享

请能力强的幼儿说说自己是如何记忆,并发现哪个玩具不见了。

4.以游戏材料为中介,重视幼儿的操作活动

适合幼儿阶段最好的活动形式就是游戏。采用以丰富的操作材料为中介的游戏活动,在游戏内容的选取上也与幼儿的生活和兴趣密切相关,让幼儿通过他们喜爱的游戏活动,动手操作游戏材料,主动建构自己的经验,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和思维系统。

◆案例5-3   小班思维游戏“小熊的新家”

一、主题类型

图形类别发散。

二、学习内容

灵活认识空间概念。

三、游戏重点

认识三种图形,学会说正确的图形名称,能够区分三种图形。

四、游戏难点

从实物图片中抽象出具体图形,并根据图形进行分类。

五、游戏方法

1.以故事形式引出三只熊,教师用熊的颜色(白、黑、棕)来介绍三只熊的名字,让幼儿记住三只熊。

2.用熊喜欢的食物来引出图形,并介绍图形的准确名称。

白熊:我喜欢吃饼干,因为饼干是方形的,所以我喜欢方形。

黑熊:我喜欢吃冰棍儿,因为冰棍儿是三角形的,所以我喜欢三角形。

棕熊:我喜欢吃蛋糕,因为蛋糕是圆形的,所以我喜欢圆形。

引导幼儿在看、玩中从实物图片中抽象出具体图形,并根据图形进行分类。

3.教师边讲边展示对应的卡片,请幼儿找出相应的卡片,将找出的卡片拿在手里并举高,以便教师检查幼儿是否找对。

4.尝试在实物卡里找出实物包含的多种图形,并进行分类。若幼儿出现不同分法,听幼儿的意见,若有理,可认为幼儿是对的。

六、游戏点评

游戏的导入活动、分房子及为小熊送物品等环节,都在逐步强化幼儿对图形的认识;当问某个物品“还能送给谁,为什么”及“帮某小熊把礼物送给其他礼物少的小熊”这个环节时,幼儿很快从物品细节中迅速找出有其他小熊喜欢的图形,并送给它,通过这个简单的游戏,让幼儿学会了用“从观察物体的大致轮廓到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的方法来观察同一种物品。最后,幼儿说明送礼物原因这一环节虽不起眼,却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它不仅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了“总结”,并尝试使用“因为……所以……”这样的连词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游戏中,每个幼儿的思维方式不同,对同一种物品的细微部分有不同的构想,也有不同的分配方法,这样的思维方式是幼儿的财富。

5.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思维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考。培养有规则的信息结构即思维方法很重要,它能促进解决问题所需的观察、组织、转变和推断能力的发展,这样我们的知识才能突破那些当时已知的事物。吉尔福特认为创造力有四个决定因素: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和精进性,这些因素在智力结构模式中都有相对应的智力因子,发散思维能力与思维的创造性密切相关。同时,他分析了影响思维创造性的诸多因素:环境、动力、信息贮存、灵活性、群体思想、批评以及态度和情绪。其中特别肯定了由直接经验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兴趣、创新和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案例5-4   大班思维游戏“小猎人”

一、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的心理特点是有意注意、有意识记忆增强,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由此,在开展大班思维游戏时,重点在于培养幼儿的各种能力和增加知识的广度,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区别物体间的异同的能力,发展幼儿的创造能力、运用词语造句的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游戏目标

1.能按照脚印的形状、数字、方向,判断动物的行踪,寻找动物隐藏的地点。

2.提高观察、判断、推理能力。

三、游戏准备

几种小动物图片(狮、虎、豹、牛、马、鸭、鹅等),每种动物相应的脚印若干,在脚印上依次编号。将各种脚印藏在院中各处,只露出数字部分,前一个脚印要对准下一个脚印的方向,在最后一个脚印附近藏该种动物的图片。

