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蒌蒿满地芦芽短

蒌蒿满地芦芽短

时间:2023-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精髓,是我们民族弥足珍贵的东西,我们当浸润之,继承之,发扬之。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滋养,不仅能开启心智,更能修养品行,潜移默化地塑造我们的文化人格。没有自己的兴趣和内在的动力,其实学习是一种痛苦的煎熬。更为重要的是,陪着孩子一起学习成长,有我的以身示范,儿子的学习会快乐和有趣得多。“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精髓,是我们民族弥足珍贵的东西,我们当浸润之,继承之,发扬之。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滋养,不仅能开启心智,更能修养品行,潜移默化地塑造我们的文化人格。

传统文化中的古诗词,更是我们灿烂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涌动着耀眼的光华和不竭的生命。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我深以为然。今天,传统文化在回归,甚至兴起了“国学”热,少儿读经也方兴未艾。儿童读经究竟合适与否,有待商榷,但我认为,让儿童读一些浅显易懂的唐诗宋词,感受一下唐诗宋词中语言文字的韵味和魅力,是必要的。

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汲取现代多元文化、文明,孩子的生命才会更显丰厚。

我是一个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深知传统文化中诗词的意境、韵味、琅琅上口的音律,对孩子语言的浸润和积累,对传统文化底蕴的积淀都将产生深远的,不可估量的影响。我一直想把诗词背诵引入到对儿子的语言积累当中来,引入到对儿子的家庭教育中来。

奈何,儿子小,对它不甚感兴趣,我也只好作罢。今后再看时机吧!学习,是要靠兴趣;教育,也是需要契机的。如果“霸王硬上弓”,搞不好会引来倔强儿子的不合作,或者强烈的反弹。如果这样,兴趣不在,没有了积极性,积累的目的也没有了实在的意义。

这件事一直盘桓在我心头。

儿子上一年级了。我兴致勃勃地跑去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小学生必背古诗文》,心中充满了期待。

一天,好说歹说,儿子算是勉强同意了。我心中一阵窃喜。殊不知,“强扭的瓜不甜”。没有自己的兴趣和内在的动力,其实学习是一种痛苦的煎熬。儿子把他当作一项任务在完成,其效果当然也就大打折扣。再加上我也不想让他这样勉强下去。读诗、背诗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

心有不甘,但也无可奈何。这件事,也就压在了我的心底。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一年级下期,儿子的班上开展了积累背诵古诗词的活动,真是天赐良机,天助我也。

这下有了班上老师的要求,我又把那本沉睡已久的《小学生必背古诗文》找了出来。

儿子欣然同意积累背诵古诗词了。

哈哈,“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看来,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如何相得益彰是一门艺术。我们如何抓住学校教育的契机,来更好地达成家庭教育,确实是需要我们家长用心探索的。儿子之所以这么爽快地答应下来,是因为学校有要求,老师有要求。学校要求是圣旨,孩子们回家都会按要求认真完成,关键是我们要抓住学校教育的要求为我们家庭教育所用,更好地达成教育孩子的目的。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看,儿子读得多投入,背得多带劲。稚嫩的童音在客厅飘荡,让人听来感觉是那么的舒畅惬意。

我没有让儿子为背而背。这样的背,只是一种机械的记忆,虽然同样可以达到积累语言,受到文化熏陶感染的作用,但这样的积累和感染显然效率太低。这本《小学生必背古诗文》的好处就在于有注释,有译文。在儿子读诗的时候,我让他先结合注释看,然后再看看下面的译文,这样,整首诗的意思就一目了然了。这个时候,我再要求儿子背,由于对诗的意思有了理解,背起来也就容易和得心应手多了。是的,理解的背比机械的记忆,就效率而言,不知道要高多少倍。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我常常看见孩子们机械地背诵课文,其苦状不可尽述。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告诉孩子:先理解,再背诵。这样的背诵不仅容易,而且记忆也会变得十分深刻和长久,甚至还会融入你的生命和血液,成为你奠基文化素养和人格的一部分。

我也爱好古诗词。当儿子在我面前得意地背完一首诗的时候,我会告诉儿子,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摇篮。浑黄奔涌的黄河水,流经华夏大地,消失在远处的蓝天白云之间。苍茫的大地,萧瑟寂冷的边城。羌笛声声,时高时低,如怨如诉,抒发着边塞戍边战士思乡的凄苦和忧愁。

儿子听得很认真,我也讲得很尽兴。在融洽的氛围中,我们父子俩一起摇头晃脑地又吟诵了一遍。我想,这平平仄仄的音韵,那旷古苍茫的画面,将会在儿子的耳畔萦绕许久,在儿子的脑海回旋许久。文化的浸润,不正是这样一点一点,悄然无息地进行着的吗?

