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童话的欣赏

幼儿童话的欣赏

时间:2023-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童话的语言简洁明快,语句幽默风趣,要让幼儿学会欣赏。语言生动活泼,具有强烈的儿童化,通过小男孩桑博四次与老虎的相遇和对话,突出了桑博应对危险的镇静与机智,一个勇敢、聪明而又可爱的小男孩形象在作者的语言描写下已跃然纸上了。

3—6岁幼儿正处于增长知识、渴求知识的时期,幼儿童话故事以其奇妙的幻想、拟人化的手法、生动的语言深受孩子们的欢迎。因此,将知识、情感融入童话故事,是幼儿的情感、态度、意志品质等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的重要途径。如《会滚的汽车》:

一只大木桶在路上玩,它不停地滚啊滚……

一只小鸡见了它大声叫:“会滚的汽车,停一停!请你运我回家好吗?”“好呀!”大木桶停了下来说:“请上车吧!”

一只小鸭见了它,大声喊:“会滚的汽车,停一停!请你运我回家好吗?”“好呀!”大木桶停了下来说,“请上车吧!”又一只小鹅见了它,大声喊:“会滚的汽车,停一停!请你送我回家好吗?”“好呀!”

大木桶停下来说:“请上车吧!”这时,小鸡、小鸭和小鹅快活地唱起了歌。唱啊唱,唱了一遍又一遍,越唱越有劲儿,它们的歌声被一只狐狸听见了,狐狸走过来,流着眼泪说:“会滚的汽车,我的肚子好疼呀!请你送我去医院好吗?”“好吧!”大木桶同情地说:“请上车吧!”狐狸眨眨小眼睛,一下子就爬进了大木桶的肚皮里。“医院到了,肚子疼的朋友快下车吧!”大木桶停下来喊。狐狸抱着圆鼓鼓的大肚皮,慢吞吞地爬出了大木桶,挤挤小眼睛对大木桶说:“嘿嘿!你这个大傻瓜!谁要来医院呀?”狐狸又指指鼓鼓的肚子说:“刚才我肚子饿呀,这会儿,我的肚子可饱呐!已经装着一只鸡、一只鸭、还有一只小肥鹅!”

说完,便大摇大摆地往前走了。大木桶一听火了,用力一滚,便压住了狐狸的尾巴。狐狸痛得哇哇叫,张开了大嘴巴。“噗”,跳出了小鸡,“唰”蹦出了小鸭,跟着伸出了小鹅的脖子,小鸡、小鸭一起抓住了小鹅的长脖子,拉呀拉,小鹅也被拉出来了。大木桶又用力一滚,把狐狸压扁了。

赏析:这则童话故事的整体结构完整,情节曲折,结局圆满,具有强烈和大胆的幻想性。故事中的动物、木桶被拟人化,大木桶就像一个热情、勇敢的好孩子,他热情,但也糊涂,开始时没有识破狐狸的诡计,让狐狸将小鸡、小鸭、小鹅吃掉了。而最后运用了极其夸张的表现手法,让大木桶把狐狸吞进肚子里的小动物一个一个地救了出来。既表现了大木桶勇敢的品质,又营救出了小鸡、小鸭、小鹅,使故事有了一个美好的结局。而且通过对狐狸“流眼泪”“眨眼睛”等许多细节的描写,将狐狸狡猾奸诈,贪婪成性的丑恶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

一、语言的欣赏

童话的语言简洁明快,语句幽默风趣,要让幼儿学会欣赏。除了从整体上引导学生欣赏童话婉转曲折的故事情节之外,还应从词句入手欣赏作者的机智俏皮,极富个性的语言。如海伦·班纳曼的《小黑孩桑博》:

有个男孩叫桑博,他是个非常可爱的黑人小男孩。妈妈给他做了一件漂亮的红上衣和一条蓝裤子。爸爸给他买了一把绿色的伞和一双紫色的鞋。小男孩桑博高兴极了。

有一天,小桑博穿上妈妈做的衣服,穿上鞋,带上爸爸买的伞,一个人蹦蹦跳跳地到丛林里玩。

太阳照得火辣辣,

可我一点也不怕,

一把绿伞手中拿。

道路坑坑又洼洼,

可我一点也不怕,

脚穿紫鞋往前跨。

咚咚锵、咚咚锵,

……

“小黑孩桑博!我要吃掉你。”突然蹿出一只大老虎,小桑博吓了一跳。

“求求你啦,别吃我。我给你这件红上衣,好吗?”