四、游戏玩法

1.提出任务,激发幼儿打猎的兴趣。到森林里打猎,每组要抓到一种动物,比一比哪组猎人本领大。

(1)每组只找一种动物,动物与脚印要相符。

(2)必须依次找脚印,不能颠倒遗漏。

(3)要根据脚印的方向寻找下一个脚印。

(4)如找到其他动物的脚印,要在原处藏好。

(5)谁抓到了动物,马上到老师处报告。

2.教师观察幼儿活动,检查幼儿遵守规则情况,指导幼儿追踪猎物。

3.反复游戏,每次玩此游戏可以随意更换动物脚印和动物图片。

二、基于幼儿间接经验的思维游戏的设计

(一)间接经验的一般定义

间接经验是指从书本或别人那里得来的知识。间接经验由于不是亲身经历的,在大脑中不会形成具体生动的表象,只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而已。当感官受到外界刺激把信号传入大脑时,储存在大脑的间接经验必须经过思维的推理过程才能作出判断,然后再作出反应。通过思维所作出的反应是比较迟缓的。

(二)幼儿获得间接经验的必要性

师幼互动、亲子互动和幼儿间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使幼儿可以通过与教师、家长和同伴三种方式的互动,建构更为丰富和深刻的经验,更有效地发挥游戏活动的教育作用。课程实施过程中,幼儿始终是积极的探索者,他们通过与材料的主动作用进行试误式探索,从而获得经验,建构自己独特的思维系统。

(三)思维游戏有助于幼儿间接经验的获得

1.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思维游戏为幼儿间接经验的获得提供了保障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结构安排上考虑幼儿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关注幼儿兴趣,贴近幼儿生活和经验,课程内容具有形象性、情境性和活动性,使幼儿通过以游戏材料为中介的操作活动,在愉快的游戏中逐步建构自己的经验;游戏所制造的挑战性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使幼儿通过克服困难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游戏中获得间接经验。

2.思维游戏中的教师指导、同伴间互动成为幼儿间接经验获得的另一种途径

教师在课程实施中需要扮演观察者、引导者、启发者和支持者的角色,敏锐地察觉幼儿的能力结构的个体差异和兴趣,为他们自主探索活动提供适宜的支架;教师还要不断地创造认知冲突,支持和促进幼儿学会思考,而不是代替思考;同时教师还要以幼儿的兴趣、需要和思维发展水平为基础不断调整和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鼓励和支持幼儿运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进行创造性的思维。

除此之外,在课程实施中还要注意通过幼儿之间的相互学习、模仿、交流和观点冲突,激发和扩展他们积极的思维活动,教师应帮助幼儿形成“学习共同体”,促进幼儿之间的经验分享、合作和交流。

◆案例5-5   中班思维游戏“快递员送货忙”

一、游戏目标

1.学习用好方法和最近的路线送货。

2.体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感。

二、游戏准备

1.大地图一幅,中地图四幅,快件三份。

2.小地图、画笔每人一份。

三、游戏过程

(一)招聘快递员

今天,万家快递公司开张了,而且要招聘快递员,条件是:要会看地图、找路线,送货要又对又快。你们想当快递员吗?那就来试试吧!

(二)快递员大考验

1.找近路。(送一份快件)

(1)根据快件图片上的提示,找到地图中目的地的位置。

(2)从快递公司出发到目的地,可以怎么走?(学习用先走几号路,再走几号路的方法来陈述)

(3)如果你是快递员,你会选择哪条路线?为什么?

(4)教师小结:聪明的快递员都知道,路线越近,送得越快。

2.寻找好方法。(第一次尝试送两份快件)

(1)交代要求:快递公司的生意越来越好了,这有两份快件,请你看清楚目的地,到桌子上去找一张地图,先想一想送快件的路线,再用笔画出来。最后在地图上写上自己的学号。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整体情况,个别指导。

(3)第一次反馈。

① 请幼儿介绍自己送快件的路线。

② 教师在中地图上复制幼儿的路线。用快递员指偶送快件的方式,直观形象地显示出分两次送快件,要走回头路重新到快递公司拿快件,费时间,送货慢。

③ 你有什么好办法不浪费时间呢?