开始的时候,儿子是为了应付老师的要求。在我的一再鼓励下,儿子有一天登上了讲台,带领全班同学一起“学习”了一首诗。小小的成就,足以激发孩子更大的热情。

就这样,我们把背古诗词这件事坚持了下来。尽管后来学校没再要求,但背诵诗词已经成了我和儿子的一个习惯,成了我和他的一个自觉行动。

儿子在背,有时,我也和儿子一起背。这样不仅儿子背诵了,获得了,我也增加了诗词的积累,进行着文化的浸润和提升。更为重要的是,陪着孩子一起学习成长,有我的以身示范,儿子的学习会快乐和有趣得多。

背诵,是会遗忘的,因为记忆的保持是有时间长短时限的。为了让儿子把这些诗词深深地刻在心底。每次在背新的诗之前,我都会抽背他前一天背的。前面背诵过很久的诗词,我也会不定时地抽背。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遗忘的问题。它们,应该深深地扎进了儿子的心底。

就这样,儿子背的诗一天天增多。

在背诗的过程中,我发现儿子的记忆比较好。一首诗,同龄的孩子可能需要好长时间才能背下来,儿子只需要几分钟。我歪打正着的背诗,居然还发现了儿子的这个潜能。是啊,孩子的潜能就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去细心发现,然后耐心引导、培育,孩子在这方面的发展,就会越来越优异。

背诗没有给儿子增加负担,反而还增强了孩子的成就感。每天一首,这已经成了我们的习惯。当学习成了一种自觉的习惯,我想,学习应该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但是,在习惯的养成过程中,需要我们的家长耐心地引导和培育。

诗言志,歌咏言。连孔子都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言,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虫、鱼之名。”当然,孔子说的诗可不是今天我们读的唐诗宋词,而是指的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不管这个诗究竟指的是什么,但诗歌都有让人认识事物,“多识于鸟、兽、虫、鱼之名”的功能。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春天到了,青草泛着泥土的芬芳,绿叶闪烁着生命的光华,万物都显得那么的蓬勃和熠熠生辉。

我们一家欢快地走在路上,一旁的儿子蹦蹦跳跳,叽叽喳喳,快活得如林间的小鸟。也难怪,这大好春光,谁不是满心的愉悦?

那草的绿,花的香,谁都想轻轻地抚摸,触碰一下。我随手摘下一片野草的叶,凑到鼻边,不禁深深地赞叹,好香!这种香,是儿时那种熟悉的香。

“青蒿!”我不禁叫出了声。儿子显然听到了我的叫声,连忙好奇地凑了过来,夺过我手中的那片叶子,也凑到了鼻子边。

“真的也,好香,好香,还有一种药的清香。爸爸,这叫什么?”儿子一脸的好奇。

“青蒿。”我肯定地回答道。

“青蒿!”儿子停顿了一下,“是不是苏轼写的那个蒌蒿呢?”儿子把脸侧了过来,扑闪着眼睛望着我。

“什么?”我一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等等,什么苏轼?什么蒌蒿?你可把我给搞糊涂了。”我一脸的茫然。

“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儿子随口而出,“爸爸,苏轼写的那个蒌蒿是不是就是这个青蒿呢?”

哟!生活中的一个平常的事物,就能激活儿子储藏在脑海中的信息,看来,儿子把知识和信息与生活链接的能力还不错嘛!我赞许地肯定了儿子。

“青蒿是不是就是蒌蒿呢?”我支支吾吾,老实说,我也不清楚。凭直觉,青蒿不会是蒌蒿,但我可不能随便乱下结论。但我又不能随意扑灭儿子的好奇、求知的欲望。

“儿子,这样吧,爸爸也不是很清楚,我们下去查一查好吗?”

儿子听了点点头。

教育就应该是这样,呵护孩子求知的欲望比什么都重要。有些问题,可能我们一时答不上来,但我们千万不要搪塞,或者以为丢了家长的面子,损害了家长的权威,其实对知识和真理的尊崇和追求的态度,比你在孩子面前的权威更重要,因为家长求知、求真的态度是塑造孩子精神、人格基座的重要榜样。

生活有时真是忙!回到家以后我们也没有及时地上网查蒌蒿的资料和图片。儿子似乎也把这件事渐渐地淡忘了,但“蒌蒿满地芦芽短”的诗句一直在我脑海盘旋,挥之不去。

一个周末,我叫过儿子来,“儿子,上一次你不是想知道青蒿是不是蒌蒿吗?我们今天来查一查好吗?”

“好吧!我差点都忘了!”儿子有些不好意思。

这可不能怪儿子,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及时的教育有时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及时教育取得的效果最好,而且记忆会非常深刻。问题的关键是,有时候我们不够用心,或者我们往往错失了最佳教育的契机。

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通过查找资料,证实了我的猜测。我们那天见到的青蒿不是蒌蒿,蒌蒿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叶有柄,互生,羽状深裂,裂片更分裂,末端尖,叶背密生灰白色细毛,茎上部叶有时全缘。又叫芦蒿、水艾、香艾、水蒿、藜蒿等。嫩茎可以食用。

虽然不是同一种植物,但是,儿子又多知道了一个知识。看来,“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言,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虫、鱼之名”,此言不虚呀!

为了让儿子对蒌蒿有更感性的认识,我们又搜索了很多图片。为了让儿子近距离地接触它,我把他带进了超市,去看看真实的蒌蒿是什么样子的。

“蒌蒿满地芦芽短”,儿子收获的不仅仅是背了几首诗,进行了语言的积累和感受,更重要的是通过诗,他认识了更多的食物,感受到了更多人的情感。

儿子每天一首,一年级上期完了后,一百二十多首诗已经深深地印在了脑海。也许他现在不知道这些诗的妙处,但是,我想这些刻在他心底的诗,以后会成为他源源不断的一笔财富,会滋养他的语言和整个生命。

家庭教育,不在于我们为孩子做了多少,而在于面对孩子的潜能,你坚持做了什么,坚持做了多久。人贵有恒,孩子的教育,何尝不是如此?

我想和儿子把读诗、背诗坚持下去。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看,儿子又在背唐朝诗人虞世南的《蝉》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