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戏剧教育”这一概念在我国幼教界较少被使用,但我们熟悉的“角色游戏”“表演游戏”“情景游戏”“故事表演”“童话剧演出”其实都属于“戏剧教育”的范畴,且体现了“戏剧教育”的两种不同取向:一是把戏剧作为艺术;二是把戏剧作为教与学的手段或媒介。我们在近十年的探索中力图将儿童、戏剧和教育三者作为和谐对话的生态关系来考察,以融合的取向来阐释与实践幼儿戏剧教育,把戏剧既作为艺术也作为教与学的手段,并将“幼儿戏剧教育”界定为:在激发儿童创作戏剧的过程中,教师培养儿童乐于并善于用戏剧语言(符号)表达自我、思考和认识周围世界,由师幼共同建构的指向人文精神的一种审美教育。这一界定充分考虑到我国戏剧教育重“戏剧表演”的已有经验与思维习惯,也借鉴了西方幼儿戏剧教育重“戏剧创作”的合理要素,并充分关注了儿童自身对于戏剧语言与生俱来的喜好与发展的需求。
在研究中,人们将幼儿戏剧教育的内容体系分为“戏剧表达、戏剧创作和戏剧表演”三个组成部分。“戏剧表达”是指儿童在假想的情境中,通过扮演角色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想法。戏剧表达从感知、模仿、造型、控制、想象和情感六个方面展开。“戏剧创作”是指儿童作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在虚构的情景中将自己的想法转化为行动,以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戏剧创作与戏剧表达相比,增加了情节和场景两个要素。“戏剧表演”是指具有想“演给别人看”欲望的儿童,在教师的引导下,创造可多次传递的、不断丰富的舞台性戏剧作品,从而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戏剧艺术活动。人们所说的儿童“戏剧表演”包括音乐剧表演、哑剧表演、偶戏表演和话剧表演。对于幼儿园不同年龄班来说,小班以戏剧表达为主,初步开始戏剧创作;中班以戏剧表达与戏剧创作为主,初步进行戏剧表演;大班在进一步完善戏剧表达与戏剧创作的基础上,丰富戏剧表演。
那么,在幼儿戏剧教育中,“戏剧表达、戏剧创作和戏剧表演”三个方面的内容应以何种形式组织与实施呢?基于幼儿园课程的组织形式,人们通过研究提出了幼儿戏剧教育的三种组织形式,即主题式、渗透式和区域式。
一、主题式戏剧教育活动
主题式戏剧教育活动是指围绕某一主题,随着幼儿戏剧经验整合与提升的进程,由师幼共同建构一系列戏剧活动,从戏剧表达开始,到戏剧创作,最终形成完整的戏剧表演的一种幼儿戏剧教育组织形式。
主题式戏剧教育活动的主题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艺术作品(文学、音乐、美术、戏剧等);二是事件;三是想法。主题式戏剧教育活动中的系列戏剧活动因主题而联系在一起,并且使儿童的戏剧经验彼此产生联系,从而在戏剧表达、戏剧创作和戏剧表演三者之间建立起相互支持的通道。现以“小鸭的故事”这一中班戏剧主题活动为例(表7.1)加以说明。
表7.1 小鸭的故事(中班)戏剧主题活动内容
“小鸭的故事”这一戏剧主题活动来自音乐作品《迷路的小花鸭》,选择该主题的理由是:首先,该音乐作品不仅有情节,还有一定的戏剧冲突——小鸭迷路后怎样才能找到妈妈,适宜开展戏剧创作;其次,小鸭散步、游泳、吃虫子的动作以及不同情感的语言表达恰恰可以用来开展戏剧表达;最后,歌唱的形式可以转换为音乐剧表演,可以让幼儿进一步以“诗、乐、舞”的音乐剧样式进行表演。