④ 小结:聪明的快递员都知道,从快递公司一次拿上两份快件一起送,这样又快又方便。

⑤ 那么两份快件一起送,应该怎么走呢?

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想法,教师在中地图上记录,比较谁的路线更短。

⑥ 小结:当快递员要送两份快件时,怎么送更快些呢?两份快件一起送。

找怎样的路?经过两个地方,最近的路。

图5-1 教师结合幼儿生活经验——收发快件,请幼儿找送快件的路线

3.用好方法和最近的路线送快件。(第二次尝试送两份快件)

(1)交代要求:刚才很多小朋友都没用上好方法,没关系,快递公司生意好,又有两份快件让我们送。是送到哪里的呢?想不想试一试?待会儿请你擦掉刚才画的路线,再来动动脑筋画一画。这次你要用上什么好方法?(两个快件一起送。)对了,请你先找到目的地,再想一想两个快件一起送,应该选怎样的路线呢?(经过两个地方,最近的路。)对了,最后用笔画出来。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整体情况,个别指导。

(3)第二次反馈

① 请个别幼儿分别介绍不同的路线,教师在中地图上复制。

② 请全体幼儿评价,是否用上了好方法。

③ 两两比较,两份快件一起送时哪条路更近些。

④ 对照最近路线的中地图,请选择同样路线的幼儿带上操作纸上前展示。

⑤ 教师宣布聘他们为万家快递员。并又有三份快件要他们送。

鼓励别的幼儿继续动脑筋再试一试,还有第二次招聘。

四、总结延伸

聪明的快递员做事的时候都会动脑筋,想想好方法,这样事情会做得又对又快。以后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也要怎样呢?

五、游戏效果

在幼儿眼中,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是了不起的,模仿劳动者的工作也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游戏。随着快递服务行业在人们生活中日渐盛行,幼儿能经常看见快递员上门服务。教师将“快递员”这个职业形象搬进幼儿园的课堂,设计了一堂游戏活动,旨在教育幼儿做事情要学会思考,运用方法,那么做事情就会又对又快。整个活动基于幼儿日常生活中对快递及快递员的经验认识,积极探索更丰富的活动情境性、游戏性的方法。

图5-2 幼儿正在自主操作,尝试送快件,找路线

(四)基于幼儿间接经验的思维游戏的设计要求

1.紧密结合教材、大纲设计思维游戏

经验既可以指幼儿与他人或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可以指由这个相互作用的过程获得的感悟、认识、能力和情感等,还伴随包括这个过程的思维、反思等;强调经验,意味着强调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意味着强调幼儿在活动中的作用,意味着强调活动过程。在教育过程中应依据幼儿已有经验和学习的兴趣与特点,灵活、综合地组织和安排各方面的教育内容,使幼儿获得相对完整的经验。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既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现有经验,又有助于形成符合教育目标的新经验;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

2.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使幼儿更好地达成游戏目标

《纲要》明确指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众所周知,游戏对幼儿成长与发展具有特殊意义。游戏是幼儿获得身心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幼儿才能以自己的方式学习。思维能力是人的一种高级认知能力,是在感觉、知觉、记忆等过程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智力的核心。思维敏捷的幼儿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快速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那么怎样才能在运动游戏中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敏性呢?因为小班幼儿注意力不集中,只有当幼儿对游戏产生兴趣时,幼儿才会主动参与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游戏氛围,在不同的情境中用不同的角色推动游戏,构建积极的师幼互动,把过去的教师教,幼儿模仿,变为教师引导幼儿主动思维,让幼儿乐于参与,大胆尝试。如在“帮小动物搬家”的游戏中,我们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想出各种不同的方法,越过障碍把物品搬到有一定距离的家中,引导幼儿通过实践想出和别人不同的方法,比比谁的方法更快更好,在有情境,有竞争的游戏中,将外部的要求转化为内部的动力,使幼儿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自觉学习各种有效的方法,促进幼儿动作协调、灵敏、健康地发展。

