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戏剧概述

幼儿戏剧概述

时间:2023-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开始讨论幼儿戏剧的意义之前必须先了解幼儿戏剧的起源,如此才能掌握其真正的内涵。幼儿戏剧,是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戏剧的含义是以幼儿为对象,适应幼儿的接受能力和欣赏趣味的戏剧,学习要求,幼儿教师会改编,表演,并组织幼儿进行表演。幼儿戏剧以戏剧创作为主,辅以戏剧表达和戏剧表演。

在开始讨论幼儿戏剧的意义之前必须先了解幼儿戏剧的起源,如此才能掌握其真正的内涵。对中国而言,采用所谓的“搬演故事曰戏”的这个定义,那么最初的演讲就是演剧了。演讲一段故事,从来没有单纯的口述的,一定伴随着语言做出种种相当的姿势。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一个孩子如果没有机会从小学习表演,将来很难成为有魅力的社会角色。让儿童参加戏剧表演,不是要培养文艺爱好者,而是要赋予孩子们一种社会技能。”

幼儿戏剧,是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幼儿为对象,适应幼儿的接受能力和欣赏趣味的戏剧。它需要幼儿教师改编、表演并组织幼儿进行表演。

美国和苏联代表了早期幼儿戏剧发展的两种类型,美国走的是以改编剧为主的路子,而苏联的幼儿戏剧则基本都是原创。索菲亚·卢那察卡娅在苏联幼儿戏剧创作的纲领性文件《作为共产主义教育官方阵地的儿童剧院》中指出:作为娱乐,作为远离现实的娱乐活动的艺术不是孩子想要的。戏剧初期,带着许多困扰的问题,带着许多需要和误解。戏剧必须关注这些需要,必须让那些阴暗的想法和那些困扰人的观念清楚地浮现出来。这必须同时用爱和恨去发展和强化,必须给其斗争以精神食粮,以积极的态度去战胜所有这些困难和阻碍,树立对集体主义力量和新兴社会主义壮丽生活的信仰。在苏联的幼儿戏剧传统里,儿童观众亦不是一个具有独立性的观众群体,孩子们被纳入成人体制规训之中,逐渐被政治化和成人化。在考察了美苏两大幼儿戏剧创作传统后,可以得出结论:不论是美国的改编剧传统,还是苏联的原创剧传统,幼儿戏剧都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联系紧密,都不可回避地牵涉成人世界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深层运作。

近年来,美国“创造性戏剧” 的概念被引入我国,这是一种“即兴的、非表演性的,以过程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活动的方式是由一个领导者带引参与者将人类生活的经验加以想象、反应及回顾的过程”。 在幼儿(培养参与者)创造力和审美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社会性成长和与他人合作能力、交际交流的技能、道德和心理判断能力和自我认知都得到了发展。创造性戏剧的目标和理念为我国传统“表演式”幼儿戏剧教育的改革带来了无限生机,国内不少幼儿园在开展创造性戏剧本土化研究的过程中,开始尝试幼儿戏剧工作这一新颖的组织形式,希望其开放、合作和创造的特性更能满足幼儿戏剧创作的需要,进一步丰富我国幼儿戏剧教育组织形式。

一、幼儿戏剧的内涵探讨

戏剧旧时专指戏曲,后用于戏剧、话剧、歌剧、舞剧、诗剧等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综合艺术。戏剧具有下述三点特征。

第一,剧本的结构必须遵循空间和时间高度集中的原则。戏剧演出有舞台条件和演出时间的限制,因此,剧本篇幅不能过长,人物不能过多,场景变换也不能过多,戏剧情节必须在高度集中的场面和场景中展开。剧本的分幕、分场,正是它集中性的具体表现。所谓“一”,指的是情节发展中的一个大的段落;所谓“一场”,指的是大的段落中空间的变换或时间的间隔。戏剧文学不像小说那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必须突出主要事件,而把次要的推到幕后。戏曲剧本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与话剧、歌剧相比,戏曲在时间和空间方面具有很大的自由。在戏曲中,动作是虚拟的、程式化的,在虚拟动作的基础之上,可以虚拟时间,虚拟空间。

第二,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矛盾冲突的,是通过表现矛盾冲突来展开情节和塑造人物,并且要以矛盾冲突作为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因此,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各种文学作品都要表现社会的矛盾冲突,戏剧就要求表现得更集中,更突出。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戏剧文学,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矛盾。

