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孩子在学校里呈现出的诸多问题,几乎都逃不掉家庭教育中两个鬼魅的身影——溺爱与放任。而这,正是我们学校教育无力,收效甚微,甚至难以为继的根源之一。我曾说过,我们的孩子有父母的爱,爷爷奶奶的爱,外公外婆的爱,甚至七大姑八大姨的爱,“乱花渐欲迷人眼”,孩子在纷繁复杂、呵护备至的万千宠爱与簇拥中渐渐迷失了自我和本性。这不仅直接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问题,设置了障碍,也向学校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此其一。其二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放任不管,孩子犹如田间荒芜的杂草,肆意地疯长,待到问题接踵而至,我们的家长才幡然悔悟,捶胸顿足,可是一切都悔之晚矣。“时过而后难成,则扦格而不胜。”当孩子的问题盘根错节,固然成性了,想把它理顺,绝非一件易事,因为教育是要讲求最佳时机的!
今天的孩子,生活在物质生活非常富裕的年代。我们的家长,大多都抱着“再苦不能苦孩子”的顽强信念,给孩子提供最好的吃、穿、住、用,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和学习的条件。用我的话说就是除了天上的星星和月亮,对孩子的其他一切要求都给予最大满足。我们的家长以为,我们给予孩子提供最好的学习和生活,孩子理应对我们的“爱”心存感激,理应听父母的教导,认真地学习。可是,恰恰相反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仿佛患有先天的营养不良之症。大多的孩子变得更自私、狭隘、唯我、任性。甚至学习也一塌糊涂,习惯也糟糕透顶。在我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这已经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家长们,我们给予了孩子过多的基本物质需求,可是,我们是否关注了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我们是否关注了孩子心理和精神的需求?在学校教育中,过度溺爱的孩子也会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诸多问题,或者漫不经心,或者桀骜不驯,或者唯我独尊……一个孩子,我们如果只能提供物质生活的富足,而不能给予他精神生活的富足,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必然会导致孩子品格的缺陷,善良、仁爱、奉献、感恩的缺失。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
如果儿童只顾享受别人创造的福利,那么他长大了就会蛮横地对待别人——首先是对待父母,而他自己也会沦落为不幸的人。
没有一个强健的精神世界构建起来的躯体,再怎么宏大和壮阔,也只是一个虚弱、徒有其表的躯壳,轻微的震颤,足以让它轰然倒塌。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
我们也必须面对另一种新的、由心理富裕导致病态的可能。也就是说,病的起因由于患者得到无微不至的爱护、关怀、被宠爱、被欢迎所包围,被膜拜到忘乎所以的地步,被推到了舞台的中心位置,又有忠诚的仆人,无论在什么地方,各种欲望都能得到满足,甚至成为人们甘愿为之自我牺牲和自我克制的对象。
是的,今天我们的孩子得到了太多的溺爱,这种爱,甚至到了无以复加的病态。诚如马斯洛所说,我们的孩子被溺爱包围了起来,我们的家长成了孩子“忠诚”仆人。我们的家长,为了孩子可以做出各种的“牺牲”,这些看似“伟大”的父爱、母爱,其实显得是那么的不堪和卑微。因为,我们看似在给孩子营造一个好的环境,物质的富足,爱的包围,其实,我们的所作所为是在挤压孩子自我成长的空间,扼杀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我们在用一种看似崇高的自我牺牲去毒害我们的孩子,让他们生活在我们给予的毒素的包围之中。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如果你要杀死你的孩子,就让他活在你的这种自我牺牲之中吧!一个家长,首先应该有自己的事业,然后才是给予孩子爱和良好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
如果儿童单纯消费,如果他的一切要求都与劳动无关地得到满足,那么他就会逐渐变成好吃懒做的人。
不要以为孩子周围土壤的过度肥沃,就会收获丰硕的果实。勤劳的农人,懂得恰到好处地给禾苗施肥。土壤里肥料过多重则烧根,轻则苗过壮而穗不实;肥料过少重则苗枯叶萎,轻则只能结成干瘪的秕谷。《论语》上说:“苗而不秀者有矣乎,秀而不实者有矣乎。”是的,禾苗有的长得壮却开不了花,开了花也不一定能结果。教育如培苗,道理亦然。孩子是柔弱的,需要扶助的这不假,关键在于我们怎么扶?怎么帮?是一切代替包办,还是给予适当的帮助?我以为,我们不能用我们的帮扶代替孩子的成长,我们应该用我们的帮扶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本领,形成能力,在生活中更好地、独立地成长。
