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今天,这样安排

今天,这样安排

时间:2023-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常常告诉孩子应该这样做,或者应该那样做;我们常常用自己的决定代替孩子的决定,用自以为是的周到安排来代替孩子的计划,还美其名曰:孩子,为了你,我可谓煞费苦心!我们既不能由着孩子的性子来,又不能把我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强加给孩子,不容孩子挑战和置疑,在爱的名义下行使着粗暴的专制。我和颜悦色地以商量的口吻对儿子说,今天有这些学习和娱乐的活动,你看怎样安排呢?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常常告诉孩子应该这样做,或者应该那样做;我们常常用自己的决定代替孩子的决定,用自以为是的周到安排来代替孩子的计划,还美其名曰:孩子,为了你,我可谓煞费苦心!然而,事与愿违。我们代替孩子做的决定和安排,常常会招致他们要么是强烈的抗议,要么是无声地抵制。当孩子强烈地抵制时,我们就会拿出家长的权威,长者的面孔粗暴而无情地压制。这时,孩子虽然表面上顺从了,但是心不甘情不愿,一颗叛逆的种子或许就在他们的心里萌芽。我们也会发现,一些孩子,家长叫做什么就做什么,我们称之为“乖乖儿”或者“乖乖女”,他们嘴里虽然不会说什么,但是在行动上,我们会发现,他们的学习或者做事的效率非常低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原因?孩子在进行无声地抗议,消极地抵抗。天长日久,我们会发现孩子做事会变得非常的疲沓和拖拉,这也常常令家长头痛不已。不仅如此,常常由家长作出决定的孩子,会变得没有主见,没有思想和灵魂,他们只是家长的另一个“我”和附庸。

我们为什么要自作主张地为孩子安排好一切呢?我们为什么要替孩子作出决定呢?答案显而易见:我们成人都认为,因为孩子幼小,不知道怎样去面对生活和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家长为他们作出决定和安排似乎顺理成章。有这样想法的家长,其实缺乏对孩子最基本的民主和尊重。我们替孩子作出的安排,是我们自己的安排,与孩子的决定和安排无关,与孩子的成长无关。这其实是一种家庭教育的专制。

让孩子自己作出决定和安排,一切的决定和安排就与孩子的个体生命成长紧密相连。既然生活和世界纷繁复杂,为什么我们不让他们去历练?而把他们置于我们的羽翼之下?

在儿子的家庭教育中,我也曾犯过这样的错误。

又一个星期六。早上起床吃过早饭后,我对儿子说,儿子,今天咱们先读拼音,然后再读故事,读完了故事,我们再写写字,最后呢,你可以看看20分钟的动画片。我的语气不容置疑。

儿子没吱声,脸上面无表情,似乎什么也没听见。我知道,儿子其实已经听见了,只是故意装着不理我。看得出来,小家伙很不情愿。管你情不情愿,我还不是为你好。想想现在的孩子,哪个不是这个补习班,那个补习班的。我只是叫你读读拼音,故事,积累一下语言而已。从量上和难度来说,应该是适当的,甚至可以说是比较轻松的。于是,我又加大了嗓音重复了一遍。

儿子听了,嘟嘟囔囔地“哦”了一声。然后,跑到一旁玩去了。

过了一会,我提醒儿子该读拼音了。儿子正玩着玩具,身子没动,简直无视我的存在。我加大了嗓音,厉声吼了一遍,儿子才磨磨蹭蹭地走到书桌旁,拿起拼音手册读了起来。很明显,儿子漫不经心。

我无奈地摇摇头,这样的状况不是出现了一天、两天了。怎么办呢?我陷入了沉思。儿子显然对我的命令感到厌烦,甚至反感,只是小家伙不敢声张而已。在家庭教育中,我们的家长要不由着孩子的性子来,孩子想干什么干什么,不想干什么就不干什么,我们的家长常常“委曲求全”。其实,这是一种无原则的溺爱。要不就是不顾孩子的感受,家长叫孩子干什么,孩子就得干什么。这两种方式皆不可取。教育、教育,有养育,更应该有教育和引导、教导。我们既不能由着孩子的性子来,又不能把我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强加给孩子,不容孩子挑战和置疑,在爱的名义下行使着粗暴的专制。看来,在这个问题上,我应该转变对儿子教育的方式。

我收起了弥漫的思绪,把目光投向儿子。儿子读完了拼音,又开始在阳台上玩玩具。目光是那么的专注,情绪是那么的投入。

每做完一件事,我都会给儿子时间休息一下,这成了我们之间不成文的规矩。儿子玩了好一会儿,该做下一件事了。我照例叫儿子,儿子应了一声,没动。此时,我的心里有些火了,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我的话呢?人家的孩子一喊就动,我的儿子怎么就这么磨蹭呢?我强忍着怒火。我知道,发怒是自己教育无能的表现,而且,它取得的教育效果与预期恰恰相反。