整个系列戏剧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是随着幼儿戏剧经验的整合和提升而展开的,以戏剧表达为开端,逐步增加戏剧创作的成分,最后通过音乐剧表演将在戏剧表达和戏剧创作中积累的戏剧经验统整起来。幼儿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学习相关的戏剧要素。戏剧主题活动开展的前期以戏剧表达为主,幼儿不需要进行情节的创编与表演,只要扮演小鸭。用肢体动作与声音表现小鸭出生、跟妈妈一起散步、跳水等动作。其中每个具体活动涉及不同的戏剧要素,例如“母鸭带小鸭”活动所运用的戏剧表达要素是“模仿”。但是教师并没有让幼儿直接模仿自己的动作来扮演小鸭,而是自己扮演母鸭,让孩子们扮演小鸭,“母鸭”带领“小鸭们”或伴随着音乐,或唱着歌曲,来模仿“母鸭”走路、游泳、吃虫子的动作。在戏剧主题活动开展的中期,戏剧创作逐步渗透到戏剧表达中,伴随着越来越多的感知、情感等戏剧表达要素的添加,幼儿对角色、情节和场景的戏剧创作会更感兴趣。在“迷路的小花鸭”“小鸭捉蝴蝶”“小鸭找妈妈”“谁来了”“小鸭盖房子”等活动中,幼儿开始创作母鸭、小鸭、各种小动物等角色的外形和动作特点,接着创作小鸭迷路前、迷路时以及迷路后的情节发展,最后进一步创作戏剧发生的场景(小鸭的家、池塘、小树林等)。在戏剧主题活动的结束阶段,幼儿表演“迷路的小花鸭”音乐剧,他们在不经过排练的情况下,自觉地将先前的戏剧经验统一起来,愉快地在集体面前展示自己的戏剧作品。虽然前面几个小组的表演还不是那么熟练,但是通过不断反思与改进,后面几个小组的表演就越来越生动、有趣了。随后在表演区里,教师投放相应的材料,继续满足孩子们表演的需要。幼儿通过这一系列戏剧活动逐步建构起来的戏剧经验。有助于幼儿最终进行戏剧创作与表演。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一个戏剧主题活动不太可能涉及所有戏剧要素的学习,我们更为重视的是幼儿戏剧经验与戏剧要素的有机融合。主题式戏剧教育活动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安排要做到少而精,每个学期各个年龄班可以安排1~2个戏剧主题活动,一般小班的一个戏剧主题活动可以有4~5个系列戏剧活动,中班可以有7~10个系列戏剧活动,大班可以有10~l 5个系列戏剧活动,且应该集中在1~2周内完成。
附:小鸭子的故事
谁给高高的山顶披上了红纱巾?噢!太阳落山了,留下一片红艳艳的彩霞。田野静悄悄,河边静悄悄,风儿凉了,树林里暗了,黑夜要来了。“呜呜呜,我要回家……”
小鸭子迷路了,哭得好伤心。“不哭,不哭,小鸭子,我送你回家。”小白兔跑过来,亲热地抱住小鸭子。小鸭子笑了,“嘎嘎嘎……”“告诉我,你的家在哪儿?”“有水的地方,我的家就在那儿。”小白兔领小鸭子来到小河边。河水潺潺流,鱼儿水中游,可这里没有小鸭子的家。
“呜呜呜,我要回家……”“不哭,不哭,小鸭子,我来帮助你。”小青蛙跳过来,眼睛睁得溜溜儿圆。“告诉我,你妈妈叫什么名字呀?”“叫妈妈。”小青蛙发愁了,到哪儿去找呢?“小鸭子,我送你回家。”
小鹅摇摇摆摆走来。“告诉我,你爸爸叫什么名字?”“叫爸爸。”小鹅没主意了,这可怎么找呢?“小鸭子,我送你回家。”
小松鼠从树上跳下来。“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呀?”“叫妈妈的宝贝。”小松鼠叹口气,不知道该怎么办。
“呜呜呜,我要回家……”小鸭子又哭起来。小鸟儿飞来,给小鸭子擦眼泪。“别急,别急,小鸭子,我能找到你的家。”小鸟儿飞呀飞,飞到西,飞到东,一路上不停地打听:“谁知道?谁知道?哪位鸭妈妈丢了小宝宝?红嘴巴红脚掌、一身黄绒毛……”
老牛听了哞哞叫:“谁家丢了鸭宝宝?”