◆案例5-6   小班思维游戏“木马呱嗒嗒”

一、游戏目标

1.会区分物体的大小和红、黄、蓝三种颜色。

2.能听懂包含颜色和大小的两重语言指令,并按指令进行操作。

3.有在小地毯上操作和注意倾听的习惯。

二、游戏流程

1.观察比较大猫与小猫、大鱼与小鱼,并按指令给大(小)猫喂大(小)鱼。

2.按颜色、大小两重特征取木马卡片。

三、游戏过程摘录

1.进入活动场地,走地毯间的间隙,教师带着幼儿念儿歌“走走,走小路”,幼儿走到自己的小地毯坐下念儿歌“小地毯四方方,小朋友坐中央”。

2.按指令观察区分并拿取大猫、小猫和大鱼、小鱼。

(1)教师和幼儿一起唱《大猫小猫》,教师在黑板上展示大猫或小猫的图片。

(2)教师学大猫大声叫,幼儿在自己的学具篮中取出大猫,并模仿大猫大声叫;教师学小猫小声叫,幼儿在自己的学具篮中取出小猫,并模仿小猫小声叫。

(3)听指令做大小对应。幼儿观察图片,教师拿出大鱼图片说:“猫最喜欢吃鱼,这里有大鱼,还有什么鱼?”幼儿回答:“小鱼。”教师:“大猫肚子很饿了,它想吃大鱼,我们来喂大猫吃大鱼。”教师带着幼儿念儿歌:“大猫大猫别着急,我来喂你吃大鱼。”幼儿取大鱼喂大猫。教师摸摸肚子:“好好吃的鱼,大猫吃得可香了,如果再吃一条小鱼,大猫就吃饱了。” 教师带着幼儿念儿歌:“大猫大猫别着急,我来喂你吃小鱼。”幼儿取小鱼喂大猫。同法喂小猫吃大鱼和小鱼。

3.按颜色、大小两重特征取木马卡片。

(1)教师模拟呱嗒嗒的声音,出示木马卡片,教师:“看,谁呱嗒嗒地跑来了?”幼儿回答:“木马。”

(2)教师提问:“有小木马,还有什么马?”幼儿回答:“大木马。”教师:“哎呀,小马、大马在一块多危险啊,小马别被踩到了。我们快把小马、大马分出来,让小马在一块儿,大马在一块儿。”幼儿按木马的大、小分类摆放。

(3)请幼儿取和教师手里颜色一样的木马。

(4)听两重指令取相应的木马。教师举起一张卡片:“这是什么颜色的什么木马?把和老师一样的木马找出来。”有的幼儿说出了黄色的大马(说错了),多数幼儿能找出和教师一样的木马,但不回答是什么颜色的什么木马。

(5)游戏:骑木马。教师:“小朋友想不想骑木马?”幼儿:“想。”教师:“请骑×色的×(大/小)木马”,幼儿取相应的木马听音乐下在场地周围跑,从教师面前经过时,教师检查是否取对,不对的就拉着幼儿问:“你骑的是×色的×(大/小)木马吗?”

四、分析和反思

本次小班幼儿思维游戏活动,教师的指导策略,概括起来,突出了四多一少。

多夸张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在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指导语语速都比较慢,这是为了让小班这样年龄特别小的幼儿能听清听懂,但也不是慢得没有了语感,失去了语言本身的美,让人觉得别扭。教师在说话的同时还特别配以相应的较夸张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比如,教师在唱“我是一只大猫”时,配以了表示大的手势,并且唱出的声音粗、大;在请幼儿把大木马放在一起时,用画圈的手势表示了集合的概念;当幼儿按指令找出小鱼喂小猫时,她又以小猫吃到小鱼的津津有味、幸福的表情对幼儿表示肯定……较慢速的语言、夸张的表情和肢体动作,都是为了帮助小班的幼儿理解教师的指导语和指导意图。