“好的好的。你既然愿意把那件漂亮的红上衣送给我。我就饶了你这一回吧。”

老虎穿上桑博的红上衣神气得不得了:“这回老爷我可就是森林里头号漂亮的老虎了。”

可怜的小桑博被老虎拿去了红上衣后,继续往前走。

“小黑孩桑博!我要吃掉你。”又蹿出了一只老虎,小黑孩又吓了一大跳。

“求求你啦,别吃我吧。我可以给你这条裤子。”

“那好吧,你要是把这条漂亮的蓝裤子给我,我就饶了你这一回。”

这只老虎穿上了桑博的裤子后也神气得不得了:“这回老爷我可就是森林中第一号漂亮的老虎了。”

唉,可怜的小黑孩桑博的裤子又被要去了,但是他继续往前走。

“小黑孩桑博,今天我要吃掉你。”又蹿出另外一只老虎,挡住了小桑博的去路。小桑博这次可吓得够呛。

“我求求你啦,大老虎。我把这双鞋送给你。”

“什么什么?鞋子!我就是要了那双鞋也没有用场啊。你是两条腿,可老爷我是四条腿啊。”

于是小黑孩桑博就说:“你套在耳朵上不就行了吗?”

“嗯,你说的也是,这倒是个不坏的主意。那好吧,我就饶了你这一回。”

老虎把桑博的紫鞋套在两只耳朵上,觉得非常神气:“这回谁都比不上我啦。我可是真正成了森林中头号漂亮的老虎啦。”

可怜的黑孩桑博这下连鞋子也没有了,今天可够倒霉的。小黑孩桑博继续往前走。

“小黑孩桑博,我要吃掉你。”好家伙,又跳出来一只老虎。这是小桑博碰到的第四只。他战战兢兢地说:“求求你啦。别吃我吧,我把这伞给你。”

“你别开玩笑啦,你没看见我是四条腿走路吗?我拿什么打伞啊。”

“咳!那不简单吗,你不会把伞绑到你尾巴上吗?”

“噢,可也是啊。好的好的。我就放过你这一回吧。”

老虎把绿伞绑到了自己的尾巴上,来回走了两步,觉得非常神气:“这一回嘛,老爷我是森林中头号漂亮的老虎了。”

可怜的小黑孩桑博,爸爸、妈妈给的上衣和裤子、鞋和伞统统被老虎要去了。他难过得哭起来,“呜呜——呜呜”,好伤心哟。小黑孩桑博一边哭一边走着。突然,咕噜咕噜、咕噜咕噜,丛林里响起了可怕的老虎的声音。小黑孩桑博心里想:怎么办啊,老虎又要吃我啦?我身上什么也没有了,拿什么对付老虎啊?小黑孩桑博灵机一动,藏到了一棵大椰子树的后边,偷偷地往外瞧。

“老爷我是森林里头号漂亮的老虎。”

“是老爷我!”

“不对。大爷我才是头号漂亮的老虎。”

“你们都不是。我才是森林中头号漂亮的老虎。”

四只老虎怒气冲冲地吵着架。它们把从小黑孩桑博那儿要来的上衣、裤子、鞋和伞都扔在一边,只顾拼命地吵架。

这时,小黑孩桑博从椰子树后面喊:“喂!那些衣服和伞你们都不要了吧?”

