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十多年的教育经历中,我们常常慨叹学校教育的举步维艰,甚至苍白无力。比如,我们要求孩子与别人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要学会相互谦让,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可是,我们的孩子回家的时候,家长往往是这样教育孩子的:要是谁打了你,你要狠狠地打回去,不要让自己吃亏!人不惹我,我不惹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想想,我们很多家长是否这样教育孩子?只有极少数的家长会引导孩子要学会谦让、包容、团结、友爱,要学会自己冷静、理智、巧妙地处理问题。之所以如此,一句话,我们的家长都怕自己的孩子吃亏!如果人人都站在一个“我”的立场,对孩子的教育,对孩子良好个性品质、道德的形成将无法完成。我曾说过,一个人,如果心中仅仅只有一个“小我”,他是不能成大器,成就一个“大我”的,他也不能真正体会快乐和幸福真谛的。因为真正的快乐和幸福,一定有真诚、善良、奉献、悲天悯人情怀的加持。
如果我们的家庭教育,老是在孩子的耳边鼓吹一个“我”,这样的孩子将会变得异常的自私和狭隘。在班级中,也不会很好地融入集体。与同学相处,他会不受欢迎,变得孤独寂寞。在一个集体中,必然要求每一个孩子都要有一点彼此宽容、谦让、奉献的情怀,没有哪一个孩子会欢迎一个自私、狭隘的人。这样的孩子必然极少有朋友,也必然是孤独寂寞的。长此以往,对孩子身心的健全,人格的成长,必然造成难以估量的消极影响。
在学校教育中,作为教师,任何时候都要从正面去引导教育孩子,让他们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学会宽容,学会忍让,学会友好,与人为善,与人为伴。《论语》上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其实就是叫我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我们都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推己及人,那这个世界将会充满温情和美好。在家庭教育中,如果我们的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保持一致,必然会造成孩子教育的断层错位,最终,受到的影响将由孩子买单。当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能取得一致,学校教育的效果将收效甚微,甚至会消失于无形。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
一个斤斤计较,不会谦让,没有宽容、谦让情怀,没有文明修养的孩子,在一个班集体中是不会受到欢迎的,甚至是会遭到孤立的。当我们家长告诉孩子不要让自己吃亏的时候,实际孩子在做人的品行、人格的塑造上就已经吃亏了。我们常说,“吃亏是福”,能吃“亏”的人,一定会赢得更多人的欢迎和拥护,道理很简单,这样的人有一个宽广的胸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能吃“亏”的孩子,在一个班集体中,一定有广泛的人缘和极高的受欢迎度。因为这样的孩子更好相处,所有的孩子都乐于与他们相处和交往。这样的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的快乐和幸福将会更多,整个生命成长将充满阳光和光明。
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四分之一的家长积极行动,与学校教育步步紧跟;四分之一的家长虎头蛇尾,勉强应付;四分之一的家长基本没能力跟上;四分之一的家长听之任之,漠然视之。而这,就是孩子糟糕、及格、良好、优秀拉开档次的主要原因。何以会造成这样的差异,究其根本在于,家庭教育没有与学校的教育、老师的教育保持一致。当两股教育力量协同的时候,在孩子身上所激发出来的生命成长的力量将是有力而惊人的。当两股教育的力量相互牵扯,甚至相互抵消的时候,孩子的生命成长将充满曲折和痛苦。同在一个班级,教是同样的教,学是同样的学。如果孩子和家长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没有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你就没有尽到做家长的责任,你就没有资格向孩子提出学习的要求,更没有资格责备他们,因为你就是一个不称职的家长。孩子的学习,生命的成长,不仅仅是孩子的事,它也是家长的事。我们是陪着孩子一起共同成长的,我们是用父母的慈爱来点化、感染、引导、温暖孩子的。教育孩子的过程,不仅仅只有艰辛,还有陪伴孩子快乐成长的幸福和快乐。没有什么快乐和幸福比孩子的快乐成长让我们感到更欣慰的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孩子也在帮助我们家长成长,让我们领略亲情的美好,以及快乐、幸福的真谛。
