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他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1.认知发展的机制
(1)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最初的图式来源于先天的遗传。
(2)同化和顺应。皮亚杰认为图式的变化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来完成的。同化就是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顺应就是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就本质而言,同化主要是指个体对环境的作用,顺应主要是指环境对个体的作用。
(3)平衡。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的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2.认知发展的阶段
皮亚杰将个体的认知发展(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单性思维,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多向思维,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概念。守恒概念的出现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出现了去自我中心主义。所谓去自我中心主义,是指儿童逐渐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修正自己的看法,去自我中心主义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本阶段的儿童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
(二)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
(1)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三)最近发展区
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该看到他仍处于形成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维果斯基建议采用支架式教学来帮助学生达到新的发展水平。儿童的“学”是不断地、积极地建构着自身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儿童不断地建构自己,不断地建构新的能力。支架式教学是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据的。支架教学中的“支架”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通过支架作用不停地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