又过了一小会儿,我耐着性子再叫了一遍,儿子还是没动。此时,我再也忍不住了,走到儿子身旁大吼道,还不快去做!怎么这么磨蹭?我的脸由于愤怒而变得通红,声音足够震下屋顶的灰尘。

儿子显然被我的架势给吓着了。一脸恐惧和委屈地走向了书桌……

这一天,儿子是不愉快的,我也是不愉快的。一个美好的星期天,就这样被我野蛮、霸道的教育方式给破坏了。

入夜,万籁俱寂,窗外灯火阑珊。

我陷入沉思:我能不能换一种方式?我能不能让儿子不仅主动地把这些事都做了,而且还非常乐意和愉快呢?以前,是我要儿子做什么,现在,我能不能让儿子参与进来,变成我要做什么呢?能不能把儿子被动参与的角色转换成一个主动参与的角色呢?

问题的根本症结在于儿子没有受到充分的尊重,他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被动地参与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去的。如果我能给予儿子充分的尊重,考虑他的感受,我想儿子不仅有参与的热情,而且应该更能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天早上,还是同样的读拼音,读故事,写字,看动画片等几项学习和娱乐的项目,但我已经没有了“居高临下”安排的意思。

我和颜悦色地以商量的口吻对儿子说,今天有这些学习和娱乐的活动,你看怎样安排呢?好好想想,如果你的安排合理,爸爸就尊重你的意见,按你的计划和安排来进行今天的学习和生活。如果你的安排不够合理的话,爸爸给你提出一些建议,希望你能接受。

儿子听了,一脸兴奋地对我说好。他思考了一会儿,接着说出了今天的学习和生活娱乐的安排。

总的来说,儿子安排得比较合理,只是他把看动画片、玩耍的时间安排得太靠前了。我建议儿子把看动画片和娱乐玩耍的时间穿插在读拼音,读故事,写字之间,这样既学习了,又玩耍了。在学习后得到了充分的休息,劳逸结合,岂不更好?儿子听了,愉快地接受了我的建议。

这一天,儿子很愉快,也很积极主动地把该学习和该做的事都做了。儿子很愉快,我也很愉快,没有过多的催促,没有对儿子的吼叫。美好的一天,就在我与儿子友好和谐的相处中度过了。

我很惊讶和欣喜于儿子今天的表现:今天和昨天,还是同样的学习和娱乐活动,为什么儿子会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表现呢?

我觉得,首先是我对孩子的民主和尊重使然。我一改以往专制、不容置疑和不容改变的形象,充分考虑儿子作为一个个体的人的感受,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儿子商量着办,儿子自然乐于接受。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都知道,凡是强制的事情,有些虽然是必须做的,但我们都做得心不甘情不愿,甚至怨声载天。凡是别人和你商量着办的事情,有些虽然不一定是必须办的事情,我们也会乐意地去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做事的过程是一个情感参与的过程,商量着办的事情,让我们充分地感受到了民主和尊重,我们自然难以拒绝。气顺了自然事就好办了。

其实,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对孩子的民主和尊重,自然让孩子在情感上乐于接受,这其间是有微妙的心理变化的。其次,我觉得我充分调动了孩子积极主动参与的热情。从要我怎么做到我要怎么做。这看似只是一个顺序上的简单变化,实质是观念上的一个根本转变。要孩子怎么做,是家长式的专制,它拒绝了孩子的主动参与和自主的选择。孩子被动地接受,自然会漫不经心甚至抵触,其效果显而易见。而我要怎么做,是充分发挥孩子主观能动性的一种民主,它充分调动了孩子积极参与,主动选择的热情。它突破了家长给孩子的限制,变成了我要去做,我应该去做,孩子做起来自然就乐意了。而且,孩子自主安排,自由选择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成长的过程。比如,在这个过程中他会学习思考:我怎样安排才合理?时间怎样利用起来才更有效率?这样既学好了,又玩好了。他会学习,怎样听取家长合理化的建议,使自己的安排执行起来更顺畅,并得到家长的支持。转变一下观念和教育的方式,还是做了同样的事,所取得的教育效果大不同。

如果我给儿子选择式的民主还是一种半民主的话,儿子自己的安排就是一种真正的民主了。

一天早上,我醒来,儿子已经起床了,他跑到我的床边,一脸认真地给我说,爸爸,我觉得我今天这样安排。接着,儿子说出了他自己的想法。自然,我欣然应允。同时,我的心里也涌动着快乐和幸福:儿子已经基本学会自己怎么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啦!看来,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发芽”了。

孩子的自觉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家长民主式的培育和引导。民主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经历了诸多苦痛、选择、甄别之后的一种主动选择。家庭教育选择了民主之路,孩子的世界就有了无限的可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