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保持与学校教育的一致,将形成一股巨大的教育合力,共同完成对孩子知识的建构,价值的引领,人格的塑造,道德品质的培育。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常说,“亲其师而信其道”,老师渊博的学识,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人格的魅力都将对孩子进行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对孩子的学习以及人格的塑造都起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在孩子教育中所起的作用在这里我不再赘述。我要说的是,请家长维护师者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我以为,这也是保持我们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致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学校教育,我们的教师,由于受诸多环境,以及观念、人的素养的不同等因素影响,很难使每一个家长都满意。实际上,使教育让每一个人都满意,这样的要求本来就是不切实际的。家长的强烈期盼与教育现实是有一个落差的。我们都期待理想的教育:每一个孩子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每一个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幸福地学习;每一个孩子都会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功。理想毕竟是理想,理想和现实是有差距的,正是这个差距,让我们永不停息地追寻教育理想脚步。
在我以及周围同事的教育生涯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家长:由于家长对老师教育理念的不认同,或者抱有一些个人成见,于是在孩子面前经常说老师的不是。我不否认教师自身存在的一些品德和学养上的问题,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相信,绝大多数的师者都有基本的道德和职业素养。如果我们家长老是抱着有色眼镜看教师,其实,这非常不利于对孩子的教育。当我们对别人心存芥蒂的时候,就很难对一个人作出不偏不倚、公允的评价。《大学》有言:“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鲜也。”当我们的教育掺杂了个人过多的恩怨色彩,其实,就走向了教育的反面。我们完全可以和老师坦诚地交流,以取得教育的共识,消除隔阂。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在孩子面前抱怨,数落师者的不是。逞得了一时的口舌之快,失却的却是教育的力量。师者的教育力量,除了渊博的学识,还有更重要的就是人格的魅力。我们发现,孩子喜爱某学科,有时很大程度上是缘于对老师的喜爱。在孩子面前,教师是学生人格塑造的一个重要的榜样力量。如果你在孩子面前解除了某一位教师的良好形象,实际就解除了老师对孩子教育的积极力量。你会发现,孩子对你不屑一顾的教师也异常不屑,孩子对你用异样的眼光打量老师也是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老师,更有甚者,有意识地和老师唱反调,这样,何来教育的力量?“聪明反被聪明误,反误了卿卿性命。”因此,保持教育的一致,很重要的一点是保持教师形象在孩子心目中的位置,以积极正面的影响教育、引导孩子。
保持教育的一致,还应该保持家庭成员间教育的一致。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我常常听到家长们的诉苦:爸爸有这样的要求,妈妈却有相左的观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又有截然不同的想法。我们的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中无所适从,而又左右逢源。无所适从表现在孩子不知道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这对孩子是非观的形成是不利的。左右逢源表现在当对同一个问题家长出现不同意见时,孩子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方,而不问是非对错。爸爸的话对我有利,就选择听爸爸的,妈妈的话对我有利,就选择听妈妈的……凡是家庭成员教育理念和观点不一致,而又无法达成共识的家庭,我们会发现,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在学校教育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就越多,性格、心理等人格性的问题也会越多。“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问题的家庭。”我以为,这个问题家庭的其中一个方面,很可能是家庭成员间教育的不一致。因此,当家庭成员的教育观念不一致时,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而是私下家长间达成共识,然后再付诸实施,如此,我们就获得了对孩子教育的一致,孩子也不会显得无所适从。
保持教育的一致,并非要求我们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亦步亦趋,照单全收,而是在总体保持与学校教育理念一致的基础上,家庭教育给予学校教育有益的补充。学校教育,就目前而言,暂时不可或缺,但是家庭教育同样不可替代。理想的教育是,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学校教育纠正家庭教育的不足。
家长们,让我们在保持与学校教育一致的基础上,让家庭教育更适合孩子的个性,更有理想,更有情怀,为培养一个健康、和谐发展的孩子而且行且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