可是四只老虎都一个劲儿地咕噜噜、咕噜噜,大声地吼着,哪里听得见呢。可不是吗,那四只老虎互相咬住对方的尾巴围着一棵大树咕噜咕噜地直打转转。

“那么对不起了,我可拿走了。”说着,小黑孩桑博悄悄地从树背后走出来,把东西统统拿上,一溜烟地走掉了。

太阳照得火辣辣,

可我一点也不怕,

一把绿伞手中拿。

道路坑坑又洼洼,

可我一点也不怕,

脚穿紫鞋往前跨。

咚咚锵、咚咚锵,

……

老虎们互相咬着尾巴转起来没完,它们越转越快,越吼越厉害,一会儿工夫它们的耳朵呀尾巴呀,还有爪子什么的都看不见了。转得好快哟,哎,怎么啦,最后它们统统都化成了黄油!

“嗬!可真是香喷喷的一大堆黄油咧。”

刚好这时,小黑孩桑博的爸爸来了。爸爸把那些黄油都装进一个大盆里,领着小桑博走回家。小桑博的妈妈见有这么多黄油,高兴极了:“咱们就用这黄油做烤饼吧。”

不一会儿,妈妈就端出了烤得焦黄的烤饼,真香啊!妈妈吃了二十七个饼,爸爸吃了五十五个。你猜,小桑博吃了多少?好家伙,他竟然吃了一百九十六个,因为他的肚子实在太饿了。

赏析:展读此篇,绚烂的色彩迎面扑来,有黑、红、蓝、绿、紫,令人眼花缭乱,但又丰富了彩色画面,让人眼前一亮。 语言生动活泼,具有强烈的儿童化,通过小男孩桑博四次与老虎的相遇和对话,突出了桑博应对危险的镇静与机智,一个勇敢、聪明而又可爱的小男孩形象在作者的语言描写下已跃然纸上了。

又如谢尔·希尔弗斯坦的《爱心树》:

从前有一棵大树,它喜欢上一个男孩儿。男孩儿每天会跑到树下,给自己做王冠,想象自己就是森林之王。他也常常爬上树干,在树枝上荡秋千,吃树上结的苹果,同大树捉迷藏。累了的时候,就在树阴下睡觉。

小男孩儿爱这棵树,非常非常爱它,大树很快乐。但是时光流逝,孩子逐渐长大,大树常常感到孤寂。

有一天孩子来看大树,大树说:“来吧,孩子,爬到我身上来,在树枝上荡秋千,吃几个苹果,再到阴凉里玩一会儿。你会很快活的!”

“我已经大了,不爱爬树玩儿了,”孩子说,“我想买些好玩儿的东西。我需要些钱,你能给我一点儿钱吗?”

“很抱歉,”大树说,“我没有钱,我只有树叶和苹果。把我的苹果拿去吧,孩子,把它们拿到城里卖掉,你就会有钱,就会快活了。”

于是孩子爬上大树,摘下树上的苹果,把它们拿走了。大树很快乐。

很久很久,孩子没有再来看望大树。大树很难过。

后来有一天,孩子又来了。大树高兴地摇晃着肢体,对孩子说:“来吧,孩子,爬到我的树干上,在树枝上荡秋千,你会很快活的!”

“我有很多事要做,没有时间爬树了。”孩子说,“我需要一幢房子保暖。”他接着说:“我要娶个妻子,还要生好多孩子,所以我需要一幢房子。你能给我一幢房子吗?”

“我没有房子,”大树说,“森林就是我的房子。但是你可以把我的树枝砍下来,拿去盖房。你就会快活了。”于是那个男孩儿把大树的树枝都砍下来,把它们拿走,盖了一幢房子。大树很快乐。

孩子又有很长时间没有来看望大树了。

当他终于又回来的时候,大树非常高兴,高兴得几乎说不出话来。“来吧,孩子,”它声音喑哑地说,“来和我玩玩吧!”

“我年纪已经大了,心情也不好,不愿意玩儿了。”孩子说,“我需要一条船,驾着它到远方去,离开这个地方,你能给我一条船吗?”