我们的很多家长还没有意识到由于自己的溺爱给孩子造成的巨大伤害。比如,在家里,很大的孩子还需要喂饭,自己不能穿衣,甚至洗澡都需要家长亲力亲为。曾见到报道,一个刚入学的大学生,每次把自己的脏衣服打包邮寄回家,洗后再寄回来。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我们的家庭教育,如果对孩子溺爱到如此的程度,不能不说是我们家庭教育的悲哀,家长的悲哀,亦是孩子的悲哀。正是我们满腔热情的“爱”,让孩子无所适从,难以健康地成长。我们用自己的手,阻碍了孩子的发展。我们,给自己的孩子掘下了一个坟墓。不要以为我在危言耸听,在我的教育经历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这样的孩子我也见了很多,但无一例外,这样的孩子在学习、生活中也糟糕得一塌糊涂。我始终以为,一个在生活上没有独立的孩子,在学习上他克服困难的能力将会弱得多。或者说,他在学习的能力上有着某种天赋,但是却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埋下了一个隐患。马斯洛认为:
过分的溺爱和娇生惯养很容易成为发展的障碍。人应该学会自己来作出选择,如果老是由别人来替他决定,他自然就难以发展。发展需要付出一定的痛苦和悲哀。我们应该学会放手让孩子或大人去经历这种痛苦但有益的体验。
一切都是“爱”惹的祸。如果我们家长老是为孩子包办了一切,如果我们家长老是把孩子置于我们温柔、舒适的羽翼之下,孩子就永远学不会自己独立行走。一个在年龄上已经成熟了的人,在心理上或许永远都没有断奶。这样的人,这样的孩子,我们能让他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气?我们能企望他独当一面,去面对生活的坎坷和波折?去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社会作出贡献?就连翱翔的雄鹰、柔弱的鸟雀都知道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狠心”地让孩子自己去摔打、锤炼,去跌跌撞撞地仰望蓝天。看似无情的背后,却是父母真正的爱,智慧的爱。“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动物都有这样的生存智慧,“可以人而不如鸟乎?”因为它们明白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道理。人不也是一样?让孩子自己去做,让孩子自己学会去选择,其实就是让孩子自然地生长,这样的生长,更有内在的力量!我们的家长,为什么要剥夺孩子自己成长的机会?马斯洛认为:
充分热爱孩子的母亲在孩子身上(以奖励、强化、重复等方式)培养了一种以后生活中对爱的需要的力量减弱的倾向,例如,亲吻的可能性减少,更少依恋母亲,等等。教会孩子从各个方面去寻求感情,并且对感情怀有永久的渴望的最好途径是在一定程度上拒绝给他们爱。
“在一定程度上拒绝给他们爱”,这是一种理性而明智的爱。我们既发自内心地爱着我们的孩子,又不包办一切。因为我们都懂得这样一个道理:温室里的花朵,再怎么娇艳,也经不住自然风霜的凌虐,也会无可奈何花落去,生命倏忽而短暂。“在一定程度上拒绝给他们爱”,实际上就是要他们学会自己去作出一些抉择,自己去独立面对遭遇的难题,自己去经历生活的风雨,自己去经受成长的苦痛,从而让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学会成长。我们的家长,很多时候就请你们放手吧!你们的放手,实际是给了孩子成长的空间,许了孩子一个心灵成长的自由。放手,并不意味着放弃!我们永远不会停止对孩子关注的目光,永远不会停止在孩子需要我们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帮扶,永远不会停止用智慧的爱给予孩子心灵的安抚。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的内心更坚强,目光更坚毅,羽翼更丰满,更懂得感恩,更懂得爱和付出爱。
与溺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孩子的放任。这里所说的放任,就是家长除了给予孩子基本的物质需求外,对孩子归属与爱的需求等漠然视之,放任不管。这样的家庭在农村家庭中普遍存在,在城市家庭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物质需要是一个人基本的生存需要,而一个人的生命要成长,必须给予孩子精神的营养和生命情怀的尊重。在我的教育经历中,也常常遇到持这种观点的家长:一切顺其自然吧!对孩子何必管得太多呢?我以为,这样的家长掉入了“放养式”教育的泥潭。孩子的身体、心理、智力、情感等的发展必然有一个规律和发展的轨迹,但这并不代表孩子的一切发展都会遵循这样一个轨迹。孩子的发展有时也会偏离这个轨迹,那我们的家长应该做什么呢?我们的家长就应该给予孩子适当的扶助和指引,让孩子沿着生命成长的轨迹自然地生长。苗圃的花木,沿着园丁的手,会生长得更优美和修长。教育,就是园丁的手,给孩子施加一个有益的影响,营造一个利于成长的环境,让孩子的生命迸发出成长的力量,让孩子的生命充溢着真、善、美的人性光辉。
“放养式教育”的家长,在孩子刚入学的时候,常常会陷入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我的孩子跟不上班上绝大多数孩子的学习?孩子观察、思维等能力的发展也明显滞后?一个根本的原因是:由于家长的放任不管,孩子一些生活的知识背景,观察、思考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在入学前,我们家长应该让孩子具备一些生活知识、文化知识,以及观察、思考、想象等智力背景。如果没有这个背景,孩子的学习将会遇到困难。进入学校之前,孩子是应该进行学前的准备的。这些,是我们家长不能忽视、放任不管的。这还仅仅是上学的初期阶段,如果我们家长继续沿着放养式的教育步子迈下去,你会发现,孩子的学习将会越来越困难,孩子的问题将会越来越多,孩子之间的距离就会越拉越大。这,就是我们造就问题儿童的一个途径。
切忌对孩子溺爱和放任,这既是为了孩子,也是为了我们家长自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