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与其主体性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幼儿的思维主体性表现是多元化的。基于“幼儿的思维发展需要多感官、多领域综合影响”,“ 思维发展的目标指向从单一关注逻辑思维转向综合培养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能力”,“解决不同类型的问题需要运用适宜的思维方式”,“快乐:幼儿思维游戏的活动诉求”等理论依据,我们开展的思维游戏分成两大类:结合主题活动的幼儿思维游戏和结合区域活动的幼儿思维游戏。
结合这些活动开展的思维游戏,是对幼儿进行思维教育的重要路径之一。不仅可以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而且丰富了活动的内容,提高了活动的质量。本章就基于幼儿活动开展的思维游戏进行阐述。
第一节 基于主题活动的幼儿思维游戏
主题活动是幼儿园常见的活动,基于主题活动开展思维游戏,实际上是通过幼儿思维游戏与主题活动的整合来对幼儿进行思维教育,发展幼儿的思维。结合主题活动开展的思维游戏应该体现幼儿思维过程整合性和多元化的特征,体现思维能力培养目标在各个领域中的相互渗透;体现思维能力在不同方面的课程内容上的相互整合。因此,我们尝试以思维游戏课程为切入点,探究主题活动中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在主题活动中渗透思维游戏并将其拓展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以思维发展促进幼儿各领域关键能力的发展。
一、基于主题活动实施思维游戏的原则
幼儿的思维主体性表现是多元化的,只有幼儿的独立意识和主体性发展起来了,他们才可能主动进行思考、探索,进行创造性活动,而一旦他们的思维能力、自我意识发展起来,他们将走上自觉发展的道路。所以我们以思维游戏策略和主题活动为切入点,将思维能力培养的内容和方法渗透到主题活动中,教给他们思考的方法,教会他们动脑,突出幼儿思维的主体性,有利于幼儿思维主体性的发展,提高幼儿的思维水平,让幼儿做思维主人。
基于主题活动开展思维游戏,能够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学得更生动,更有效,更有利于发挥和发展幼儿的主体性,培养创新人才,因此在结合主题活动开展思维游戏时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预设性原则
预设原则是指教师对基于主题活动开展思维游戏应该有预设计划,在考虑主题活动方案时,多几种假设,多几种游戏发展的可能性。因为教师对本班幼儿年龄特点的把握,对本班幼儿发展水平的了解,对其行为意义的敏感和理解,对教育目标的宏观把握以及在活动过程中可能发生情况的预测,都是开展生成式主题活动的基础,都需要教师事先有通盘的考虑和计划。
(二)差异性原则
注重个别引导,实施有差异的教育。每个幼儿都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和水平。因此,在活动中,教师需尽最大可能为幼儿提供丰富而有层次性的材料,提出不同的要求,以促进幼儿有差异地发展。
(三)整合性原则
将视野转向幼儿,把幼儿的发展需求作为研究、选择游戏的依据,在主题活动中开展适合幼儿年龄特征和幼儿有兴趣的思维游戏,更全面地实现游戏内容、形式的整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四)提升性原则
从幼儿的角度去关注理解他们的生成活动,了解他们的需求,判断生成活动的价值,及时予以支持和提升。当发现原定的活动时间、进度不符合实际情况时,不拘泥于原定计划,应顺应事情的自然发展,因势利导。
(五)操作性原则
注重思维游戏的可操作性,主题活动的生活化。动脑应和动手相结合,为幼儿创造操作的环境是思维培养的基本条件。幼儿借助对实物的操作,尝试解决问题。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知冲突不断发生,这就促使他们不断地调整自己已有的认知,并不断地获得新的认知,因此生活化和操作性是思维在主题活动中重要的途径。
二、思维游戏在主题活动中的实施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学前期是人的思维能力奠基的重要时期,探索有效地培养幼儿思维能力的方法是一个意义重大的研究课题。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幼儿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学前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主题活动中开展思维游戏应该体现幼儿思维过程整合性和多元化的特征,体现思维能力培养目标在各个领域中的相互渗透,体现思维能力在课程内容的不同方面的相互整合。
主题活动是围绕某一主题,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将各种学习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学前教育可分为健康、语言、科学、艺术和社会五大领域,这五大领域教学又各有特点和要求,但又是相互联系和渗透的,它们往往又是以基于主题活动的思维游戏为主线,融会贯通,如图6-1所示。
图6-1 基于主题活动的思维游戏的横向结构示意图
如,以“美丽的春天”为主题,可以把语言、科学、艺术等领域教学整合起来,开展教学,达成促进幼儿发展的目标。但每个主题活动中的领域也是有侧重的,在侧重领域下的主题活动都能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在幼儿活动中形成好玩的幼儿思维游戏。
幼儿的思维游戏可以与五大领域的各领域相结合,相互渗透,不仅有助于幼儿更好地掌握知识,更促进了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如认知、记忆、评价、聚敛、发散、语言等。
(一)在健康领域为主的主题活动中有效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幼儿思维中潜藏着无穷创造力,幼儿精神世界充满着好奇、探索和幻想,他们的思维不受习惯的约束。培养健康、活泼的幼儿,是幼儿学前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幼儿的健康活动包括了对幼儿进行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全部教育过程。将思维游戏融入健康活动中,就需要利用一切环境与条件,使幼儿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提高活动能力,掌握粗浅的技能,在这样潜移默化下,发展幼儿体能,拓展思维能力,渗透创新思想。
健康活动的类型有两类:体育活动和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在不同类型的健康活动中融入思维游戏可以有效加强幼儿对动作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发散性等思维能力的发展。
1.体育活动中的思维游戏
(1)通过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
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想象力丰富,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应遵循幼儿认知情感变化的规律,进行生动活泼的体育活动。如我们开展“学做解放军”“当回建筑工”这样的体育活动时,将活动内容故事化、情境化。场地上,我们为幼儿创设了活动环境,那些在人们眼里废弃的纸盒、轮胎、平衡木、皮球、吃剩的酸奶瓶等,在这里变成了“解放军的营地”“敌人的碉堡”“弯曲的山路”“密集的地雷阵”“崎岖的山坡”,还有“石砖”“水桶”。“解放军”戴上了小军帽,“建筑工”戴上了工作帽,个个投入到活动中。哥哥、姐姐与弟弟、妹妹,协同钻过山洞,跨过雷区,爬过铁丝网,登上山坡,奋力投掷,消灭“敌人”,个个表现得大胆勇敢。“建筑工地上”,幼儿更是忙得不亦乐乎,搬砖的,运沙的,砌墙的,桥上桥下推车忙,大路小路运输忙,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自由活动着,爬、钻、跑、平衡、投、跳等运动综合能力得以充分发展。
在我园开展的大带小户外体育活动中,小班幼儿在大班幼儿的带领下,一起为建筑工地“运砖、运水”。如“在建筑工地上”,当幼儿遇到又大又沉的麻袋时,会想办法去招呼其他的玩伴,一起商量、合作着来搬运。他们都能从玩伴身上得到对材料操作与运用的启发,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运动方式与行为,获得更好的锻炼。这样不同年龄的幼儿活动,大大扩展了幼儿间的交往,使作为哥哥、姐姐的大班幼儿成为弟弟、妹妹学习的榜样,而小班幼儿则获得了身临其境的锻炼,使他们兴致高涨,乐趣无穷,既发展了体能,又培养了克服困难的精神,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了运动带来的乐趣。
(2)提供不同活动材料,促进幼儿的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
游戏场地放置的一般是一些固定的常规运动设施,单个、零星地散布在开阔的草坪、土坪、塑胶地上,但每种设施只有一种功能,很少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不利于幼儿想象力的发挥,也不受幼儿欢迎。因此,我们在幼儿活动的场地上安放了多功能组合的运动设施,投放了可移动的设施和器械,我们本着实用、新颖的原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制了许多体育活动器具,如用胶纸制作手榴弹,这种又软又有点重的“手榴弹”既可锻炼幼儿的手臂投掷能力,又为幼儿体育游戏带来无穷乐趣,每次幼儿一边扔一边跑,就像在进行一场野战训练;塑料牛奶瓶也可让幼儿作为臂力器练习伸展运动,既美观又没有太大的负担;还有他们看到碎布包,就会尝试玩双脚夹着跳、背布娃娃、拎物等游戏。幼儿在不断的尝试中,大大增加了想象性、合作性、装扮性,提高了游戏的层次。
(3)结合废旧材料,开展体育思维游戏
我们在平时体育活动时也充分挖掘幼儿的想象力,如“有趣的纸板”,通过玩玩、看看、想象,使一根简单的纸板变成了奇怪的山脉、小溪、飞机的翅膀、飞碟等,同时他们又创造性地结合了“炸碉堡”,利用纸板挡住头部,身体则钻进纸箱里,手扔炸弹,游戏设计新颖、有趣,自始至终都是幼儿自编自导,是我们想不到的。又如“有趣的轮胎”,在同轮胎宝宝做游戏的过程中,有的幼儿坐在轮胎中心,另一幼儿拉车走;有的把轮胎推成小高山,爬轮胎山;有的把轮胎放成一定的图形进行跳跃练习;有的把轮胎竖起靠墙,当成梯子进行攀登……在一系列的体育活动中,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明显提高,其创造力、想象力及交往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2.健康教育活动中的思维游戏