戏剧冲突是社会矛盾的反映,有它一定的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一般来说,剧本的情节结构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开端起着介绍人物关系和提示矛盾冲突的作用。开端“开”得好,就能逐步展开矛盾,紧紧地吸引观众。发展是指矛盾冲突向前发展。情节发展往往是波澜起伏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断掀起波澜,一步步把矛盾冲突推向高潮。高潮是矛盾冲突发展到了顶点,并出现急剧转化的局面,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剧本的中心思想都得到充分的表现。结局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矛盾冲突的解决。有的多幕剧在第一幕之前还有序幕,结尾之后还有尾声。序幕用来介绍时代背景、人物来历和剧情发展的原因;尾声往往与序幕相呼应,对剧本的思想内容做些提示,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和展望。

第三,剧本主要靠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自己的性格。在戏剧演出的综合性整体中,剧本虽然是基础,但居于中心地位的却是演员的表演。演员扮演角色的基本手段是语言和动作。高尔基曾说过,小说中语言的主要性能是叙述和描写,而“剧中人物之所以被创造出来,仅仅是依靠他们的台词,即纯粹的口语,而不是叙述的语言”。在戏剧文学中,故事的发展,人物性格的提示,以及剧作家对人物事件的评价和态度,一般都依靠人物的对话来完成。因此,戏剧文学语言的特点,一是要求高度的个性化和充分的表现力;二是要求精练、含蓄、便于激发人们的想象;三是要求明朗动听,能朗朗上口,清亮入耳。

幼儿戏剧的含义是以幼儿为对象,适应幼儿的接受能力和欣赏趣味的戏剧,学习要求,幼儿教师会改编,表演,并组织幼儿进行表演。

(一)以戏剧创作为主要内容

幼儿戏剧工作是这样的一个空间——儿童围绕某一共同感兴趣的主题,在教师的带领下,经由肢体、声音和语言,充分发掘自身的身体表现力,在故事创编中反映自身的独特经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幼儿戏剧以戏剧创作为主,辅以戏剧表达和戏剧表演。

(二)目标制订有两个层面

在目标制订上,幼儿戏剧工作一般有发展性目标和特定的戏剧目标两个层面。

1.发展性目标

①通过接受他人的思想和行动,鼓励小组互动、合作。

②在结构化的框架中刺激并强化有分歧的想法和行为。

2.特定戏剧目标

①为儿童创造个性化的服装,引入可见的,可触摸的布料,以增强其对自发想象的角色认同。

②通过即兴行为和对话提高和发掘儿童个体能力。

③通过在想象的场景中使用障碍物作为身体标志,促进儿童观点和幻想的外化。

④通过情节和人物关系的创造,促进儿童的戏剧行动自觉意识的发展。

⑤将自发表达的内容融进“表演”,由此使儿童反射、发掘出其家庭、邻里和社会占主流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值得注意的是:发展性目标多是从一般教学功能上来讲的,围绕认知、技能、情感的等方面的设置;而戏剧目标则重在挖掘戏剧艺术教育的独特价值,让儿童在体验戏剧魅力的过程中发展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幼儿戏剧的特点

幼儿戏剧作为戏剧的一个组成部分,也要遵循戏剧的基本艺术规律,但是它的观众——幼儿观赏心理和表演方式的特殊性,使其从内容到形式又增添了一些自己的特点。

(一)游戏的娱乐性和集体参与性

幼儿戏剧在题材选择、戏剧冲突、情境设置等方面,要顺应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符合幼儿的接受能力。越是低龄儿童,这方面的特性越突出。低幼儿童不能接受一些说教味浓厚的戏剧。他们对于戏剧在游戏型的过程中体验是接受的。

(二)富有儿童情趣的戏剧冲突

冲突是戏剧的灵魂,幼儿戏剧同样如此。不过,幼儿戏剧中的冲突要考虑不同儿童的特点,也就说戏剧冲突要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在他们可接受的范围内展开,并且要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创造浓郁的儿童情趣。这种趣味性不是强加在作品之上,而是创作者要找到能够与儿童产生共鸣的兴趣点,然后挖掘出来,糅合到戏剧作品中,与作品浑然一体。

(三)语言动作化、形象化

动作化与形象化是所有戏剧语言的特征。幼儿戏剧特殊的观赏对象决定了剧作者对戏剧的语言要求更加严格。戏剧语言一般分为舞台提示语言、角色语言和旁白。角色语言又分为对白和独白。其中对白是人物语言在戏剧中的基本表现形式。戏剧语言的动作化与形象化最突出地表现在角色语言中。