山羊听了咩咩叫:“谁家丢了鸭宝宝?”
白马听了咴咴叫:“谁家丢了鸭宝宝?”
黄狗听了汪汪叫:“谁家丢了鸭宝宝?”
花猫听了喵喵叫:“谁家丢了鸭宝宝?”
哞哞哞,咩咩咩,咴咴咴,汪汪汪,喵喵喵,一声低,一声高,东呼西唤好热闹。
鸭妈妈急急忙忙跑来了,“哎呀呀,我家丢了鸭宝宝……”
小鸭子见了妈妈嘎嘎叫,带着眼泪拍手笑,跑起来,摇啊摇,跑得急,摔一跤,滚到妈妈身边又撒娇:
“妈妈,妈妈,我从很远很远的地方回来了……”“我的孩子,跑出去那么远,你找到了什么呀?”“我找到了许多好朋友。”小鸭子仰着头,跷着脚,快活地嘎嘎叫。
二、渗透式戏剧教育活动
渗透式戏剧教育活动是指为了更好地实现某一具体教学活动的目标,将戏剧作为一种教学媒介(或手段、工具)融入某一具体教学活动中,同时达成戏剧教育目标的一种幼儿戏剧教育活动组织形式。
戏剧之所以能够作为教学媒介,是因为戏剧可以让儿童以角色的身份进入想象世界,通过体验、思考、行动,达成对问题的解决,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英国幼儿戏剧学者多萝西·海滋考特(Dorothy Heathcote)作为戏剧教学(Drama in Education)流派的创始人,将戏剧视为教学的媒介,即在教育教学中运用戏剧来丰富儿童的觉察力,使他们能通过想象发现现实,发掘行为所隐含的深刻意义。尽管在戏剧教学中出现了角色扮演,但它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儿童创作剧本或扮演角色,而是为了让儿童深入体验学习主题。
不论是在何种课程模式中,我们都可以将戏剧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或者工具渗透到某个具体教学活动中。这里的渗透强调的是戏剧与其他领域学习的相互影响。可以这么说,渗透于各种类型的幼儿园课程中的戏剧教育活动具有两种类型的教育目标,一是一般教学目标,它与该活动所要探讨的问题或某一学科领域有关;另一个是戏剧的教学目标,涉及戏剧表达、戏剧创作和戏剧表演的相关戏剧要素的学习。
渗透式戏剧教育活动由于戏剧的渗透,使得它所涉及的某一具体活动表现出更多的戏剧活动特点。应当注意的是,如果仅仅在某个活动环节运用了动作模仿,例如“学一学小花猫走路的样子”,这还不是渗透式戏剧教育活动。我们在“戏剧教育运用于早期阅读的研究”中,采用了渗透式戏剧教育活动形式,使得具体的阅读活动接近于戏剧教育活动。例如,在中班“大老虎与小老鼠”早期阅读系列活动中,我们将戏剧要素与“预期阅读能力”加以整合,设计了五个系列阅读活动,如下所述。
①绘本欣赏。小老鼠和大老虎的小问题(以教师表演绘本为活动开端)。
②绘本欣赏。小老鼠生气以后(戏剧创作与阅读)。
③我喜欢谁(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
④我是小老鼠(大老虎)(以角色身份体验角色情感)。
⑤犀牛来了以后(创作性表演与绘本创编)。
随着戏剧成分的逐步增加,这些阅读活动逐步向戏剧活动发展,第四个活动和第五个活动已基本成为渗透式戏剧教育活动。在第四个活动中,由所有幼儿扮演的“小老鼠”在一次次被教师扮演的“大老虎”欺负的过程中,和绘本中的小老鼠一样,越来越生气,最后终于发怒了。伴随着各种发怒的动作与表情,幼儿说出了绘本中没有的话语:“可恶的家伙!”“哼,你砸了我的城堡,我再也不和你做朋友了!”“你太坏了,我不和你玩了。”……幼儿在扮演过程中不仅重温了绘本内容,更重要的是体验了角色的情感变化,并进行了阅读中的二度创作。这正是渗透于阅读活动的戏剧教育活动的真谛。