多朗朗上口的儿歌。在幼儿进活动室、坐小地毯、取卡片等环节,教师都自编了一些儿歌,让幼儿边念儿歌边操作,这主要是为养成幼儿良好的操作习惯和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而设计的。在养成幼儿从地毯间的间隙走到自己的地毯时,幼儿念“走,走小路”提示了幼儿不要踩到地毯;在坐小地毯时念“小地毯四方方,小朋友坐中央”教给了幼儿坐地毯的方法;在按教师的指令拿小鱼喂大猫时又念“大猫大猫别着急,我来喂你吃小鱼”,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朗朗上口的儿歌幼儿喜欢,而且符合小班幼儿边说边做或边做边说的思维行动特点。

多种感官参与游戏活动。多感官参与的学习活动是最有效的学习活动,学习者年龄越小,这种情况越突出。在这次小班的思维游戏活动中,为了达到让幼儿能分辨物体的大小、颜色特征的目的,幼儿看、听、说、摆弄,甚至跑跳的多感官的运作贯穿了游戏活动的始终。在辨别取小鱼喂大猫时,幼儿听“大猫还想吃一条小鱼”的游戏指令,边看边比较,一边念:“大猫大猫别着急,我来喂你吃小鱼。”一边用手拿出小鱼喂大猫,其过程中听、看、说、做,动手动脑,尽可能地调动了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游戏的学习活动。这样的多感官参与游戏活动几乎贯穿了整个游戏活动的始终。

多大肌肉的活动。思维游戏活动一般是在以幼儿自身为中心的一个较局限的范围进行的一系列看、听、说、动手的操作活动。而小班幼儿的小肌肉的发育是很欠缺的,而且注意力又极易转移,所以要更多考虑幼儿大肌肉的活动。如在按物体两个特征取物时,教师并不是要求幼儿把具有这两个特征的卡片举起来检查,而是请幼儿骑着具有指令要求特性的木马在音乐下跑起来,幼儿拿着小小的纸片木马,骑得那么认真,那么快乐,当幼儿欢快地从教师身边跑过,教师也检查到了幼儿的木马卡片是否取对了。

少一问一答式学习模式。提问本是启发幼儿思考和活动深度推进的重要教育策略,可小班幼儿的语言具有片段性和自语性的特点,要他们很快听懂教师的要求并组织成完整的语句进行表达本身就是很困难的,而且,如果问题又是一个接一个,或拐了弯的复杂问句,幼儿思维跟不上或语言表达跟不上,教师两、三个问题之后,幼儿就会对枯燥的、困难学习失去兴趣,注意力就会分散或转移到别的事情上,所以,在小班幼儿的活动中,多让幼儿把思维的过程或结果用动作表示出来。如在比较大猫与小猫时,教师不是问幼儿:“哪只是大猫?哪只是小猫?”让幼儿回答,而是游戏,教师学大猫大声叫,幼儿就同时观察比较自己的游戏卡片,拿出大猫;在最后按物体两个特征取物时,教师也没有问:“哪一匹是红色的大马?”而是直接请幼儿骑红色的大马听音乐在活动室跑。避免了一问一答的枯燥,符合了幼儿思维直觉行动性的特点。

幼儿思维游戏活动不是简单地玩学具就能发展幼儿思维能力的活动,教师只有在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对幼儿针对性的了解后使用事宜的支持性指导策略,才能保证每一个思维游戏活动目标所指向的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每一次组织幼儿的思维游戏活动,教师都要用心地设计运用适宜的指导策略,特别是像小班这样低年龄段的幼儿,我们更要从实践出发,深入、系统地关注其思维游戏活动中的兴趣、注意力、操作方式、表达方法等学习特点,选择、设计、运用最能促进小班幼儿思维能力发展的教育策略,为幼儿思维的早期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