了解了这些成因,在幼儿园健康教育中,教师就要更好地扮演好教育者、引导者的角色,及时了解、点拨和帮助幼儿,让幼儿正面、积极、健康地思考问题,正确判断事件。当幼儿在探索中出现不成熟的举动时,教师要宽容、理解和引导;当幼儿自发生成新构想时,教师更应该关注、欣赏和帮助;当幼儿在是非面前迷惑时,教师应及时明确地作出引导。
(1)以幼儿园活动为载体,帮助幼儿树立健康的思维
通过游戏渗透健康的思维教育理念。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一切教育都在游戏中进行,游戏也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应该赋予游戏以特定的内容和形式,通过游戏渗透健康思维教育。游戏不仅能让幼儿表现良好的道德行为,也可暴露幼儿行为中的缺陷,同时教师能通过挖掘其中潜在的品德心理教育因素,及时引导幼儿进行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如在“做做玩玩”的活动中,幼儿是否尊敬他人的劳动,有责任心;在“小医院”“美容院”等角色游戏中是否能够共同作业,大胆表现。
(2)以幼儿园活动为载体,拓宽教养思路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渗透思维健康教育,营造幼儿身心发展的良好氛围。活动育人是我们根据新的教学思路所采取的教育手段之一,因此科学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精心设计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也很重要。为给幼儿营造思维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教师应从幼儿上午入园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为他们营造一种温暖、关爱、民主的气氛。如在活动室门口设三种不同脸部表情的“表情牌”分别放在三个小桶里,幼儿每天进园要在自己的名字下面放一个表情牌。如果不高兴,就选沮丧的表情牌,心情一般,就挂一个表情一般的牌子。幼儿纯真,不会掩饰自己的内心世界,教师如果发现哪个幼儿连续几天不高兴,就可以与家长一起寻找原因,设法改变幼儿的情绪,让幼儿心情愉快地生活。
(二)在语言领域为主的主题活动中有效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在《指南》提到,语言领域中,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语言的发展贯穿于各个领域,也对其他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幼儿的语言学习需要相应的社会经验支持,应通过多种活动,扩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的语言,增强幼儿理解和表达能力。应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对语言的兴趣,用机械记忆和强化训练的方式让幼儿过早识字不符合其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
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可以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语言的发展为幼儿创造性思维的萌发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主要借助想象来进行,幼儿可以凭借语言想象、理解某个情境,并且运用语言表达新颖、独特的想法。
幼儿思维有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两种。具体形象思维是根据事物的具体形象来进行联想的,即依靠感知和自身动作进行思维,离开动作,思维就终止。而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来进行的,使思维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方向性和灵活性。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幼儿语言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思维的发展。幼儿的思维与语言的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为了发展思维,就要让幼儿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使这种方法能够被幼儿应用到许多类似的情境中。
因此,思维虽在感觉、知觉、记忆等过程的基础上产生,却远远超过这些过程,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特点,是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学前教育中,语言教育无疑应占据重要位置。因为,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且,在人的智力中,仅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来看:深刻的思维从形成到表达都必须借助语言这一人类独特的符号系统,语言的贫乏无疑会影响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在语言领域为主的主题活动“有趣的梦”中,就蕴含了有趣的思维游戏,此游戏也促进了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
思维游戏可以融入语言领域中。语言活动的类型有很多,包括文学作品类、听说游戏类、手指游戏类等。在这些不同类型的语言活动中,都可以融入不同的思维游戏。通过在不同类型的语言活动中融入思维游戏,可以有效加强对幼儿思维方式、思维能力的培养。
1.文学作品类
语言活动中的思维游戏以文学作品类居多。学前幼儿文学作品是指那些与0~6岁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及接受能力和阅读能力相适应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它包括寓言、童话、故事、儿歌、诗歌、谜语诗、绕口令、散文、小说、科学文艺等多种体裁。这些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可以帮助幼儿加强理解分析能力,还能发展创造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述力。因此,文学作品类的幼儿思维游戏对幼儿发展思维能力影响很大。
学前幼儿文学作品是教育目标的载体,又是活动的依据,作品选得好,教育目标的实施就有了保证。选择作品时,既要考虑到作品的教育功能,又要考虑到学前幼儿的欣赏趣味和欣赏能力。无论哪种体裁,都要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幼儿喜爱的作品。如大班思维游戏“曹冲称象”,就是文学作品类的语言活动。
◆案例6-1 大班思维游戏“曹冲称象”
“曹冲称象”来源于一个历史小故事。幼儿喜欢听故事,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活动恰好巧妙地利用了幼儿自然成长的要求,让他们在自由的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有利于挖掘幼儿潜力,开发幼儿智力,培养幼儿创新思维的独特性和灵活性,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教师预先在活动范围内投放各种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发现问题,然后在实物操作中分析解决问题;再以幼儿帮助饲养员叔叔测量东北虎的体重设置问题,激发幼儿兴趣,幼儿在先前积累的经验的基础上处理问题;最后在《曹冲称象》的故事中提升幼儿智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分层次扩散思维。“测出较小物体的重量,怎么测?测出体积很大的物体重量,怎么测?除了用秤来称,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活动中,幼儿积极献计献策,通过分组实践,使创新思维得到了证实,肯定了自我。
大班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不断发展,并且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有了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遇事追根问底,喜欢探索;乐于帮助别人。本次活动,以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出物体的重量为线索,让幼儿大胆地进行创新思维活动。幼儿在由浅入深的实践中不断获取经验,在经验的基础上再大胆展开想象,由此形成良性循环。幼儿在潜移默化、循序渐进中进步。
大班思维游戏“曹冲称象”的目标是培养幼儿善于观察、乐于思考的品质。理解故事内容,让幼儿了解曹冲解决问题的巧妙办法,培养幼儿创新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一、游戏设计
1.导入部分:开心游戏,发现问题
教师与幼儿到活动场地玩跷跷板,幼儿一边玩一边观察。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跷跷板两端会上下不停摆动呢?”引导幼儿说出跷跷板中间有固定轴,两边各坐有一名幼儿;教师坐上跷跷板,幼儿观察:一名幼儿的重量很难让跷跷板保持平衡,必须要有两名长得高大的幼儿或三名普通体重的幼儿才能抵得上教师的重量。幼儿初步理解重量的等量关系。
2.展开部分:实践操作,理解问题
带着问题,教师与幼儿回到科学观察室。幼儿通过操作寻求答案:如何测出一颗豆子、一粒纽扣、一块橡皮等的重量(幼儿经过实践会选择天平和砝码、小杆秤等);如何测出一小袋豆子、几个西红柿、一个铅笔盒等的重量(幼儿通过实践会选择小杆秤、弹簧秤、电子秤、滑轮等);如何测出一袋面粉、一箱饼干、一大捆书等的重量(幼儿通过实践会选择一些机动灵活的方法来测量。比如借助天平、弹簧秤、电子秤、滑轮等一点一点地称,再将重量加起来或利用跷跷板、滑轮找出等重物体从而知道其重量等)。
3.经验提升,机智处理问题
教师和幼儿坐下休息。大屏幕播放:饲养员叔叔需要记录东北虎的成长体重,他正在为不知道怎样称量而发愁呢。请小朋友开动小脑筋,帮饲养员叔叔想想办法。
幼儿首先想到的有可能是用秤来称。
教师指导:东北虎体型庞大,用秤来称太困难。我们想想还有别的好方法吗?