渗透式戏剧教育活动是我们对已有的渗透于各种领域、具有戏剧教育要素的教育活动的重新界定与提升。由此看来,即使我国绝大多数幼儿园尚没有开展专门的戏剧教育活动,或者对于戏剧教育有强烈的陌生感而难以接受,也可以尝试从渗透式戏剧教育活动做起,逐步让戏剧为幼儿园课程和幼儿的学习生活增添活力。
三、区域式戏剧教育活动
区域式戏剧教育活动是指采用区域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方式,在特定的、有表演材料的空间(或表演区)内,由少数幼儿在教师直接或间接指导下,在扮演中自主地进行戏剧创作,体验戏剧扮演或戏剧表演的愉悦与成就感的一种幼儿戏剧教育活动组织形式。与主题式戏剧教育活动、渗透式戏剧教育活动相比,在区域式戏剧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互动的机会增多;教师更能充分与每个幼儿互动,彼此交流想法的机会增多;操作材料(道具和场景)由幼儿自主选择或制作,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可以更加生动地扮演角色。
在区域式戏剧教育活动中,幼儿小组的形成是分层次的。起初由教师按照幼儿的能力分组,具有不同能力的幼儿在教师的帮助下逐步形成相互学习的团队,人人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一般而言,小班和中班大多采用这一小组建立方式。随着幼儿戏剧创作兴趣的提高以及幼儿戏剧表演能力的增强,幼儿小组完全由幼儿自主建立:选择是否参加、分配角色、协商装扮、讨论情节、合作扮演等,教师则彻底成为协助者。一般大班幼儿会在某一系列区域活动的后期采用这一形式,他们很可能打破原来教师所建立的小组。此外,区域活动一般都以教师间接指导为主,教师在各个区域进行巡回指导。但是对于区域式戏剧教育活动来说,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否则幼儿往往会停留在角色分配或头饰、道具的装扮上,较难将戏剧活动进行下去。教师往往需要从直接指导逐步向间接指导过渡,依次以导演、角色、观众的身份与幼儿互动。例如,在小班戏剧主题活动“小蝌蚪找妈妈”的后期,教师安排了区域式戏剧教育活动——手偶表演《小蝌蚪找妈妈》。一开始教师作为导演,不断提醒幼儿关注戏剧工作的每个环节,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提供一些建议和示范,最后与幼儿讨论表演的优缺点。幼儿在教师指导下表演得比较完整,但是出现了依赖教师的问题。随后,教师扮演各种动物妈妈,与“小蝌蚪们”对话交流,启发幼儿思考在扮演小蝌蚪时心里该想什么,该说什么,该怎么说——大声地说还是小声地说,很快地说还是很慢地说,伤心的时候该怎么说,找到妈妈开心时该怎么说。孩子们被教师的表演感染了,更加投入到小蝌蚪找妈妈的情境中。最后,当幼儿已能较为生动、自然、完整地进行表演时,教师和其他幼儿一起作为观众,欣赏孩子们精彩的表演,给予掌声和评论,让幼儿更有成就感。
区域式戏剧教育活动可以作为主题式戏剧教育活动或渗透式戏剧教育活动的延伸,完成它们所不能承担的任务。区域式戏剧教育活动作为一种延伸活动,其内容与主题或要渗透的领域是连续的,幼儿有更广阔的自主创造的空间。
综上所述,主题式、渗透式和区域式三种戏剧教育活动作为幼儿园戏剧教育的组织形式,可以使戏剧从不同层面进入幼儿园。主题式戏剧教育活动的戏剧艺术的专门性更强,对教师的戏剧教育理论与实践相关经验的要求更高;渗透式戏剧教育活动的适用性更广,可以渗透到各种模式的幼儿园课程中,并兼有一般教学目标和戏剧教学目标的达成;区域式戏剧教育活动的互动性、个性化更明显,在教师与幼儿充分的肢体与语言的对话交流中,每一个幼儿都能够深入戏剧活动,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戏剧作品。