(四)任务性格鲜明,情节紧凑,故事性强

幼儿戏剧要致力于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通过戏剧的矛盾冲突来展现人物的形象。适合成年人观看的戏剧,往往力求在简短的剧情内塑造复杂而深刻的人物性格,而儿童剧则要求人物性格要鲜明,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很快进入剧情,马上分辨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然后带着爱憎分明的感情去欣赏。另外,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幼儿戏剧的情节必须紧凑,故事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否则就无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还有,孩子们看戏,总是从有趣的故事出发,所以,引人入胜的故事对于幼儿戏剧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幼儿戏剧文学是整个戏剧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具有一般戏剧文学的艺术特征,遵循一般戏剧创作的普遍规律,但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来自儿童观众的年龄、心理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独特审美需求。

三、幼儿戏剧的艺术特征

(一)主题积极明朗,题材选择、戏剧冲突、情境设置符合幼儿接受能力

幼儿的身心正处在一个迅速成长的阶段,无论是知识、智力和识别是非的能力都还相对较弱,思想、情感、个性、道德观等都还很不稳定。他们就像一张光洁的白纸,“染于桑则桑,染于黄则黄”。戏剧艺术的形象是最具立体化的,幼儿可以从有声有色,富有变化的舞台上直观地感受一切,因此幼儿戏剧文学的主体要积极明朗,健康向上,便于儿童理解,利于儿童成长。

幼儿戏剧的题材广泛,可以反映现实生活,也可以取材于历史;可以叙写美丽的神话传说和童话,也可以展现未来的科学幻想境界;可以描绘幼儿观众同龄人的活动,也可以表现成年人的生活。当然,小观众对于那些真实表现他们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剧目有更浓厚的兴趣。幼儿戏剧不论写何种题材,一是要注意不同年龄段幼儿观众的审美心理特征;二是在内容的表达和情节安排上,要注意适应幼儿的生活经验、知识范围和感受能力。一些幼儿难以理解的复杂的人事纠葛,结婚、恋爱等具体细节,阴暗残酷的犯罪心理等不宜在儿童剧本中过分渲染,恐怖、凶杀、污秽的场面也不能毫无选择地在幼儿戏剧剧本中出现。优秀童话剧《马兰花》有表现爱情的主题,但作者把这种感情体现得纯真而美好:圆月当空,银光满地,随着歌声笑声,飘来了马郎迎亲的彩船,在幽静的小河边,小兰和马郎以及动物们一起愉快地跳舞,形成了欢乐的海洋。这里的婚姻爱情对孩子来说是奇异费解的问题,只给他们一种热烈欢快的感觉。这显然符合孩子们的认识水平。

戏剧冲突是戏剧表现社会生活的基本手段,是戏剧艺术的生命,“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这一创作规律同样适用于幼儿戏剧。只是幼儿戏剧对于戏剧冲突的选择,对于戏剧情境的设置,同样要考虑不同年龄幼儿的特点,也就是戏剧冲突要在他们的生活经验范畴和审美期待视野之中去展开。

如童话剧《“妙乎”回春》,通过小猫“妙乎”先后几次误诊,把“妙乎”不懂装懂的特点鲜明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剧情很简单,但矛盾冲突戏味浓郁,有小猫“妙乎”和其他来就诊的小动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更有小猫“妙乎”不肯老老实实地学本领,又要自以为聪明的自身性格心理冲突。这些戏剧冲突从幼儿的日常性格行为和内在心理特点出发设计构思,符合幼儿的审美心理特点,效果极好。

(二)塑造真实可信、个性鲜明的舞台形象

戏剧中的矛盾冲突,常常表现为一定情节中人物性格的冲突。幼儿戏剧同样要致力于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通过戏剧的矛盾冲突来展现人物的形象。幼儿戏剧中的主人公可以是儿童,也可以是成人,但无论是谁,人物性格特征必须鲜明,人物形象必须鲜活感人。事实证明,许多优秀的幼儿戏剧剧目之所以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成功地塑造了真实感人的舞台艺术形象。