幼儿讨论:用跷跷板找出与东北虎相同重量的物体,然后再一点一点称出物体的重量;用滑轮找出等重物体再测重;在地面上挖一个与老虎一样大的坑,然后测量挖出的泥土重量;把老虎赶进装满水的水池,测量水池里溢出来的水的重量……(幼儿的这些奇思妙想,虽然有些幼稚,但蕴含了一定的道理)
4.故事启智,判断总结问题
大屏幕播放故事《曹冲称象》,幼儿分组讨论,说出自己的方法,各组派代表进行说明。
(1)故事中有几种称大象的方法?
(2)你认为哪种方法好?为什么这种方法好?好在哪里呢?
(3)你还有什么好方法吗?
5.结束部分
教师小结:小朋友想出了这么多与众不同的好办法,假如曹冲知道了一定会很高兴!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题,只要我们积极动脑筋,就会想出解决的办法。
幼儿向曹冲说再见,活动结束。
二、游戏点评
本活动符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内容层层深入: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理解问题、处理问题、判断总结问题,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游戏、故事贯穿始终。幼儿通过动脑筋想办法,不仅能够测量体积较小、质量较轻的物体;对于一些体积较大、测量重量有难度的物体,也能够想出好方法。虽然有的方法略显稚嫩,却是幼儿积极动手动脑的实践结晶,是一笔宝贵的经验财富。本活动将故事《曹冲称象》放在最后,旨在不桎梏幼儿的思想。曹冲看到青蛙跳到荷叶上得到了启迪,而活动中教师也很好地运用了游戏与操作进行前奏启智。幼儿不仅运用了一种方法,还能够利用多种方法进行测量,精神保持兴奋状态。每个幼儿都能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体现了活动中幼儿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理念。
2.听说游戏类
语言活动中的思维游戏还有听说游戏类。听说游戏类幼儿思维游戏的目标以培养幼儿倾听和表述能力为主,活动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听、说的理解和表达方面。它是用游戏的方式组织幼儿进行思维游戏,含有较多的规则游戏的成分,能够较好地吸引幼儿参与,并在积极愉快的思维游戏中完成语言学习、发展创造性思维的任务。
(1)语音练习游戏
这类游戏以训练幼儿正确发音,提高幼儿辨音能力为目的。它的形式和结构都较简单。听说游戏着重为幼儿提供练习发音的机会,以利于幼儿学习或复习巩固发音。如为了区分“li”的声调,可以组织幼儿开展听说游戏“柿子、李子、栗子、梨”,就能较好地利用游戏帮助幼儿掌握这些发音。
(2)词汇练习游戏
这类游戏以丰富幼儿的词汇和正确运用词汇为目的。这类集中学习词汇的游戏,着重引导幼儿练习词汇运用的经验。如同类词组词类活动中,让幼儿做扩大增加词汇的练习,鼓励幼儿在听说游戏过程中按照一定的规则去组织扩展。如“怎样走”的听说游戏要求幼儿用一定的副词描述怎样走的动作,幼儿可以说“快快地走”“慢慢地走”“一蹦一跳地走”等,要边说边做,既要说对又要做对动作,采用这样的方式间接地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3)句子与语法练习游戏
学前幼儿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大量地积累句型,按语法规则组词成句,学前阶段是他们语法习得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一般来说,该类游戏引导幼儿从说简单句过渡到说复合句。例如大班思维游戏“盖房子”中,幼儿通过用“……越来越……”和“……越……,……越……”的句式学习句型。在游戏中学习句型,有一定的激励机制,幼儿可以产生较高的积极性。同时在句子与语法练习游戏中也锻炼了幼儿的逻辑思维。
(4)描述练习游戏
这类游戏以训练幼儿用比较连贯的语言,具体形象地描述事物,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为目的。它要求幼儿语言完整、连贯,具有一定的描述能力。如大班听说游戏“金锁银”,让幼儿以对答的形式念儿歌,帮助幼儿学习用简短而有节奏的词语形容和描述一件事物。此类游戏主要在大班进行,可以促进幼儿抽象逻辑思维的萌发。
◆案例6-2 中班思维游戏“有趣的梦”
一、游戏目标
1.激发幼儿创新思维的兴趣。
2.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二维、多维视觉想象引导幼儿发散思维,并且大胆想象表达各种各样的梦。
二、游戏过程
(一)欣赏老师做的梦,由一点向多点引发幼儿发散思维
1.师:昨天晚上,王老师做了一个奇妙的梦,下雨了,(放课件)滴答滴答……小雨点越下越大,越下越大,小雨点变成了一条条的直线(出示定格直线)。教师引发幼儿想象思维:小朋友,你们快来看一看,小雨点连成的这些直线像你们见过的什么啊?(启发引导幼儿展开想象)。
2.师:小朋友说得真棒,我的梦还没讲完呢!
就在我睡得正香的时候,“轰隆隆”,雷公公“打雷了”,差一点把我给吵醒了,这时候,突然有一个“小不点”蹦蹦跳跳地过来了,是谁呢?(出示半圆形)原来是半圆形宝宝!它看起来像什么啊?
半圆形宝宝,还笑眯眯地对我说:“我要和直线宝宝交好朋友。”原来,半圆形加上直线就能变成一样新的东西。它们手拉手,跳起了变形舞,跳呀跳,变呀变,一下子变成了好多好玩的东西,老师越看越开心,乐得咯咯地笑了起来。
3.师:小朋友们,半圆形宝宝和直线宝宝在一起,究竟会变成什么呢?(启发幼儿分层次展开想象思维)
(1)一个半圆形宝宝和一条直线宝宝手拉手,能变成什么呢?请小朋友把小椅子下面的画板和笔拿出来,在已经画好的半圆形宝宝身上添画上一条直线,试试看,它们能变成什么,画好的小朋友拿着画板到前面来给大家看一看。
(2)小朋友真聪明,一个半圆形宝宝和一条直线宝宝手拉手,就能变成这么多有趣的东西,那咱们再来试试看,一个半圆形宝宝和许多条直线宝宝手拉手,又能变成什么呢?(幼儿操作画板继续尝试添画)
(3)一个半圆形宝宝很孤单,又来了一个半圆形宝宝,看一看两个半圆形宝宝和许多直线宝宝在一起能变成什么呢?快动动脑筋,讲给你身边的朋友听一听。(请个别幼儿讲给大家听)
(4)又有许多的半圆形宝宝来和直线宝宝跳舞了,猜猜看,这么多半圆形宝宝和直线宝宝在一起能变成什么呢?(幼儿回答后教师小结)小朋友想得太棒了,半圆形宝宝和直线宝宝能变成这么多好玩有趣的东西,看看老师的梦中,他们又都变成了什么?(出示课件各种组合物体,提问个别幼儿)
(二)启发想象,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的梦
老师爱做梦,小朋友一定也喜欢做梦,你们都做过什么样的梦?来说一说,和你的好朋友分享一下。(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梦)
(三)扩展联想,引导幼儿想象并讲述不同物体的梦
小朋友做的梦真美,老师和小朋友们都爱做梦,想一想还有谁也爱做梦呢?