第一阶段
培养孩子对戏剧表演艺术的兴趣,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其能动性、语言表达逻辑性、形体的协调性,最终让孩子能在松弛的状态下“孤独地站在舞台上”表现自己。同时树立自信、自理、互助互爱的团队观念,使孩子的身心与技能达到同步健康成长。
第二阶段
巩固第一阶段所学内容,继续以训练想象力为主,让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力,能主动踊跃上台展示。其次在语言的表现力方面加强训练,让孩子们都能以准确的语言来表达情感。
第三阶段
让孩子有自己发挥的空间,激发儿童对事物最本质的情趣,喜、怒、哀、乐的真实情感的表达,对规定情境与发生事件的正确判断和理解,让孩子从肢体上从行动中真实地体现出来,最终达到表演的“真实性”。
第四阶段
让孩子认识角色,刻画人物或动物的基本形态,让孩子瞬间抓住其特性及代表性特征,如淘气的孩子与文静的孩子的区别,胆大与胆小性格的人物的区别等。
可以说,戏剧作为儿童发展的手段是首先被教育者所关注的。美国的幼儿戏剧学者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提出了 “创造性戏剧”,旨在通过儿童的“做戏剧(Do Drama) ”,实现促进儿童发展的教育目。美国学者艾林纳·蔡斯·约克(Eleanor Chase York)专门对创造性戏剧的儿童发展价值进行了总结,具体包括创造性、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想象力、情绪稳定性、社会合作能力、道德态度、身体平衡协调能力以及交流能力等。就拿创造性来说,儿童在创造性戏剧活动中,要把自己完全放置到某一个想法中,自由地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思想、感受和信念,使自己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后来,美国幼儿戏剧学者麦凯瑟琳(Nellie Mc Caslin)进一步强调创造性戏剧是通过戏剧培养儿童的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表达,即关注儿童在戏剧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冲突、问题。比如在一次“冬天里的小鸟”的创造性戏剧主题活动中,教师预先设计了一个情景:一只受伤的小鸟遇到了自私的树和友好的树,由儿童设想接下来发生的故事情节,装扮成受伤小鸟的儿童面对伤痛、寒冷、饥饿,想办法寻找帮助,而面对受伤小鸟的大树也会有自己的想法。创造性戏剧正是通过儿童在戏剧扮演中尝试各种解决办法,促使儿童在“演戏”中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各种关系和问题,从而丰富了儿童的各种经验。虽然,创造性戏剧表现形式是戏剧扮演,但是其教育目的不是戏剧作品的创造,而是通过戏剧培养儿童的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表达。创造性戏剧重过程轻结果,着重抓住戏剧“思考人生”的本质,也就是通过戏剧这种最能直接面对生活的艺术让儿童学会思考、学会生活。