以话剧《报童》为例,此剧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一群不同经历、不同性格的小报童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新华时报》报童草莽和小流浪儿蛐蛐两个人物形象。剧中的草莽个性鲜明,浑身是“戏”。他勇敢大胆,面对国民党宪警的打、骂、抓无所畏惧;他疾恶如仇,但想法简单,看到流浪儿蛐蛐替国民党卖报,沿街叫卖,十分卖力,就不问青红皂白,骂他“汉奸”,蛐蛐不服,怒火冲天,结果两人大打出手;同伴石雷遭到国民党扣压,关进监牢,草莽冒着危险,巧妙打进戒备森严的国民党监狱和石雷相会,结果营救未成,双双被关进牢房,但身在牢房,毫无惧色,满怀希望,憧憬未来,甚至幻想将来他们做爸爸时的情景。在这一系列情节中,通过强烈的矛盾冲突,生动而真实地塑造了在特定历史时期具有独特经历、独特性格的少年形象,给小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由于年龄特征,幼儿看戏、认识人物往往直接从人物的行动去感受他们的思想感情。因此,幼儿戏剧文学要塑造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首先要借助于人物的舞台行为,也就是要牢牢把握住人物特殊的内心追求和特殊的外在动作。

比如大型儿童剧《喜哥》(王正编剧)的主人公喜哥,由于日本侵略者炸毁了她的家,致使她与父母失散,流落街头,差点被人拐骗。后来,喜哥遇到了母亲,母亲觉得这个孩子很像喜哥,便雇她到药店当小伙计。喜哥来到药店,认出了母亲,悲喜交加。但是,她发现母亲已经改嫁,并且过着富裕的生活。她不愿在这种环境里生活下去,决定离去。剧本表现小主人公告别生母的舞台动作很有特色。本来,喜哥的离去可以悄悄地溜走,可以掩面大哭跑下,可以责备母亲为何抛弃父亲另嫁他人……然而,剧作者却让喜哥爆发出一连串长笑,笑声里透露出孩子内心的辛酸,并且边鞠躬边喊着:“再见了,老爷!再见了,太太……”喜哥此时发出的一连串笑声是她倔强性格的复杂体现,宣泄了她长时间积郁的苦楚,那笑声其实比哭声更让人难过。

(三)结构单纯、紧凑,故事性强

故事性对于幼儿戏剧文学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幼儿看戏,总是从有趣的故事出发,首先是引人入胜的故事吸引他们,然后才在欣赏这有趣故事的过程中,逐渐地去认识一个一个的人物。这里所说的故事性,主要是指剧本里核心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整个过程。这个核心事件,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件物。比如,王世镇的儿童话剧《枪》里的“枪”,马启厚的儿童话剧《小侦察》里的“白金轴”,这些物品不仅仅是道具,而且是联系全剧情节发展、人物性格、主题表现的纽带和核心。剧本沿着这条纽带,围绕着这个核心去写,就容易写得集中、紧凑,从而故事性强。

幼儿戏剧在结构上主线宜单纯,各个环节的衔接要紧凑,层次应清楚,不能像成人剧那样有主线、副线,明线、暗线。当然,线索单纯并不是说可以单调、单薄。相反,情节要求曲折起伏、疏密相间、引人入胜。容曜编剧的独幕幼儿戏剧《妈妈在你身边》,结构比较典型,以此为例,我们可以了解幼儿戏剧结构方面的这一特点。全剧只有一条线索、一个头绪、一个悬念,即一个擦皮鞋男孩被抓,一个女孩营救,从始到终,一贯到底,层次清楚,一目了然。但是从幕启到剧终,小观众始终都在戏剧特定的情景中,和剧中人物一同悲喜。剧中情节安排了三起三伏:

男孩跳墙而入——一起,被女孩藏在被单后——一伏;警察发现皮鞋油盒——二起,女孩支吾应付——二伏;警察掀被单——三起,被单后无人、警察走——三伏。三起三伏之后,结尾又一起,男孩被抓走形成高潮,点明主题。从几起几伏中,可以看出情节不是平行的,而是逐步上升的、发展的。起,一次比一次紧张;伏,一次比一次松弛。有密有疏,安排得非常恰当、巧妙。正是由于该剧结构的巧妙,使这出戏剧获得了成功。

(四)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创造浓郁儿童情趣

作家写幼儿戏剧很可能是为了教育孩子,而孩子看戏多半是为了娱乐。在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特别需要欢笑,需要感动,需要新鲜感。走进剧场,只有在获得愉快感受的同时才能接受感染、熏陶和教育,幼儿戏剧只有充满情趣才能达到此目的。当然,这趣味性并非游离于作品之外的附属物,也不是加诸在作品之中的调料,它以其与儿童接受心态共通的内涵,深入戏剧文学作品的精髓。在幼儿戏剧文学中,趣味性首先体现在题材是新是旧、情节是曲是直、人物是活生生的还是概念化的、语言是干巴巴的还是充满个性的。另外可利用形式技巧的创新及道具、场景的设计,创造浓厚童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