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遗传决定论认为认知发展由先天的遗传基因所决定,人的发展过程只不过是这些内在的遗传因素的自我展开的过程,环境的作用仅在于引发、促进或延缓这种过程的实现。其创始人是高尔顿。他的典型论调是:“一个人的能力是由遗传得来的,它受遗传决定的程度,正如一切有机体的形态及躯体组织受遗传决定一样。”遗传决定论过分强调先天的遗传因素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而忽视环境和教育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外铄论(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又称环境论,核心观点是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环境影响或塑造的结果,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这种理论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和教育所决定的,否认遗传的作用,否认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作用,否认儿童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强调后天环境影响对心理发展的作用,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英国哲学家洛克则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他认为,人脑开始只是一张“白纸,没有特性也没有观念”。人的一切观念都来自(后天)经验,儿童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在于教育。
(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因此,我们把实践、把个体积极投入实践的活动,看作内因和外因对个体身心发展综合作用的汇合点,也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直接的、现实的力量。根据这样的观点,教育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各种教育活动自然受到特别的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