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的内容,知道良好的环境能帮助人健康成长。
2.能自觉远离是非之地和较为危险的环境,和品德高尚的人结交朋友。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学前班教材《社会》下册第22~23页。
2.幼儿准备:学前班教材《社会》下册第22~23页。
活动过程
◎小调查。
1.教师鼓励会背诵《三字经》的幼儿尝试说一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句话的含义,向其他幼儿分享自己的认识。
2.教师向幼儿讲一讲这句话的含义以及与之有关的故事。“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孟子小时候的故事。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年幼的时候,母亲为了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有一次孟子逃学,被母亲发现了,孟母就剪断了织机上织了一半的布来教育孟子。严格的家庭教育、良好的外部环境,再加上孟子的好学,最终使孟子成为继孔子之后的一代儒家宗师。
◎看图说话。
1.教师让幼儿打开学前班教材《社会》下册第22页和第23页,引导幼儿观察,并说一说教材中每幅图片的内容。
2.教师向幼儿讲述《孟母三迁》的故事(见活动资源),引导幼儿仔细听故事,并与幼儿进行如下互动。
(1)孟母一共搬了几次家?(三次)
(2)孟母第一次把家搬到了哪里?(墓地旁)
(3)孟母为什么要搬家?(孟子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号,玩办丧事的游戏,孟母觉得对孩子的成长不好)
(4)孟母第二次把家搬到了哪里?(集市附近)
(5)孟母对那里的环境满意吗?为什么?(不满意,孟子跟邻居的小孩儿玩杀猪、宰羊、买卖肉的游戏,学猪羊死去的声音和讨价还价,孟母觉得不适合孩子成长)
(6)孟母第三次又把家搬到了哪里?(学校旁边)
(7)这一次孟母满意了吗?(满意了,在学校旁边,孟子能天天听到读书的声音,孟子也喜欢上读书了)
3.教师小结:学习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
4.教师鼓励幼儿复述故事,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让幼儿明白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对人成长为栋梁之材的重要性。
活动拓展
1.教师教幼儿学习唱《三字经》,激发幼儿学习的热情。
2.教师向幼儿讲一讲其他的励志故事,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活动资源
故事
孟母三迁
孟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留下他们母子俩相依为命。为了给父亲守坟,他们就把家搬到坟墓附近。时间久了,孟子就和小朋友们学着哭坟、挖土、埋“死人”和办丧事。孟母看到了就摇头,心想: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种地方了。于是,孟母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集市上整天吵吵嚷嚷地叫卖东西,孟子觉得很有趣,就跟邻居的小孩儿玩杀猪、宰羊、买卖肉的游戏,学猪羊死去的声音和讨价还价。孟母看到了,皱起了眉头,心想:这种环境也不适合我的孩子。于是,孟母又把家搬到了一所学校的旁边。这样,孟子天天都听到孩子们读书的声音,他就慢慢喜欢上了读书,然后跟母亲说:“我要去上学。”孟母听到了很高兴,心想:这才是孩子应该走的正路!于是就爽快地答应了。
虽然孟子去读书了,可时间长了又厌烦了,他开始逃学。有一次,孟子逃学跑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到孟子这么早就回来,知道他肯定是逃学了,就很生气地用剪刀把她织了一半的布剪断,然后命令孟子跪下,严肃地跟他说:“学习就像织布,织布要一针一针地织,学习要一天一天地学。月月学,年年学,日积月累,才会学业有成。你这样逃学,就像我中途断织一样,不仅会前功尽弃,将来还会一事无成。”孟子开始只是吃惊,并不理解母亲的用意,听到这一席话,豁然开朗,下定决心再也不逃学了。
从此,孟子刻苦读书,长大后成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人们把他的学说和孔子的学说并称为“孔孟之学”,孟子的母亲也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子女的榜样。《三字经》称赞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