1.师:(放课件出示小草)看,小草睡得多香,小草爱做梦,它的梦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教师引导幼儿说出小草的梦:长长的、绿绿的、片片的。说完整:小草的梦是……的。
2.师:(出示小花)看,小花也睡得正香,小花也爱做梦,它的梦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教师引导幼儿说出小花的梦:红红的、香香的、美美的……
3.师:(出示小青蛙)小青蛙也爱做梦,它的梦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教师引导幼儿说出小青蛙的梦:绿绿的、自由自在地游玩的……
4.师:有许多的水果宝宝和动物宝宝也睡着了,咱们悄悄地走进它们的梦境,看看它们正在做着什么样的梦?(幼儿随意拿卡片分组相互讨论)。
教师引导:香蕉爱做梦,梦是××的?小白兔爱做梦,梦是××的?
三、教师反思
每个人都有梦,梦往往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成长的轨迹,特别是幼儿时期,幼儿的梦是多姿多彩的,有的异想天开,有的滑稽可笑,有的神奇有趣……爱做梦又是天真可爱的幼儿感受生活、发现生活的一种想象思维方式,有梦才有未来。围绕梦开展创新思维活动,将会让幼儿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感受创新思维的乐趣,培养幼儿良好的创新思维习惯。幼儿对活动很感兴趣, 我的第一个提问:小雨点连成的这些直线像你们见过的什么?幼儿的发言非常踊跃,想象力丰富,说出了很多答案(数字1、铅笔、粉笔、吸管、绳子、树干、金箍棒、头发、马路上的横道线、水管子等),在问到半圆形像什么?因为中班的幼儿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也说出了很多答案(眼镜片、切开的西瓜、碗、帽子、头盔、半个月亮、乌龟壳、山等)。在活动分层次想象填画环节中,幼儿的思维想象能力有了明显差异。最后的扩展联想不同物体的梦,幼儿缺乏一定的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
梦对幼儿来说富有神秘感,而且幼儿的梦充满了丰富的色彩和内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非常具有想象发展的空间,这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是培养幼儿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幼儿体验创新思维乐趣的良好载体。
围绕梦开展创新思维活动,将会让幼儿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感受创新思维的乐趣,培养幼儿良好的创新思维习惯。在活动中,我创设一种独特的梦的游戏情境,启发幼儿由一点向多点分层次展开想象思维:“小雨点连成的直线看起来像什么?小不点半圆形像什么?直线和一个半圆、两个半圆、多个半圆在一起又分别能变成什么?”在幼儿的想象中就会像好多生活中见到的东西。这样非常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创新思维特点。
然后进行想象讲述,启发幼儿讲述自己和不同物体的梦。使发散思维活动环节层层递进,进一步提高幼儿想象和语言能力。不足之处在于课前的准备活动时应丰富幼儿对不同物体特征的了解;猜想不同物体的梦时,应给幼儿充足的时间来想象、讲述,并互相合作创新、交流。在创新活动中还应适当抛出问题,逐步提升幼儿创新思考的能力和技巧。
3.手指游戏类
语言活动中的幼儿思维游戏的最后一类是手指游戏。它是一种一边念诵儿歌或者韵律,一边协调双手动作变化的游戏。玩手指游戏的时候,幼儿手做动作,口念儿歌,眼作协调,幼儿的注意力、记忆力、感觉统合能力、节奏感和韵律感同时得到了训练,多种思维得到了发展。
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双手的活动引发了大脑的思维,大脑的思维又通过双手的活动来完善,手是人类的“第二个大脑”,创造了人类璀璨的文明。动手做事是幼儿成长的基础,手指游戏让幼儿学会动手、勤于动手、爱上动手。同时,手指游戏也是亲子间交流最好的游戏。
◆案例6-3 思维游戏“手指变变变”
“一个手指头呀(食指),变变变(手指放在胸前转圈),变成一条毛毛虫,上爬爬,下爬爬,左爬爬,右爬爬;两个手指头呀(食指、中指),变变变,变成一把小剪刀,上剪剪,下剪剪,左剪剪,右剪剪;三个手指头呀(食指、中指、无名指),变变变,变成一把小刷子,上刷刷,下刷刷,左刷刷,右刷刷;四个手指头呀,变变变,变成一只小花猫,喵喵喵,喵喵喵;五个手指头呀,变变变,变成一只大老虎(老师扮成大老虎去吃小朋友,但不吃低头靠在手上的小朋友)。”
通过这个游戏活动,幼儿对手指游戏有浓厚的兴趣,每个幼儿的手都动了起来,而且学得非常认真,“手指变变变”拓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幼儿边念儿歌边做动作,在此他们注意力、记忆力都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多种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
幼儿思维游戏提供了语言表达的环境,思维游戏中同伴的交流使他们能够相互表白,逐渐学会表达,丰富词汇,而语言活动中的幼儿思维游戏中的儿歌更趣味性强,有节奏性,琅琅上口,幼儿边唱儿歌边动作,使他们心情愉快,增进了同伴间的情感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幼儿思维游戏无疑能辅助幼儿语言的快速有效发展。
(三)在社会领域为主的主题活动中有效促进经验思维的发展
《纲要》中明确指出,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础,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它是幼儿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则。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帮助幼儿建构优秀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问题的能力和社会性能力是帮助幼儿形成终身学习、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和未来生存优势的重要保障。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协调的过程,思维能力的发展绝不是单一线性发展的过程,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了社会性发展与思维发展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因此,社会活动可以有效促进经验思维发展。
思维能力的发展是这些能力的核心,也是重中之重。幼儿的思维是在与客观事物的相互接触中,通过有意识地培养而发展的。3~6岁是幼儿具体形象思维和逻辑抽象思维出现和开始形成的关键时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幼儿素质教育的目的。幼儿思维游戏正可以培养幼儿这种思维能力。而之前也阐述了社会活动对促进幼儿经验思维有很大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将幼儿思维游戏融入社会活动中。但如何在社会活动中组织和实施好思维游戏,让幼儿增强在游戏中的自主性,满足他们的社会性需求,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还需要我们更多地发现与挖掘思维游戏课程中社会性发展价值,从而进一步将思维游戏与幼儿园的社会领域的课程进行适当的融合。
在思维游戏活动中,游戏性是活动的典型特征,这种特征正是基于我们对幼儿年龄特点的考虑,给幼儿提供了一个丰富又适宜的情境。每个单元的游戏都围绕一个情境展开,4~6个活动为一单元,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幼儿的情绪情感都沉浸在某个游戏情境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游戏情境,让幼儿在完成一定的思维目标的同时,将自己的感受或者情境中人物、动物的感受用语言、动作、操作活动来表达出来。游戏情境对于幼儿的作用不容小视,尤其是对于低年龄幼儿,教师应避免为了实现某个单一的思维目标,而忽视游戏情境的作用。幼儿常常会沉浸于某些看似与实现思维目标“无关”的情节中,教师对于这种情况不应该完全制止,而应在适当的时候给幼儿释放和表达的机会,游戏情境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个情绪体验和情绪表达的重要场所,幼儿可以体验情境中人物或动物的情绪,同时也可以与自己的愿望建立联结,一个好的教师则应该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表达出这种体验和联结。