“把我的树干砍断,用它做船吧。”大树说,“这样你就可以航行到远处去,你就会快活了。”于是孩子把树干砍断,做了一条船,驶走了。大树很快乐,但是心坎里却有些……

又过了很久,那孩子又来了。“非常抱歉,孩子,”大树说,“我没有什么可以给你的了。我没有苹果了。”

“我的牙齿已经老化,吃不动苹果了。”孩子说。

“我没有枝条了,”大树说,“你没法儿在上面荡秋千了——”

“我太老了,不能再荡秋千了。”孩子说。

“我也没有树干,”大树说,“不能让你爬上去玩了——”

“我很疲倦,爬也爬不动了。”孩子说。

“真是抱歉,”大树叹了口气,“我希望还能给你点儿什么东西……但是我什么都没有了。我现在只是个老树墩,真是抱歉……”

“我现在需要的实在不多,”孩子说,“只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坐坐,好好休息。我太累了。”

“那好吧。”大树说,它尽量把身子挺高,“你看,我这个老树墩,正好叫你坐在上面休息。来吧,孩子,坐下吧,坐在我身上休息吧。”于是孩子坐下了。

大树很快乐。

赏析: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和一棵大树之间的故事,小男孩只出现了四次,每一次大树都以快乐的心情满足孩子的需求。当男孩儿最后一次来到大树身边的时候,他已经变成了一个垂暮老人;大树用仅剩下的一个树墩儿去接纳这个疲惫的孩子,并且依然感到快乐。作者用“时光流逝”“很久很久”“又过了很久”这样的词语来完成时间的跳跃,在浓缩了人一生的时光里去表达对爱的理解,以快速的叙事节奏带给人绵长悠远的回味。

又以《三只小猪》为例:

在一个遥远的山村里,住着一位猪妈妈和她的三只可爱的小猪。妈妈每天很辛苦,小猪们一天天长大了,可还是什么事都不做。

一天晚上,吃过晚饭,猪妈妈把孩子们叫到面前郑重其事地说:“你们已经长大了,应该独立生活了,等你们盖好自己的房子后就搬出去住吧。”

三只小猪谁也不想搬出去住,更不想自己动手盖房子,又不能不听妈妈的话。于是,他们开始琢磨盖什么样的房子。老大先动手了。

他首先扛来许多稻草,选择了一片空地,在中间搭了一座简易的稻草屋,然后用草绳捆了捆。“哈哈!我有自己的房子了!”老大乐得活蹦乱跳。

第二天老大搬进了自己的新家,老二和老三好奇地前来参观。老二说:“老三,你看大哥的房子,也太简陋了,我要盖一座又漂亮、又舒适的房子!”

老二跑到山上砍下许多木头回来,锯成木板、木条,叮叮当当地敲个不停。不久,老二也盖好了自己的木房子。显然比老大的要漂亮、结实得多。

老二很快搬到自己的新家住了,老大和老三也过来参观。老大赞不绝口,深感自己的房子过于简陋;老三看后说:“我盖的房子还会更好的。”

老三回到家左思右想,终于决定建造一栋用砖石砌成的房子,因为这种房子非常坚固,不怕风吹雨打,可这需要付出许多努力啊!

老三每天起早贪黑,一趟一趟地搬回一块一块的石头,堆在一旁,再一块一块地砌成一面面墙。哥哥们在一旁取笑道:“只有傻瓜才会这么做!”

小弟毫不理会,仍夜以继日地工作。哥哥们休息了,他还在不停地干。这样整整过了三个月,老三的新房子也盖好了!他好高兴啊!

有一天来了一只大野狼。老大惊慌地躲进了它的稻草屋。野狼“嘿嘿”地冷笑了两声,狠狠吹了口气就将稻草屋吹倒了。老大只好撒腿就跑。

老大径直跑到二弟家,边跑边喊:“二弟!快开门!救命啊!”二弟打开门一看,一只大野狼追了过来,赶紧让大哥进了屋,关好门。

大野狼追到门前停了下来,心想:“你们以为木头房子就能难住我吗?”他一下一下地向大门撞去。“哗啦”一声,木头房子被撞倒了。

兄弟俩又拼命逃到老三家,气喘吁吁地告诉老三所发生的一切。老三先关紧了门窗,然后胸有成竹地说:“别怕!没问题了!”

