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心理特征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长期扮演的各种不同的角色并随之逐渐形成的特有的心理品质。教师的职业特点、社会角色决定了教师应具备一系列特定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教师的认知能力、情感、意志和人格特征。
(一)教师的认知能力
教师如何呈现知识,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判断教师认知能力的重要参考。要提高认知能力,教师一方面要熟练地掌握教材,透彻地了解某一学科的结构;另一方面,还必须了解和研究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及知识的准备状态。也就是说,高水平的教师必须具备适当的认知教材、认知学生和认知自我的能力。
(二)教师教学能力的结构
教师的能力结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能力素养。包括智力素养如观察、思维、想象、记忆能力素养,语言表达素养。其中语言表达能力是影响教师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2)专业能力素养。包括教学设计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研究能力。
(3)心理素养。
(4)身体素养。
(三)教师的人格特征
教师良好的人格特征不仅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而且对学生的品德及各方面能力的形成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教学效能感。已有的研究表明,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与他们的教学效果之间密切相关。人们把教师的这种主观判断定义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它包括个人教学效能感和一般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前者指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教育在学生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和判断;后者指教师认为自己能够有效地影响学生,相信自己具有教好学生的能力。
(2)教师的责任感。在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以后,教师对教学和教育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便成为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这就要求教师把自己的精力花在教育和教学工作上,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3)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在实际工作中,教师总是把自己的期望传达给学生,并且作一些特殊的指导。由于这种特殊的期望和对待,学生也会按照教师期望的方式来塑造自己的行为,其成绩就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提高。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送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我们把这种现象叫作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教师期望效应的发生,既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因素,也取决于学生的人格特征、原有认知水平、归因风格和自我意识等心理因素。
(四)教师的个性特征
教师的个性特征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与教师的教学效果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教师的个性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类。
(1)烦躁型、整合型与胆怯型。黑尔等曾把教师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为烦躁型。这类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表现出烦躁、冲动和自发性的特征,缺乏精心的组织和调控;第二种为高度整合型。以自控、有条理和目的性为特征;第三种为胆怯型。他们在教学中往往过于胆怯和焦虑,过于坚守规则,不敢越雷池一步。他将这三种类型和学习效果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烦躁的教师只对那些奋斗型或顺从型的学生有效果;胆怯的教师在三类教师中效果最差,只对奋斗型的学生有效;高度整合型的教师则对各种学生都有效,尤其是对于焦虑的和怀有敌意的学生,这类教师具有明显的优势。
(2)具体—抽象倾向。“具体—抽象”是个人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征倾向。倾向于具体的人往往关注于事物的细节和直观性,注重事物的特殊性方面;而倾向于抽象的人则喜欢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概括,更关注事物的一般特征。抽象水平高的教师往往能够在教学中灵活应变,较少专制和惩罚,这样的教师所教的学生比那些拥有具体思维水平的教师教出的学生学习更专心,更积极主动,更有合作精神,更有成就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