1.社会规则类
社会规则类游戏可增强幼儿对规则的理解,促进幼儿社会规则意识的形成。对社会规则的认知是幼儿社会化的主要任务之一,幼儿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社会规则和社会期望,幼儿要成为未来社会的合格成员就必须理解这些规则。学前阶段是幼儿秩序感发展的关键期,也是规则意识形成的敏感期。游戏本质上都是带有一定规则的,参与思维游戏本身即为幼儿提供了规则认知的机会:幼儿在游戏中按照一定规则来进行操作活动,在遇到困难时仍旧能够依据规则行事,最终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锻炼了思维能力,还将游戏的规则进行了内部转化和自我控制。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规则游戏活动,可以强化幼儿对规则的理解,这种理解能力将帮助幼儿逐步迁移到对社会规则的认知与理解中。
◆案例6-4 小班思维游戏“小精灵到小镇”
在小班思维游戏“小精灵到小镇”中,需要幼儿理解游戏规则,根据需要选择出“最近路线”,虽然每次的目的地有所不同,但幼儿始终要遵循“最近路线”的规则,不断寻找符合这一规则的路线。
开始游戏时,幼儿可能会不按规则选择路线,或选择的路线不是最近的,但幼儿渐渐会发现不按照规则将不能最快到达目的地,不能赢得卡片,所以幼儿需要逐渐调整自己的操作,从而按照规则来进行游戏。经过这样的游戏过程,幼儿对规则的理解与认识逐渐内化,再遇到类似的游戏将会意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对幼儿来说,在脑海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则意识,这种意识将有利于幼儿对社会规则的理解与社会规则意识的形成。
教师在组织思维游戏过程中,还可以给幼儿适当的机会参与规则的制订,在思维游戏中,有许多游戏具有灵活可变化性,教师可鼓励大班幼儿自己来设计规则与游戏玩法。
2.人际交往类
人际交往类游戏可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同伴在幼儿社会化和身心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成人无法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同伴关系能使幼儿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有利于情绪的社会化,有利于培养幼儿对环境进行积极探索的精神,对自我概念和人格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幼儿社会领域的发展目标应是培养幼儿“乐于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思维游戏课程不仅关注幼儿的个体操作,而且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同伴交往的机会,需要幼儿合作或竞赛的方式来完成。
在合作形式的思维游戏中,幼儿的行为是相互依存的,有着共同的目标,合作游戏鼓励幼儿以合作的态度对待同伴,这种游戏可以促进同伴关系的建立,在发散类的思维游戏中尤其有效。
3.自我认知类
自我认知类游戏可发展幼儿自我控制能力,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自我控制能力是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之一是形成自我意识。思维游戏是具有明确的目标,且玩法完整的一种游戏形式,幼儿借助操作材料进行探索,并最终达成目标的过程也是一个克服困难的问题解决的过程,所以思维游戏的游戏性和问题解决的本质本身就为幼儿提出了自我控制的要求。
(1)利用操作性特点进行常规培养提高幼儿自我控制能力
在思维游戏中的常规是指遵守相应的“规则”,懂得操作材料的使用规则,遵守良好的秩序,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思维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为幼儿的思维探索提供了有效地支撑,但操作材料的使用秩序也为幼儿和教师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如何引导幼儿有秩序地收放材料,在不同游戏环节转换时选择材料与更换材料,在操作过程中根据要求有序操作等,这些都是思维游戏隐含的教育价值,也为教师的教学指导与专业水平的提高提供了空间。值得高兴的是,在思维游戏实施过程中,教师探索出了许多适宜本班幼儿的材料使用的方法,培养了幼儿良好的操作常规。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常规培养的价值不仅仅是在于优化思维活动过程,它对于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具备良好的操作常规的幼儿需要依据游戏的目标,克服无关刺激的干扰和诱惑,并适时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有条不紊地进行既定目的的操作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也就相应地得到了提高。
(2)适当运用言语调节策略帮助幼儿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使用言语调节策略能够让幼儿有效抵制外界诱惑和冲动,使他们更好地专注于自己的思维操作活动。研究发现,个体的言语对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言语对幼儿有提醒作用,同时有利于幼儿保持记忆中的行为信息,所以在教学指导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言语调节的方式来提高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例如适当提醒幼儿“还可以这样做……”“你再坚持坚持就能看到结果了”“你这样表现很好”等,或者指导幼儿学会使用“我要这样做……”“我应该先……再……”“我不能……”等自我言语来帮助控制自己的行为。例如在大班思维游戏“图案乐园”中,在幼儿寻找图案序列中的规律时,教师可以提示幼儿边找边说“红、黄、绿、红、黄、绿……”或者“黄方块、绿三角、黄方块、绿三角……”这时语言的协助可以很好地帮助幼儿发现序列规律,同时也利于帮助幼儿控制自己的注意力,而不至于由于材料的复杂多变和游戏难度增加而分散注意力或放弃对游戏的探索。当然,并非所有的思维活动类型都适宜用言语辅助操作,这种言语调节策略应该建立在不干扰幼儿思维操作的基础上,所以教师应注意言语提示的时机和频率,同时避免幼儿之间的互相干扰,否则不仅不能对幼儿自控能力起到作用,反倒会影响幼儿的正常思维操作。同时教师还应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研究发现,4岁左右的幼儿可以利用外部言语来进行自我调节与控制自己的行为,6岁时转化为内部言语的调节,所以教师可以更多地在中大班幼儿的思维活动中适当采用出声言语调节策略。
(四)在科学领域为主的主题活动中有效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
幼儿园科学教育是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学科,是激发幼儿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幼儿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必须以问题来贯穿科学教育的全过程,让幼儿带着问题进行探究与思考,有效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幼儿园科学教育强调对幼儿的启蒙性,帮助幼儿建立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在科学习惯。这些科学习惯的培养和建立恰恰正是思维教育所倡导和擅长的。思维教育注重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方法的培养,是让幼儿通过思考与建构而得的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培养逻辑思维发展。
思维游戏还可以融入科学领域中。一些比较难融合的单元,我们就把它融合在其他科学活动中。如在将每个单元的活动融入区域活动的科学区中,将一些有关科学的内容直接渗透到主题中;在汽车城的主题活动中,我们直接把思维游戏列入了主题活动中。科学活动的类型也有很多。有观察认识型、比较分类型、形象探索型、测量探索型、整合探索型等。
1.观察认识型