治疗戏剧(Remedial Drama)在幼儿戏剧教育领域的出现,更加有力地证明了戏剧的心理治疗价值,尤其对有心理障碍的特殊儿童。维也纳的莫利诺博士专门将戏剧作为医疗的辅助手段,他于1911年用戏剧来做儿童的心理疏导。他让儿童玩一种“即兴戏剧”的游戏:先确定一个故事,比如格林童话的“小红帽”,让孩子们各自扮演一个角色,他们不必背台词,而是根据角色的需要,揣摩角色的心理,自发地编说对白;指导者随时做些提示或引导,并对孩子们的活动进行心理分析。莫利诺博士发现,对那些儿童演员来说,他的情感迷醉状态是在第一次扮演的时候发生的,随着表演次数的增加,这种迷醉状态会越来越微弱,攻击性强的孩子变得越来越平和了,胆小紧张的孩子变得越来越勇敢了。戏剧的心理治疗价值还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它是让儿童在假设的戏剧情境中反复体验的,从而避免了真实错误导致的各种消极影响,使情感得到释放和宣泄,可谓一举两得。戏剧作为促进儿童发展的手段,在儿童的认知、社会性和情感等各个心理发展维度都能发挥其特有的价值,具有全方位的、多层次的、立体的教育价值。
四、幼儿戏剧案例评析
现以中班教材案例《三只蝴蝶》为例进行详述。
中班教材案例《三只蝴蝶》
花园里有三只蝴蝶,一只是红的,一只是黄的,一只是白的,它们天天在花园里一块儿游玩,一块儿跳舞、游戏,非常快乐。有一天,它们正在草地上玩,突然下起大雨来。红蝴蝶飞到红花那里,向红花请求说:“红花姐姐,红花姐姐,大雨把我们的翅膀淋湿了,大雨把我们淋得发冷了,让我们飞到你的叶子下避避雨吧!”红花说:“红蝴蝶的颜色像我,请进来;黄蝴蝶、白蝴蝶,别进来!”三只蝴蝶齐声说:“我们三个好朋友,相亲相爱不分手,要来一块儿来,要走一块儿走。”雨下得更大了。三只蝴蝶一同飞到黄花那里,齐声向黄花请求说:“黄花姐姐,黄花姐姐,大雨把我们的翅膀打湿了,大雨把我们淋得发冷了,让我们飞到你的叶儿下避避雨吧!”黄花说:“黄蝴蝶的颜色像我,请进来;红蝴蝶、白蝴蝶,别进来!”三只蝴蝶齐声说:“我们三个好朋友,相亲相爱不分手,要来一块儿来,要走一块儿走。”三只蝴蝶一起飞到白花那里,齐声向白花请求说:“白花姐姐,白花姐姐,大雨把我们的翅膀淋湿了,大雨把我们淋得发冷了,让我们飞到你的叶儿下避避雨吧!”白花说:“白蝴蝶的颜色像我,请进来;红蝴蝶、黄蝴蝶,别进来!”三只蝴蝶一齐摇摇头说:“我们三个好朋友,相亲相爱不分手,要来一块儿来,要走一块儿走。”三只蝴蝶在大雨里飞来飞去,找不着避雨的地方,真着急呀!可是它们谁也不愿意离开自己的朋友。这时候,太阳公公从云缝里看见了,连忙把天空的乌云赶走,叫雨别再下了。
天晴了。太阳把三只蝴蝶的翅膀晒干了。三只蝴蝶迎着太阳,又一块儿在花园里快乐地跳舞,游戏。
《三只蝴蝶》教案
一、活动目标
①鼓励幼儿记住故事的名称,尝试熟悉和理解故事的内容,并主动说说三朵花和三只蝴蝶的对话。
②分角色表演故事内容。
③引导幼儿要像蝴蝶一样团结友爱。
二、活动准备
①三只蝴蝶的故事挂图。
②红、黄、白花各一朵,红、黄、白蝴蝶各一只,太阳道具。
③多媒体课件。
三、活动重点
引导幼儿要像蝴蝶一样团结友爱。
四、活动难点
分角色表演故事内容。
五、活动方法
情景教学法、表演法、讲解法、启发引导法。
六、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起兴趣
①小朋友知不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引导幼儿了解春天 。
②春天都有哪些变化?(树绿了,花红了)
③春天来了,花儿开了,今天花园里迎来了三个漂亮的好朋友,大家想不想知道它们是谁啊?
④引起幼儿的兴趣,按照红、黄、白的顺序,先后出示蝴蝶,并问:“这是什么呀?是三只什么颜色的蝴蝶呢?”在幼儿回答后,老师说:“这三只蝴蝶呀,还有一个好听的故事呢,小朋友想不想听呢?”