大野狼站在大门前,他知道房子里有三只小猪,可不知怎么才能进去。他只能重施旧伎,对着房门呼呼吹气,结果无济于事。

野狼有点儿急了,他又用力去撞。“口当”的一声,野狼只觉得两眼直冒金星,再看房子,纹丝不动。野狼真的急了,转身去找了一把锤子。

野狼憋足劲,挥起大铁锤敲了下去,没想到锤子把儿断了,锤子反弹回来,正砸在野狼的头上。“疼死我了!”野狼大叫。他真的无计可施了。

野狼只好满脸堆笑地请三只小猪一起去郊游。三只小猪很聪明,也很团结。他们提前到郊外摘了许多苹果。不久,野狼来了。

三只小猪按计划迅速爬到苹果树上。野狼迷惑不解地问:“你们到树上去干什么?”老三回答说:“我们在吃苹果呢!你要不要来一个?”

野狼馋得直流口水,便满口答应了。老三摘了一个大苹果丢下去,苹果顺着山坡滚下好远,野狼在后面追,结果越跑越远。三只小猪趁机跑回了家。

野狼气急败坏地返回来,他绕着房子转了一圈,最后爬上房顶,他想从烟囱溜进去。老三从窗口发现后,马上点起了火。

野狼掉进火炉里,熏得够呛,整条尾巴都烧焦了。他号叫着夹着尾巴逃走了,再也不敢来找三只小猪的麻烦了。

赏析: 在这个小小的故事里,作者以简单质朴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既充满趣味又意味深长,体现了幼儿童话的叙事风格的故事。它在叙述结构上以线性展开,在故事情节上采用三段式,还运用小猪的自言自语以及小猪之间、小猪和狼之间的对话来体现四者之间的关系,丰富故事情节的发展,在语言重复性基础上的变化符合儿童的阅读习惯,富有民间趣味。

二、艺术特色的欣赏

童话是儿童文学中最富有想象力的,呈现的艺术风格丰富多样,学会品味文本的艺术风格也是引导幼儿阅读欣赏童话的一个重要内容。不仅要从整体风格入手引导幼儿感受作品洋溢的艺术氛围,还要从艺术手段的具体运用来考察作品的艺术特色。如阿诺德·洛贝尔的《信》:

蟾蜍坐在一片沼泽前面。

来了一只青蛙,说:“什么事呀,蟾蜍?看起来你很伤心。”

“是的,”蟾蜍说,“我在等信,可这总是使我很不快乐。”

“为什么?”青蛙问。

“因为,我从来就没有收到过任何信。每天,我的信箱里总是空的。这就是我在等信的时候,为什么要伤心的原因。”

青蛙和蟾蜍坐在沼泽前,都很伤心。

一会儿,青蛙说:“蟾蜍,现在我要回家了,我要去办一件事。”

青蛙迅速回到家里。他找出一支铅笔和一张纸,在纸上写了一会儿。然后又把纸装进信封,在信封上写上“一封给蟾蜍的信”。

青蛙跑出屋子,看到一只蜗牛。

“蜗牛,请把这封信给蟾蜍送去,放在他的信箱里。”

“没问题!”蜗牛说,“我立即送去。”

接着青蛙跑回蟾蜍的家。蟾蜍已经上床睡觉了。

“蟾蜍,”青蛙说,“我觉得,你应该起来,再到外面等一会儿信。”

“不,我已经等得很厌倦了。”

青蛙看看蟾蜍挂在外面的信箱,蜗牛还没有把信送来。

“蟾蜍,你大概不知道吧?有人可能要给你寄信来了。”