观察认识型活动利用多感官观察,发展幼儿多角度认知事物的能力。观察在思维教育中属于图形认知方面的能力。图形是通过我们的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感官能够感知到的事物,因此这里的观察所指的就是通过多种感官感知事物的特征。如盲人就是通过嗅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感知事物的特征。
比如,在“观察岩石”的活动中,通过对岩石特点的观察,引导幼儿学会运用多种感官观察的方法。教师在课前可与幼儿一起收集各式岩石,然后将收集的岩石集中在一起认识它们的特性。教师可先引导幼儿通过视觉来了解岩石的颜色、形状等外部特征;通过触觉了解岩石的光滑度、质地和温度等。待幼儿掌握了这些最基本的观察方法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通过闻岩石的气味,听岩互相石撞击或落地的声音等了解岩石的特性。最后,请幼儿将观察到的内容记录在“岩石观察记录表”中,加深对岩石性质的认识。
在进行完这一活动后,教师可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反复练习运用多感官观察的方法。如,每天到幼儿园与大家分享早上出门看到的事物、听到的声音、闻到的气味等,这样不但有助于幼儿练习运用多感官观察事物的方法,发展图形认知的能力,还能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
2.比较分类型
比较分类型活动利用对事物多层次分类,发展幼儿的发散能力和创新能力。分类是贯穿整个科学活动的基本能力,幼儿在对事物的现象进行观察、假设、验证和总结时都会用到这方面的能力。在幼儿园的科学活动中也经常会用到分类的方法。
根据不同条件分类的方法在思维教育中属于发散能力,我们常用的有语义发散和图形发散,分别指的是人们在处理语言信息、具体形象时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幼儿可以在活动中以多层次、多角度分类的方法更深入地了解物质的特性,同时发展幼儿的发散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正确或错误的答案,请幼儿说出自己答案背后的原因远比评判他们的答案正确与否更有意义。
在科学活动“认识叶子”中,教师可先与幼儿一起收集各式各样的叶子,将其混合后再根据一定的条件分类。幼儿可能根据叶子的外形,如叶片的颜色、形状、薄厚分类;可能根据叶脉的纹路、清晰度分类;可能根据叶柄的长短、粗细分类;可能根据叶子的属性,如针叶和阔叶、植被生活的地带、树木的品种等分类;可能还会有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分类标准,如叶子上是否有虫蛀过、叶子边缘是否有锯齿、叶片是否光滑等。教师在引导幼儿总结时只要求幼儿说出分类的理由即可,不要评判分类方式的正确与否。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一般只会根据叶子的一种属性分类,教师可在总结后引导幼儿根据不同的维度进行二级或三级分类,让幼儿对叶子的不同属性有更深入的认识。
对同种事物多层次、多角度的分类是培养幼儿发散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教师可随时引导幼儿对生活中见到的事物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比较分类。如食物、家具、玩具等。
3.形象探索型
形象探索型活动运用图形、符号类信息,发展幼儿多途径与人交流的能力。不同的人对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探索方法,而通过交流分享可以发现每个人思考方式的弱点与长处。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应该包含大量不同类型的交流活动,如做手势、画画、表演等,以便幼儿有更多的机会以别人能够理解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在思维教育中,这种非语言的交流方式常用到图形认知和符号认知两方面的能力。
比如,在“电路”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电源、导线、开关、灯泡等物品(还可提供几种小型电器)。教师可先请幼儿自由探索几种物品的连接方式。幼儿们会发现利用导线可将几种物品连接起来,但大家的连接方式会有所不同。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可请幼儿展示自己的连接方式,以手势和动作与大家交流。
4.测量探索型
测量探索型就是重视并利用测量活动,发展幼儿多途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科学活动中,测量是量化结果、进行比较、记录的必要过程。在思维教育中,测量属于图形聚敛和符号聚敛方面的能力。图形聚敛能力,是解决图形类问题的能力,如拼图。符号聚敛能力,是解决有关数字、字母等符号问题的能力,如以符号替代某种事物。在幼儿科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用非标准测量的方法进行测量,即以幼儿熟悉的实物为单位长度的测量,以发展幼儿运用多种途径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科学活动“种植”中,幼儿需要长时间观察与测量幼苗生长的情况。教师引导幼儿每周固定一天以图形替代长度,用自制的标尺记录幼苗生长的高度,或用一个新的纸条比照幼苗的高度剪裁,然后将这些纸条按记录的时间依次粘贴在记录单上,两个月后观察并总结幼苗生长的情况。教师还可请幼儿自己想办法测量和记录幼苗生长的情况,两个月后进行交流,总结这段时间幼苗生长的情况,如每阶段生长的速度,不同幼苗间生长速度的差异等。在这个过程中,同品种的幼苗可能出现生长速度不一致的情况,幼儿可根据记录的情况找出原因。
在幼儿熟悉以上非标准测量的基本方法后,教师可进一步以幼儿熟悉的物品为单位长度进行测量。教师可将幼儿分组,每组分到的被测量物相同(如相同的长度)而测量物不同,如不同长短的积木。引导幼儿将积木拼成一条直线测量,并记录积木的个数。在交流测量结果时,幼儿会发现每组测量的结果不一样,通过讨论,幼儿会发现越长的积木测量出的单位个数越少。教师可请幼儿想办法统一结果,如比较几个长积木与几个短积木所测量的长度是相等的,通过这种方法了解单位换算的基本原理。
教师可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练习使用非标准测量的方法,如用自己的手掌宽度测量一本书的长度,或用自己的步长测量教室或家中某两点之间的距离等。此外,非标准测量的方法还可以用来测量重量、体积、温度和时间等。
5.整合探索型
整合探索型就是整合多种信息,发展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聚敛能力。推断是人们根据一系列条件对某事发生的原因所做的最佳猜测。在科学活动中,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现象不需要用到推断。如向气球内吹气,气球就鼓了起来。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能直接观察到现象的发生,这时候就需要根据已知信息来进行推断。
在思维教育中,根据已知信息推断结果属于聚敛方面的能力。如将聚敛的目标融入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对发展幼儿以探究的方式“做科学”有着推动的作用。
教师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可随时引导幼儿做这方面的训练。如引导幼儿观察户外大树晃动的幅度来推断是否有风、风有多大;根据户外人们的穿着来推断室外温度的高低;从室外回来的人带了把伞,根据伞面的干湿程度推断室外是否在下雨,等等。
◆案例6-5 思维游戏“有趣的夹子”
夹子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色彩鲜艳,种类多样,并且容易操作,是幼儿感兴趣的玩具之一。“有趣的夹子”这一活动力求通过多元途径挖掘幼儿对身边熟悉物品的多种玩法,让幼儿在自主操作活动中动手动脑,开发潜能。
一、游戏目标
1.能用夹子串夹变成各种物品。
2.发展想象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二、材料准备
彩色的夹子(红、黄、蓝)若干,已经夹完的作品1~2件。
三、游戏玩法
1.意愿夹(较适合托班和小班幼儿)
投放各种动物图片,让幼儿给小动物夹耳朵,夹羽毛等。促进幼儿小肌肉动作的协调发展。
2.排序夹(较适合中、大班幼儿)
引导幼儿观察已完成的作品。启发幼儿还能将夹子变什么?如变成动物、飞机、树……用夹子串夹变成各种物品。
四、游戏反思
幼儿都知道夹子是用来夹东西的,我们则启发、引导幼儿用夹子造型来发挥幼儿各自的潜能。小丫来到了活动区,他一下拿了一大把夹子,开始用夹子拼搭,先是搭了个楼梯,后又拼了棵大树,玩得很高兴。夹子夹在动物图案上使动物变成新造型为幼儿所喜爱,也是锻炼他们口语能力的好教具。看,小雯拿着夹子张开嘴巴学着老虎叫声和小欣玩,一个说:“老虎来了,吼!吼!”一个说:“狮子来了,快跑啊!”楠楠拿着“小鸟”夹子对着同伴说:“蜜蜂姐姐,早上好,我和你做朋友好吗?”
