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染病病原体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

传染病病原体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

时间:2023-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疾病。传染病痊愈后,人体对该传染病产生不感受性,称为免疫。有些传染病患病一次后可终身免疫,如麻疹、水痘等;而有些传染病痊愈后,经过一段时间可再度感染,如流感、痢疾等。多数传染病的潜伏期较恒定。检疫期限应根据该传染病的最长潜伏期而定。幼儿园在进行检疫时,要求发现传染病患儿的班级不得与其他班级的儿童接触,不收新生、不转班、不转园。幼儿园应当在儿童补证或补种后复验预防接种证。

(一)传染病的特性

1.有病原体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等),小部分为寄生虫,由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又称寄生虫病。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如甲肝的病原体是甲肝病毒,乙肝的病原体是乙肝病毒,痢疾由痢疾杆菌引起。

2.有传染性

病原体经一定的途径进入易感者体内,引起传染病的发生。所有传染病都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3.有流行性

传染病可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在局部地区人群中大量出现,甚至在许多地区大面积发生。如2003年在我国爆发流行的非典型肺炎。

4.有免疫性

传染病痊愈后,人体对该传染病产生不感受性,称为免疫。有些传染病患病一次后可终身免疫,如麻疹、水痘等;而有些传染病痊愈后,经过一段时间可再度感染,如流感、痢疾等。

5.有季节性

传染病易在某个季节内发生、流行。如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生于冬春季,消化道传染病多发生于夏秋季。

6.有规律性

传染病从发生、发展和恢复一般要经过以下4个时期。

(1)潜伏期

从病原体侵入人体到出现最初症状,称为潜伏期。因病原体的种类、数量、毒性及人体免疫力的不同,潜伏期的长短不同,有的数日如麻疹、有的数月如狂犬病、有的可达数年如麻风病。多数传染病的潜伏期较恒定。

根据某种传染病的最长潜伏期,可以确定这种传染病的检疫期限(表6-1)。如某幼儿园中班发现一名患腮腺炎的儿童,自患儿离园之日起,该班的检疫期限为21d(腮腺炎的潜伏期为21d)。过了检疫期限,未再发现新患儿,该班就可解除检疫。

(2)前驱期

前驱期已具有传染性。急性传染病可能不会出现前驱期,而慢性的传染病有一般性的症状,如头痛、发烧、乏力。

(3)症状明显期

患病后逐渐出现某种传染病特有的症状,如猩红热出现细密皮疹。

(4)恢复期

该期主要症状逐渐消失,体温、精神、食欲逐渐恢复正常。但此期间病情有时会恶化或发生并发症。因此,恢复期仍需加强护理,直至完全康复。

表6-1学前儿童常见急性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和检疫期限(供参考)

(二)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

1.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被病原体感染,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染源一般可分为三种。

(1)患者

患者指感染了病原体,并表现出一定症状的人。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患者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根据某种传染病的传染期,可决定患者的隔离日期。

(2)病原携带者

病原携带者指无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包括健康携带者、病后携带者及潜伏期携带者。

(3)受感染的动物

受感染的动物可传播疾病,如狂犬病等。

2.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传染给其他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传染病可经过一种或多种途径传播。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空气传播

病原体随同患者或携带者说话、咳嗽、打喷嚏时喷出的飞沫,散布到周围的空气中,被易感者吸入体内而引起感染。如流行性感冒、麻疹等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由飞沫传播。

(2)饮食传播

病原体污染了食物或饮用水,经口进入人体而传染。如甲型肝炎、细菌性痢疾等。

(3)虫媒传播

病原体通过媒介昆虫(如蚊、虱、蚤等)进入易感者体内而感染。如蚊子可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

(4)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患者或携带者排出的分泌物污染了日常用品,如毛巾、衣被、食具等,被易感者接触后感染。如水痘、急性结膜炎等。

(5)医源性传播

由医务人员在检查、治疗和预防疾病等过程中,操作不慎而造成的传播。如输液或注射时,针头消毒不严而造成的传染。

(6)母婴传播

由传染源直接将病原体传给易感儿。如艾滋病患者可通过胎盘、分娩损伤、哺乳等途径将艾滋病传给婴儿。

(7)土壤传播

人体接触带有病原体的土壤而感染疾病,如破伤风、钩虫病等。

(8)自身传播

带有病原体的儿童可发生反复的自身感染,如患有蛲虫病等。

3.易感人群

易感人群指对某些传染病缺乏免疫力,容易受感染的人。易感人群的数量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有很大影响。

(三)幼儿园传染病的预防

1.控制传染源

多数传染病在疾病早期传染性最强。要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发现措施包括学前儿童入园前进行健康检查,加强“晨、午、晚检及全日健康观察”工作。对缺勤儿童要及时与家长联系,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托幼机构应设隔离室,及时隔离患儿及传染病接触者,对曾与传染病患儿接触过的儿童,要实行检疫,进行观察。检疫期限应根据该传染病的最长潜伏期而定。幼儿园在进行检疫时,要求发现传染病患儿的班级不得与其他班级的儿童接触,不收新生、不转班、不转园。检疫期满无新患儿,方可解除检疫。

2.切断传播途径

(1)做好经常性的预防工作

平时注意环境清洁、饮食卫生,培养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消灭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做好经常性的消毒工作。

(2)根据每种传染病的不同传播途径,采取不同的防御措施

1)对呼吸道传染病 室内定时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有条件的可用紫外线灯对空气进行消毒;传染病流行季节,儿童不要去公共场所。

2)对消化道传染病 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饭后,便前、便后用肥皂、流动水洗手;生吃瓜果最好削皮,不吃生冷、腐败变质、不清洁的食物;消灭蚊、蝇、老鼠等传染病的媒介。

3)对日常生活接触传染的疾病 学前儿童日常用品,如毛巾、衣被、玩具、学习用品、餐具、桌椅等可分别采用清洗、暴晒、拆洗、消毒液擦拭等方法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儿童

(1)预防接种

预防接种是把疫苗(用人工培育并经过处理的病菌、病毒等)接种到健康人的身体内,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以保护接种者不受相关病原体的感染,从而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

有计划地进行各种预防接种(表6-2),是提高机体免疫力、保护易感儿童的有效措施。儿童入园时,幼儿园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发现没有预防接种证或未依照国家免疫规划受种的儿童,应督促监护人带儿童到当地规定的接种单位补证或补种。幼儿园应当在儿童补证或补种后复验预防接种证。

表6-2儿童计划免疫程序表

注:*麻风腮三联疫苗可替代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单价疫苗。△为收费疫苗

(2)增强学前儿童的体质

合理安排儿童一日生活,培养儿童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提供合理的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坚持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提高儿童对传染病的抵抗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