“不,不,我已经不指望任何人给我寄信了。”

青蛙又看看窗外,蜗牛还是没有来。

“不过,蟾蜍,今天可能有人给你寄信来。”

“别说傻话了,从来没有人给我寄过信,今天也绝不会有人给我寄信。”

青蛙再看看窗外,蜗牛仍旧没有来。

“青蛙,你为什么老是往窗外看?”蟾蜍问。

“因为我在等信。”青蛙说。

“但是,你等不到任何信。”蟾蜍说。

“噢,等得到的,因为我给你寄了一封信。”

“你寄来了一封信?你在信里写了些什么?”

青蛙说:“我写了:‘亲爱的蟾蜍,我很高兴,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最好的朋友青蛙。’”

接着,青蛙和蟾蜍来到沼泽前等信,他们坐在那里,都很快乐。

四天以后,蜗牛才来到蟾蜍的家门口,交给蟾蜍一封青蛙寄来的信。蟾蜍高兴极了。

赏析:这个故事文字优美流畅,叙述方式幽默童趣,故事感人又好玩,这两个角色表现出的童心及纯真的友谊将使人会心一笑。将青蛙和蟾蜍拟人化,让它们和人类一样有了各种各样的情绪和言行举止,并且他们之间因为等待一封信所表现出来的友情与默契,能让人从头到尾都沉浸在一种温馨的情绪中,又让故事的发展充满幽默风趣的惊喜。

再以格林兄弟的《极乐世界的童话》为例:

我在极乐时代旅行,看见罗马城和拉特兰宫悬挂在一根细丝线上,看见一个没有脚的人跑得比飞马还快,一把锋利的剑斩掉了一座桥。我看见一头银鼻子的幼驴在追赶两只飞跑的兔子,枝繁叶茂的菩提树上长着热腾腾的扁甜饼。我还看见一只又瘦又老的山羊背上驮着一百桶猪油和六十车盐。这难道不是弥天大谎吗?我看见一副没有马和牛拉的犁在耕田,一个周岁大的幼童把四块魔石从雷根堡扔向特里尔,又从特里尔飞到了斯特拉斯堡,一只鹰轻松自如地游过了莱茵河。我听见鱼儿在相互嬉闹,欢叫声直冲云霄;一股甜滋滋的蜂蜜像水一样从深谷流向高山;这真是些稀奇古怪的事儿。……

赏析:作者通过运用颠倒这一艺术表现手法,构建了一个荒诞不经的童话世界,让儿童读者觉得趣味十足。作者明知这是弥天大谎,却仍在不断讲述那些稀奇古怪的事儿,言语之间充满了游戏感和幽默感,孩子们可以透过这个故事倒着看看世界,而且这种角度的变化能给他们带来更多奇异的感受。

例如,在罗大里的童话《一个没头脑的人去散步》里所运用的夸张手法就是全方位的,而且也体现了独特的想象力。

故事的主人公乔万尼是一个十分“没头脑”的男孩儿,有一天,他开开心心地去散步,竟然粗心到连自己的手、脚、腿、耳朵、鼻子掉了都不知道。尽管如此,乔万尼仍然开开心心地回到家:

最后,乔万尼回来了,他一条腿瘸着,既没有耳朵,也没有鼻子,还没了胳膊,还是照样和平常一样开心,就像一只小麻雀。他的妈妈无可奈何地摇摇头,把他给重新整理好,亲了他一下。

“什么也不缺了吧,妈妈?我挺好的吧,妈妈?”

“是啊,乔万尼,你挺好!”