(二)观看多媒体课件,讨论故事内容并表演故事情节
①教师: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②分段欣赏多媒体,组织幼儿讨论。
教师:a.花园里有三只蝴蝶,它们在干什么呢?(在花园游戏和跳舞)
b.有一天,它们正在草地上玩,可是天空怎么了啊?(下雨了)
c.它们一起飞到红花那里,向红花请求时说了什么?(红花姐姐,红花姐姐,大雨把我们的翅膀淋湿了,大雨把我们淋得发冷了,让我们到你的叶子底下避避雨吧!)
d.红花听了三只蝴蝶的请求,说了什么?(红蝴蝶的颜色像我,请进来!黄蝴蝶、白蝴蝶,别进来!)
e.三只蝴蝶听了红花的话,是怎么说的呢?(我们三个好朋友,相亲相爱不分手,要来一起来,要走一起走。)
③雨更大了,三只蝴蝶一起飞到黄花那里,对黄花请求了什么?黄花是怎么回答的?三只蝴蝶又是怎么说的?(在尝试回答问题后再看它们之间的对话。)
④三只蝴蝶一起飞到白花那里,向白花请求了什么?白花怎么说的?三只蝴蝶怎么回答的?(幼儿一起讲述。)
⑤如果你是红花,你该怎样做?(“如果我是红花,我会让三只蝴蝶全进来。”)(“如果我是红花,我会让黄蝴蝶和白蝴蝶先进来,最后让红蝴蝶进来。”)
⑥欣赏故事最后一段:谁帮助了它们,三只蝴蝶最后怎么样呢?
⑦组织幼儿表演,老师串联故事。
⑧分组表演展示。
(三)小结
①探讨:在这个故事里面你们觉得谁最好?好在什么地方?谁的做法不好?为什么?
②鼓励孩子们要像三只蝴蝶学习,要团结友爱。
七、活动延伸
在表演区表演故事《三只蝴蝶》。
《三只蝴蝶》活动教学反思
《纲要》指出:幼儿的语言是通过在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运用而发展起来的,单靠教师的“教”是难以掌握的,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幼儿积极运用语言交往。
在《三只蝴蝶》的教学活动中,我首先让幼儿仔细观察了画面,通过边看画边了解故事内容,幼儿能把看到的画面内容大胆地讲述出来,兴趣较浓厚。在遇到红花姐姐后,我先说了红花姐姐及三只蝴蝶的对话内容,接着让幼儿学着复述故事中的对话,接着遇到了黄花姐姐,我采取了让幼儿来学一学黄花姐姐说话的形式,帮助幼儿学习对话。
在幼儿学习完整个故事后,我又提出了“蝴蝶说的哪句话最让你感动,为什么?”以此让幼儿来学一学动作、表情,为下一环节的角色扮演做铺垫。在紧接着的表演环节,由于时间有限,能够上来表演的幼儿只有少数,为了不打消其他幼儿的表演积极性,和幼儿共同商量后决定把这个故事放在《宝宝秀》供幼儿在区域活动时表演。
在此次活动中,幼儿乐意大胆讲述,观察画面时也很认真,很细致。但在表演环节,都是由教师来指定幼儿演什么角色,教幼儿该怎么演,而少了幼儿的自主权,使得幼儿不能按自己喜欢的角色来扮演。可让幼儿自主讨论故事中的角色以及每个角色的表现方法,相信幼儿具有挖掘角色的潜能,这也反映了老师对幼儿的充分信任。
课程构思
本次活动采用了欣赏、游戏、表演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语言、游戏、分角色等活动来优化教学过程。确定了知识性目标(让幼儿欣赏故事);发展性目标(让幼儿能简单地复述故事);情感性目标(让幼儿体验故事的趣味性,分角色表演故事并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在教法和学法中,教师采用了观察法和直观演示法,让幼儿交流讨论,三只蝴蝶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后来怎样了?整个课程设计的次序为:听一听——想一想——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表演)通过这节活动,让幼儿知道要在同伴中要互相帮助,相互友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