在这个活动中,幼儿一直处于很愉快的情绪中,处于积极的探索状态中,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得到了很好的激发。我觉得活动很成功,原因是较好地捕捉了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抓住了幼儿真正的兴趣点。幼儿对夹子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这种欲望就是他们最佳的学习动力。作为一名教师,要适时地满足他们的探索欲望,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究,以达到提高的目的。《纲要》指出,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本次活动正是体现了这样的理念,在幼儿自己创造思维火花的引发下,在教师的合理支持下,生成了这样一个活动,使幼儿在玩的过程中探索的欲望得到满足,动手动脑的能力得到发展,情绪得到愉悦。
(五)在艺术领域为主的主题活动中有效促进多种思维的发展
幼儿的艺术活动是一种手、眼、脑等全身并用的活动,它需要幼儿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审美对象,仔细去观察对象,然后再去想象、理解、加工审美意象,然后用动作或语言和其他非语言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用手对工具和材料的操作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所见所闻。
想象是思维的花朵,创造是艺术的灵魂。艺术活动不是靠概念、判断、推理来进行的,而是靠想象来进行的,而创造性思维活动是人的潜在能力的表现。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中,可以打破和超越知觉对象所加给审美感知的某些时空和心理限制,达到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触其物、如嗅其味的设身处地的境界,并且伴随着极其强烈的情感体验活动 。 这种情感体验是引发幼儿灵感的动力,幼儿通过良好的启迪和引导,其幻想的翅膀能超越时空,迈越古今。他们能大胆、浪漫、无拘无束地表现童心、童趣。通过不拘一格的新奇创意,使自己的思维超然物外,超越时空,完成出超乎寻常的作品。
在艺术活动中,幼儿聚精会神地围绕自己独特的情感线索,展开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沉浸在艺术所带来的愉悦之中。除了用语言来叙述这种愉悦之外,幼儿还会用动作、表情等来表达这种自然和真实的感受。教师就要提供他们一个情感沟通与满足的表现机会。他们会用唱歌、跳舞、绘画或手工这种外在的符号形式尽情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内心的情感,感受用艺术与他人交流的喜悦,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一种因自我肯定而产生的愉悦感,并由艺术这种符号化的人类情感形式泛化到生活的其他领域,丰富和发展其情感世界,使其人格得到健全完善的发展,从中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心理学、脑科学的研究表明,艺术教育有助于幼儿大脑潜能的开发,对于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将思维教育的图形、语义、行为等方面的目标渗透到幼儿园艺术活动中,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的理解力、判断力、创造性等思维能力的发展。
因此,思维游戏还可以融入艺术领域中。艺术活动又分为音乐活动和美术活动。音乐活动和美术活动还可以分很多类型。通过不同类型的艺术活动中融入的思维游戏可以有效加强幼儿对艺术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还可以加强感受艺术的美。
1.以音乐活动为主的思维游戏
音乐活动为主的思维游戏又可以分别根据音乐活动内容设计和音乐活动中的图谱设计进行分类。
(1)基于音乐活动内容设计的思维游戏
这类思维游戏主要有四种具体的类型。
① 歌词替换型
歌词替换在思维活动中属于发散活动。发散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而歌词替换活动能较好地体现创造的流畅性、多端性、灵活性、新颖性等特点。如在小班进行“在农场里”歌唱活动时,幼儿在熟练掌握基本歌词后,教师可启发幼儿想一想“农场里还会有哪些小动物。它们都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幼儿就会想到“小猫在农场里喵喵,小狗在农场里汪汪”等。在这里,幼儿发散的点有两个,一是动物,二是动物相应的叫声。幼儿可以用任何动物进行替换,而动物的叫声需要和动物相对应。再如《两只老虎》这首儿歌,幼儿可以将老虎替换成其他动物,而对应替换的是身体部位及器官。或者将数字进行替换,如“三只老虎”,而对应替换的两个数字之和必须是三,那样就可以成为“一只没有脑袋,两只没有尾巴”教师也可以选择其他儿歌,在不改变句式的前提下替换名词、动词、数量词或形容词。
② 和声歌唱型
幼儿园生活以集体生活为主,集体活动使幼儿在一起学习、游戏,音乐活动中的交往与合作表现得更加频繁。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以歌唱为主,尤以集体合唱为多。我们常常发现,集体歌唱活动中会出现有人唱得慢,有人声音特别响,有人音色特别突出等情况,而幼儿园的集体歌唱通常是齐唱,即集体开始、集体结束,幼儿只须学会唱歌即可,为此,我们通过运用思维方式的引导,加入和声歌唱练习,幼儿就能够逐步开始注意自己的声音与他人声音的关系,并使自己逐渐融入集体中。
幼儿园中的和声演唱可以是简单的分声部合唱或轮唱。分声部合唱是两个或多个不同声部相配合的集体演唱形式。它是以特定的形式把两个以上声部的歌唱巧妙结合起来,形成了悦耳动听的和声效果,能引起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轮唱是由二至四个声部演唱同一个旋律,但不是同时开始的齐唱,而是先后相距一拍或一小节出现,形成此起彼伏、连续不断的模仿效果。
在演唱时,幼儿要在众多的声音中学会分辨出自己的声音,判断演唱时是否符合声部的要求;倾听周围同伴的声音,判断自己与同伴音调的高和低、快和慢、先与后、长与短等诸多位置关系;还要聆听音乐的伴奏,判断在准确位置上跟进音乐歌唱。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创造艺术美的过程,更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
③ 乐曲配器型
对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的感受,能够在培养幼儿音乐审美能力的同时,行之有效地形成创造性思维特征。教师引导幼儿欣赏一首曲子后,给幼儿提供几种打击乐器,让幼儿根据曲子的节奏、情境、内容等编配旋律。这是思维活动中的一种评价能力,思维活动中的评价是指在相似的、不确切的信息中做出选择和判断。在音乐活动中,评价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幼儿更准确地对音高、音色、音长、节奏等诸多综合元素进行分辨,分辨的越细微,听觉的辨别能力就越强。
例如,学习歌曲《走路》时,先让幼儿通过拍打节奏来感受小兔、小鸭、小乌龟、小花猫、大象、小鸟等动物走路的不同节奏特点,再让幼儿在这一基础上用乐器表现这些特点,如用大鼓表现大象,用响板表现小鸭子,用串铃表现小鸟等。每个幼儿的选择都会有所不同,有的幼儿可能会用大鼓来表现小猫,教师不用急于纠正,可以通过大家一起欣赏评鉴后判断出最适合的一种表现方式。幼儿不仅要熟悉小动物的特征,还要熟悉乐器的特征,再把这两种事物相结合,在已知的信息中进行判断,找到两者之间的相似特性,再进行一一对应的匹配。丰富多变的节奏,加上动听的旋律及形象生动的动物特征,能够唤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在激发幼儿内在情感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④ 身体表现型
在音乐活动中,幼儿用身体来表现音乐即用简单的形体动作创编舞蹈,创编活动在思维教育中包含来了认知、转换、评价、发散等多重思维能力。其中认知活动是各种活动的基础,幼儿首先要理解音乐语言,然后将音乐语言转换为脑中可见的形象,在对音乐与形象进行基本的评价、判断后,幼儿即可用身体动作进行表现。在思维教育目标中,发散是由给定的信息生成的,重点在于产生不同的、各种性质的产物,在这里,我们给定了音乐旋律,而幼儿的身体动作即为配合旋律的发散点。
例如,在创编舞蹈《乌龟》的活动中,幼儿要根据乐曲大胆想象音乐所表现的场景,再通过观察和模仿对乌龟进食、爬行以及蜷缩身体的各种动作进行认知,然后引导幼儿互相交流和分享乌龟跳舞的故事,最好把乌龟的动作加工、提炼、转换,并创编出一个完整的舞蹈。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认知、转换、评价、发散等思维能力等得到了提高和发展。
我们还可以选择一些节奏与旋律简单的歌曲,让每个幼儿选择一个音符,先比较音的高低与长短,然后根据音的高低、长短,用自己身体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这样就仿佛形成了可见的音乐旋律。在进行此活动时,让幼儿排成各种队形,如横排、竖排、圆圈等,更能体现这种活动的趣味性、流动性、变化性。
(2)以音乐活动中的图谱设计的思维游戏
这类思维游戏主要有两种类型。
① 图谱转化型
思维教育中的图形指的是我们通过感官可以感知到的信息,比如物体、形状和声音等。对声音的认知在思维教育中则可视为对图形的认知,即接受并理解听觉信息的一种能力。图谱转换认知就是把已发现、了解、识别的图形信息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图形信息,或者从另一个视角重新认识已知的图形信息。图谱转换认知也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一种基础能力。电影《音乐之声》中的女教师将每个音都比作一种事物,如“哆是一只小母鹿,来是金色的阳光”,这就是把抽象的事物转换成具体符号的过程,这种转换可以有效帮助幼儿认知和理解陌生事物。
在打击乐活动中,因为乐器种类较多,节奏较为复杂,幼儿识别、把握节拍时常常会遇到记忆和理解的困难。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制作打击乐图谱,将音乐符号转化为幼儿容易识记、理解的图形标志。如,用1个苹果表示1拍,2个樱桃表示1拍的2个半拍,1个苹果拍1下,2个樱桃就拍2下。在这一活动中,幼儿首先要理解苹果代表整拍,樱桃代表半拍,在这以后,幼儿还要用行为把节拍表达出来,这是一种思维的双重转换过程。