赏析: 贪玩、“没头脑”是孩子的天性,但是像乔万尼这样的孩子只有在童话的世界里才会出现。罗大里以夸张的方式极大地彰显了孩子的这种天性,并表现出接纳和喜爱的态度,他让故事里所有的成年人都安慰乔万尼的妈妈说:“小孩子们都是这个样子的!”童话中的夸张于是便拥有了现实的合理性。

在日本儿童文学作家今西佑行写的《彩虹桥》这个故事里,将象征性的表达手法运用到了极致,可以说是一个杰作。每当美丽的彩虹桥出现的时候,山里的动物就会停止争吵,他们因寻找彩虹桥的愿望而相遇,共同体验了旅行的快乐。故事的结局是这样的:

当他们来到原野上的时候,忽然,彩虹桥一下子消失了。

“呀,桥不见了。”他们惊奇地叫起来。可是,不知为什么,大家都觉得自己好像刚刚从桥上走过来一样。

在回家的路上,大家约好:“下次有彩虹的时候,咱们再来过桥。”

当山上再架起彩虹桥的时候,小动物们一定会想起这次愉快的旅行。

彩虹桥一出现,山林里、村庄中真是静极了,美极了。

赏析:彩虹桥所具有的象征性内涵是不言而喻的。但作者到最后都没有直接说出彩虹桥到底具体象征着什么,而是将意义自然融入故事情节之中,这样既使作品拥有了悠远绵长的意蕴,也使幼儿容易理解和接受。

三、主题意义的欣赏

格林兄弟说,童话在最简单的形式中却能“表现着特殊生命的东西”。所以,童话的当代启蒙作用必定表现在对一体生命世界的呈现中,以多元的主题切入,吻合现代人生存状态,以此来重建精神家园。于是,人们可以在这个童话世界里,感悟到成长的艰辛并获得了成长的经验;感受到了自由的魅力与主体的觉醒;体会到爱的力量和友谊的崇高……从而知道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守护住精神的家园,延续爱的血脉。如卡达耶夫的《七色花》:

有个小姑娘,叫珍妮。有一天,妈妈叫她去买面包圈。

珍妮买了七个面包圈,爸爸两个,妈妈两个,一个粉红色的给小弟弟,两个带糖的给自己。

珍妮提着一大串面包圈,一边走,一边念着商店招牌上的字,数着天上飞来飞去的乌鸦。这时,一只小狗跟在珍妮后面,它偷偷地把面包圈吃了,先吃了爸爸的、妈妈的、小弟弟的,然后吃了珍妮带糖的面包圈。珍妮觉着手里轻了,她扭头一看,哎呀,面包圈全没了,旁边一只小狗正舔着嘴呢。

“你这害人的狗,小偷!”珍妮追着小狗,要打它。

珍妮追呀追呀,追不上小狗,自己却迷路了,她走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她害怕了,呜呜地哭起来。

忽然,不知从哪儿出来一位老婆婆,老婆婆问她为什么哭,珍妮把一切全告诉了老婆婆。

老婆婆很可怜珍妮,就说:“别哭,小姑娘,我这儿有一朵‘七色花’,它什么事都能办得到,我把它送给你,它会帮助你的。”

那朵七色花,有七片花瓣,黄、红、蓝、绿、橙、紫、青,一片花瓣一种颜色。

老婆婆说:“你想要什么,就撕下一片花瓣,扔出去,说:‘飞吧,飞吧!我要……’它就会替你办好。”

珍妮接过七色花,谢了老婆婆,她要回家去,但不知该走哪条路。她想起七色花,就撕下一片黄色花瓣,把它扔出去,说:“飞吧,飞吧!我要带面包圈回家去……”话还没说完,手里已经拿着一串面包圈,回到家里了。

珍妮把面包圈交给妈妈,就走进房里,想把七色花插进心爱的花瓶里,可是一不小心,花瓶掉在地上,打碎了。

妈妈在厨房里大声说:“珍妮,你把什么东西打碎了?”