3.以提升幼儿的间接经验为目的,铺垫必要的游戏知识或技能

皮亚杰还主张通过认知冲突促进儿童思维结构的转换,动手操作和社会生活都是认知冲突发生的有效途径。根据杜易斯等新皮亚杰主义者对认知冲突理论的发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主张在注重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游戏材料的同时,教师引入游戏情境,对幼儿有目的地提出问题,形成“学习任务”,从而帮助幼儿产生在个人操作活动中所不可能产生的更高水平上的认知冲突。在游戏活动中教师给出情境、任务并示范玩法和规则,促使幼儿产生认知冲突,伴随着教师的支持性教学,幼儿借助对游戏材料的操作自己去探索、尝试错误和最终解决问题。

◆案例5-7   中班思维游戏“可爱的图形”

一、设计意图

中班的幼儿已有了粗浅的几何概念,这一阶段的幼儿能正确地认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但他们对这些形状的特征并不十分了解,将这些图形和幼儿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体相对照,让幼儿在游戏中自由探索,感知不同图形的特征,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的欲望。在教育手法上,采用观察法、操作法等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图形变化和组合的乐趣。

二、游戏目标

1.巩固对各种图形的特征认识。

2.通过动手操作,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3.培养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三、游戏准备

小纸箱一个,图两幅,记录纸每人一张,水彩笔每组一桶,固体胶每组一个,四种几何图形每组一盒。

四、游戏过程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奇妙的箱子(出示纸箱),你们想不想知道里面藏了什么秘密啊?”

1.游戏:“奇妙箱”里找图形宝宝

(1)教师念儿歌:“奇妙箱里东西多,让我先来摸一摸,摸出来看看是什么?”

拿出正方形,问:“这是什么啊?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哪些物品是正方形的?”(引导幼儿讨论)

(2)教师再念儿歌:“奇妙箱里东西多,请某某小朋友来摸一摸。”

当幼儿摸出图形后,要求其说出图形名称和特征,并讲出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物品。(游戏反复进行)

(3)教师总结:奇妙箱里有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边;正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而且四个角一样大,四条边一样长。着重讲讲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区别。

(4)教师从奇妙箱又摸出圆形和梯形各一个,请幼儿说说生活中见到过的这种图形。

(5)请幼儿到奇妙箱摸,幼儿说出特征,教师给予指导。

(6)教师总结:梯形也有四条边,上下对面的两条边是平行边,旁边是两条斜边。圆形是圆圆的,没有角。

(7)教师带来了两幅图(出示图片,体现所学的图形),请幼儿看由哪些图形宝宝组成的。并说说它们分别有几个,并尝试记录下来。

2.数数、分类,拼画活动

教师引导:“大家想不想也用图形宝宝拼图?盘子里放着许多图形宝宝,请大家也拼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1)请幼儿数一数每种图形宝宝各有几个,并把它们分别记录下来。

(2)请幼儿在这些图形上添画几笔变成其他有趣的物品,也可以用几个图形拼成其他各种物品或一幅画。让幼儿大胆想象,在几何图形上添画成另一物品。

(3)教师将每组的画和统计表贴到黑板上,请幼儿说说每组用什么图形宝宝来拼的,拼成了什么。

五、游戏效果

大部分幼儿都能正确认识图形,还有部分幼儿会把正方形和长方形混起来,所以在活动中特别讲解了这两个图形,但是没有将两个图形进行对比,对比能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两者区别,让他们在初步认知的基础上加以深化和巩固,不但让幼儿了解它们的名称,认识它们的形状,还要让他们知道图形的特点。在第二个环节中,幼儿的兴趣非常浓厚,每拼出一个图形,就会高兴地和同伴和老师分享,特别是在和全班幼儿一起分享的时候,虽然表达还不是很清晰,但是语言中仍带着一份自信。拼图活动的自主性及趣味性使幼儿兴趣浓厚,活动气氛良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