② 图谱描绘型
唱歌是幼儿园中常见的音乐活动,教师在组织此类活动时,通常要一遍遍地范唱,以加深幼儿对歌词的理解和记忆。如果我们使用思维教育中图谱认知的方法,幼儿则会更容易掌握。图谱认知即对具体形象信息的理解,在组织唱歌活动时,用线条、色彩、绘画等形式去表达音乐作品的意境或音乐形象,幼儿就可以在轻松记住这些图案的同时,理解并学会唱一首歌。
例如,教唱歌曲《春天在哪里》时,歌词中反复出现了“红花、绿草、小鸟”,教师可将歌词中的事物用图案表现,当这些图案出现在黑板上时,幼儿不用记住歌词,只需看图案就知道要唱什么了。教师可以边唱歌边画出这些形象,不用画得很好,只要能够被幼儿识记即可。幼儿时期的学习都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有了具体形象的支持,歌词中的抽象事物会更易于幼儿理解和记忆,运用视觉、听觉等多感觉通道的学习途径,会使学习的效果事半功倍。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在听了歌曲后,自己画出歌曲中描写的情境和事物,这样在认知的基础上,又提高了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的培养与音乐活动的结合,使幼儿在智力方面得到发展的同时,还给幼儿提供了自主探索和充分发挥的空间,在幼儿体验自由欢乐的音乐氛围后,就能有效地激发他们潜在的创造性、表现力和想象力,使他们的思维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得以发展,最大限度地体现幼儿活动的主动性,让幼儿在游戏中感悟,在快乐中成长。
2.以美术活动内容设计的思维游戏
美术活动的类型有很多,我们设计的思维游戏主要有三大类。
(1)绘画活动中的思维游戏
绘画活动可以帮助幼儿理解空间关系,提高幼儿对图形转换与图形关系的理解能力。图形转换认知就是把已发现、了解、识别的图形信息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图形信息,或者从另一个视角重新认识已知的图形信息,图形转换认知能力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一种基础能力。教师在绘画和手工活动中应注意为幼儿提供转换认知的机会,比如教师在引导幼儿画一个花瓶的时候,可以突破以往仅从正面这一个角度来画的方式,让幼儿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分别选择正面、背面、侧面、俯面等角度来画花瓶,也可让幼儿把同一个花瓶从不同的角度来画,在绘画完成后,再让幼儿观察不同角度画出来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帮助幼儿学会不受角度变化的影响来认识事物,以此来帮助幼儿理解物体的空间守恒性。
美术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图形关系,教师可利用这些图形信息,发展幼儿对图形关系的理解能力。例如在绘画活动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幼儿在构图方面较为随意,画面内容多以罗列的形式随意摆放,看上去缺乏“空间感”,这与幼儿对图形关系的认知能力发展有关,幼儿还不能很好地理解空间中的各种关系,如上下、前后、里外等。教师在尊重幼儿这个时期的绘画作品特点的同时,要注意观察幼儿绘画作品中图案的布局和构图特点,及时捕捉和发现幼儿尚未掌握或尚不清楚的图形关系,然后有重点地去引导幼儿进行练习。如中班幼儿的作品《周末》,画面中描绘了幼儿自己周末外出看到的事物,画中有飞机、救护车、小女孩、小房子,但是各个物体完全是无空间感的罗列,幼儿并没有认识到“小女孩站在路旁,救护车在路上走,小房子在飞机下面,飞机在天空中飞”,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开展绘画活动,帮助幼儿逐步理解其中的位置关系“旁边、上方、下方、上面”,即使幼儿还不能用语言准确地表达这些位置关系,教师也可给幼儿提供实践机会,让幼儿在图形层面上通过图画作品表现出来。
(2)美术欣赏活动中的思维游戏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可以引导幼儿对图形信息进行观察与判断,发展幼儿的图形评价能力。在美术欣赏活动时,教师可引导幼儿对画面信息进行观察、判断,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作品所要传达的信息。例如毕加索的作品《梦》和《哭泣的女子》,教师可引导幼儿通过对比的方式,让幼儿对两幅作品的颜色、线条、人物表情等方面进行观察、比较和判断,从而体验画面所传递的快乐与不快乐的两种感觉。
幼儿的美术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图形信息,幼儿经常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比较、判断和评价,在美术欣赏活动中,通过对作品的表现手法、表现形式和表现风格的比较,可以提高幼儿对作品的审美感受和判断能力。例如在蒙克作品《呐喊》的欣赏活动中,画家表现同样的形式、内容、情绪,却用了木刻、蛋彩画的表现手法,教师可引导幼儿比较同类作品,感受不同表现手法带来的视觉效果。又如,教师在帮助幼儿了解不同绘画工具的使用效果时,可以将彩笔画、水粉画、水墨画等图画作品对比呈现,让幼儿去观察、评价其效果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样,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色彩的使用特点,教师可让幼儿观察和对比同一作品的不同着色特点,从而判断哪种颜色更加适宜。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发展了幼儿的图形评价能力。
(3)美术创作活动中的思维游戏
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可以激发幼儿思维的发散性、创新性,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美术活动中是一种最易开展的创造性活动,最容易激发幼儿思维的发散性与创新性。幼儿从涂鸦期的乱涂乱画到象征性地再造不完整形象,再到图式期用画来表达概念等,都显示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在美术活动中,教师示范,幼儿依葫芦画瓢的方法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幼儿绘画技能,使幼儿掌握了一些绘画的基本方法,但是这种方式往往会造成幼儿绘画的模式化,限制幼儿思维的发散性和想象力的发挥。在开展绘画活动时,应给幼儿充分的自主性,让幼儿画其所爱、画其所想,但是发散并不是无目的、无方向的发散。在以创作为主的绘画和手工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幼儿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发散活动。如在绘画活动中,可运用“添画”的方式,为幼儿提供某种图形(如圆形或三角形)或手工材料(如纸盒或鸡蛋壳),让幼儿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出尽可能多的物体。教师可为幼儿提供几个半圆形的图案,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添画,将半圆形图案变出尽可能多的、会爬行的动物或能吃的东西,看看谁的创意最新颖,创作出来的作品最多,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发散思维是以结果为导向展开的。
再如在美术创作活动中,教师可指定一个主题“我为妈妈做衣服”,让幼儿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材料和手法来完成这个主题,可以任意选择剪纸、编制、泥塑、布艺等方式,只要最终完成一件衣服的制作即可,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发散思维是以过程为导向的。通过更多这样的练习,幼儿可以逐渐学会开放地理解事物,自如地产生新的观念和方法。
◆案例6-6 中班思维游戏“玩电线”
一、游戏目标
1.任意弯折电线,大胆表现富有创意的造型,激发探索兴趣。
2.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让电线站起来。
3.培养大胆尝试,勇于探索表达的精神。
二、材料准备
长短、粗细、颜色不同的废旧电线,辅助材料。
三、游戏玩法
幼儿对一根直直的电线通过任意弯折的方法来进行造型,看谁变得多,变得特别。大胆表现富有创意的电线造型,并尝试运用多种辅助材料让电线造型站起来。
四、游戏过程及反思
幼儿尝试操作,让电线造型站立起来。轩轩介绍他借助胶带把做好的小树站了起来:“插入彩泥,让自己做好的作品站起来。”电线是常见的生活用品,本次活动是和幼儿生活相关的,更容易激发幼儿创造的兴趣。废旧电线颜色多样,易弯折伸直,变化万千,在幼儿操作活动时,提供这一素材,不仅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还能为幼儿丰富想象力构建舞台。
教师根据中班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借助电线色彩鲜艳,可随意造型等特点,以观察性、开放性提问为中介,以诱发积极思维,大胆操作,自主表达为核心,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让幼儿在探索中吸取新的知识。
教师还可让幼儿丰富一些知识经验,并在活动结束时肯定幼儿的作品,让幼儿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更能激发幼儿创作的兴趣。
幼儿美术活动本身蕴含了幼儿思维发展的多方面因素,可以说,幼儿的美术活动是幼儿思维发展的一个侧面,幼儿可以通过美术活动获得多方面的发展与进步。教师应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经验,将思维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巧妙地融入其中,不仅利于提高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而且是促进幼儿图形、语义、行为等方面的思维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