“没有……”珍妮赶快撕下一片红色花瓣,扔出去,说:“飞吧,飞吧,给我一个像这一样的花瓶吧……”地上破花瓶的碎片立刻又合拢起来了。妈妈进来一看,那花瓶好好的。

珍妮来到院子里,男孩子们正在玩到北极探险的游戏,他们不肯和珍妮玩。珍妮说:“我自己到北极去!”她撕下一片蓝花瓣,扔出去,说:“飞吧,飞吧,我要到北极去……”话刚说完,忽然太阳不见了,一阵大风吹来,把她吹到北极去了。

珍妮这时穿的是夏天的衣裙,光着腿,孤零零地一个人到了北极,冰天雪地的北极冷极了。

“妈妈,我冻坏了,快来呀!”珍妮哭喊着,眼泪一串串流下来,马上冻成了冰柱子。这时,七只大白熊从大冰块后边蹿出来,向珍妮扑过去。珍妮吓坏了,她用冰僵的手指,抓起七色花,撕下一片绿花瓣,扔出去,大声说:“飞吧,飞吧!快让我回去……”一眨眼工夫,她又在院子里了。

珍妮去找邻居的女孩们玩,她看见她们有好多玩具:小汽车、大皮球、会说话的洋娃娃……珍妮很羡慕,她把一片橙色花瓣扔出去,说:“飞吧,飞吧!我要好多好多的玩具……”立刻,玩具从四面八方向珍妮拥来了。会说话的娃娃堆满了院子,它们吵得要命;汽车、皮球、玩具飞机、飞艇、坦克、大炮……把整条胡同,甚至连对着胡同的马路都挤满了;空中降下来的许多带着降落伞的娃娃,它们都挂在了路边的树上,电线上。站岗的警察吹着口哨,叫大家来维持秩序。

“够了,够了!”珍妮抱着头叫起来,“玩具快别来了。”可是玩具还是不断涌来,它们堆着、堆着,一直堆到房顶上了。珍妮走到哪里,玩具跟到哪里,珍妮爬到房顶,连忙撕下一片紫花瓣,扔出去,说:“飞吧,飞吧!快叫玩具回去吧!”于是所有的玩具都不见了。

珍妮一看七色花,只剩下一片花瓣了。好想:六片花瓣都浪费了,这最后一片,要它做什么事,得好好想一想。

珍妮想买巧克力糖、买蛋卷……可是吃过就没有了;买三轮小车,买电影票……不,等一等,让我再想想看。

忽然,她看见一个小男孩坐在大门前的小凳上,他有一双可爱的黑眼睛,珍妮很喜欢他,想和他玩,但是小男孩是个跛子,不能跑、不能跳。珍妮想,要让小男孩能够走路!于是,她小心翼翼地撕下最后一片青色花瓣扔出去,说:“飞吧,飞吧!让这个小男孩健康起来吧……”

就在那一分钟,小男孩站了起来,同珍妮玩起捉迷藏来了。他跑呀,跑呀,珍妮怎么也赶不上!珍妮心里充满了快乐。

赏析:在这个故事里的小姑娘珍妮得到了一朵神奇的七色花,并用它实现了自己的七个愿望。前面六个愿望不但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快乐,反而给自己带来了新的烦恼。而珍妮用最后一片青色花瓣帮助一名残疾的孩子获得了健康,她才得到了真正的快乐。从故事中可以体会到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感受,可见,只有真正献出爱心,乐于帮助别人,才能拥有真正的快乐,此乃助人为乐之本。

又如《松鼠和松果》:

松鼠聪明活泼,学会了摘松果吃。他高高兴兴地走进了大森林,摘了一个又一个。每个松果都那么香,那么可口。

忽然,松鼠眨眨眼睛,想起来了:如果光摘松果,不栽松树,总有一天,一棵松树也没有了!

没有了松树,没有了森林,以后到处光秃秃的,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他们吃什么呢?到哪儿去住呢?

对,松鼠有了好主意:每次摘松果,吃一个,就在土里埋下一个。

春天,几场蒙蒙细雨过后,在松鼠埋松果的地方,长出了一棵棵挺拔的小松树。

将来,这里会是一片更茂密的松树林。

赏析:这篇童话通过描写一只机灵可爱的小松鼠和松果,意在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人故事,从而让孩子从小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用浅显直白的语言告诉大家,在向大自然索取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回报大自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