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从字面上的释义为,“保”即保护、保健,儿童身心尚未成熟所给予的保护、保健,让其能自由发展;“育”即生育、养育、教育。根据《人口科学大辞典》的解释,保育是指成人(家长或保育人员)精心照管儿童,使之在身心与环境适应等方面健康成长,包括抚养。其目的在于帮助儿童获得良好发育,逐渐提高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保育由家庭保育和托幼机构保育构成。
传统的保育,主要是指对儿童的身体方面进行保护和照顾。随着健康概念的日趋完善,以及人们对儿童生理、心理和教育的研究与探讨,有关儿童保育的概念也在不断扩展。保育的观念从传统的“保护身体发育”扩展到“促进幼儿个性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从“安全保护与卫生”扩展到“实施教育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保健”。在这种新的保育观的基础上,现代意义上的保育是指既促进儿童的身体健康又促进儿童心理和社会适应的良好发展。树立全面的保育观十分重要,它是做好现代儿童保育工作的基础,更是维护和增进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和条件。
案例
4月的一天,我带学生到郑州市某幼儿园实习。上午10点钟中班幼儿在楼顶平台户外活动,孩子们正在开心地玩着。突然,有个小女孩从队伍中出来,双腿屈曲地朝楼梯口跑去,实习生在后面边喊边追,我问实习生“她怎么了?”,“老师,她尿裤了。”听后我快步赶到小女孩的面前,用双手抱住小女孩,在小女孩耳边说,“让新老师带你去把裤子悄悄地换掉,不让其他小朋友知道。”小女孩听完,不再挣扎,把手递给了实习生。不一会,小女孩回来了,蹦蹦跳跳地回到了队伍中。
分析:幼儿园的孩子总免不了偶尔会出现尿床、尿裤的现象,对此,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呢?是责备幼儿,还是理解和爱护幼儿?幼儿都有自尊心,如果这时幼儿教师能对幼儿表现出理解和关心,帮助幼儿悄悄地换下尿湿的裤子,把尿湿的褥子悄悄地拿出去晒一晒,并且帮助幼儿逐渐改掉尿床、尿裤的毛病。这样做,不仅对幼儿的身体进行了保育,而且也对幼儿的心理进行了保育,即保护了幼儿的自尊心,帮助幼儿逐渐适应集体的生活。
“保育员”,在《保育员国家职业标准》中对保育员的职业定义为:在托幼园所、社会福利机构及其他保育机构中,辅助教师负责婴幼儿保健、养育和协助教师对婴幼儿进行教育的人员。保育员在儿童的发展中扮演着照顾者、教育者等多种角色,对幼儿的身心健康、行为习惯以及个性、情感等各方面均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