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

时间:2023-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书130篇,52万余字,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史记》是古今中外一部不朽的杰出著作。《史记》在刻画人物上多是细致入微。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一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古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一说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司马迁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散文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自幼深受父亲司马谈的学术思想熏陶。他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时的太史令,崇尚道家,也是当时一位非常杰出的学者,著有《论六家要旨》一文。系统总结了春秋战国秦至汉初以来阴阳、儒、墨、法、名、道各家思想的利弊得失,并对道家思想进行了高度肯定。该文是对春秋战国以来诸子百家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总结。司马迁从小受到这种家学传统的影响很大。十岁的时候便通读《左传》、《国语》等史籍,学习十分认真刻苦,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青少年时,向当时赫赫有名的古文学家孔安国学过《古文尚书》,向大文学家董仲舒学过《春秋》、《公羊》学。他的涉猎范围很广,这就使他积累了许多丰富的文化知识,他还精通于天文历法、史学、儒学等各家学说。在他20岁的时候,便开始到各地去游历,足迹遍布名山大川,从而更广泛地领略到了人间百态和风土民情。这一次的远游,使他开阔了眼界,认知了社会,累积了大量实用的知识,这对其进步历史观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回到了长安以后,司马迁官拜郎中,这期间曾跟随汉武帝巡游了很多地方。元鼎六年(前111年),司马迁奉命“西征巴蜀”,曾到达过笮、邓、昆明一带,这是他人生的第二次大游历。元封元年(前110年),他的父亲司马谈病逝。元封三年,司马迁继任父职做了太史令,这一年,他38岁。从此,他得以有机会去阅读宫廷中大量收藏的珍贵典籍。太初元年,他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同编订了“太初历”。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出击匈奴,却兵败投降,汉武帝勃然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获罪被捕,受了“腐刑”。他在身心上都受到极大摧残打击,痛苦之中,数欲“引决自裁”,但恨《史记》仍未成稿,遂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忍辱发愤地过了八年之久。出狱之后,司马迁继任中书令,继续笔耕。征和二年(前91年),在历经16年的艰辛创作后,《史记》终于得以完成。司马迁大约卒于汉武帝末年,只活了50多岁。这部巨著问世之后,当时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也叫《太史公》。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52万余字,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因此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外,《汉书·艺文志》还录其赋八篇,均已散失,唯《艺文类聚》卷30引征《悲士不遇赋》的片段和有名的《报任安书》。《报任安书》表白了他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而决心忍辱含垢的痛苦心情,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的重要资料,也是一篇饱含感情的杰出散文。《悲士不遇赋》也是晚年的作品,抒发了作者受腐刑后和不甘于“没世无闻”的愤激情绪。

·作品导读·

《史记》是一部铄古通今的通史,把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综合于一书,这使得它第一次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都囊括在历史学研究的范围之内,从而扩大了历史研究的领域。《史记》不仅是一部纪传体史书,还是一部传记文学集,其影响所及,已经远远超出中国的范围。《史记》的部分篇章已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日文等多国文字。《史记》是古今中外一部不朽的杰出著作。

《史记》的作者主要通过史例来选择、组织、论述史料,读者可以通过史例来分析、评价历史。读者也可以在对客观史实的叙述过程中,来感悟司马迁的观点。由于作者在某些章节上的写法是“显古隐今”的,读者也可以委婉含蓄地感觉出作者的观点。

《史记》在刻画人物上多是细致入微。如《史记·李斯列传》:“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作品概要·

《史记》全书共130篇,52万6500余字。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及礼、乐、音律、历法、水利、封禅、天文、财用)。《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历史著作之一,同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它记载了上起黄帝轩辕氏,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近3000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一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司马迁探求的天人之际,并非去承认天的神秘力量,而是重视天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从而让后人了解“古今之变”的关键,探求出历史动态发展变化的层面,最终成就这部“一家之言”。

司马迁的伟大历史功绩,在于他开创了新的历史著作的编写方法,这就是后世史学家所称誉的“纪传体”。《史记》不但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基本都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纪传体”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5种体例组成。

“本纪”之意是法则、纲纪。以天子、国君的事迹作为纲领,以编年的形式,提纲挈领地记载了上起轩辕,下迄汉武这一历史阶段的国家大事,采用编年、记正朔的形式。它的内容并不简单是帝王的传记,其主要的作用是按照编年的形式来记载一朝的大事。本纪作为纪传体史书的编年部分,其实是贯通全书的纲要部分。唐人刘知几《史通本纪》:“纪者既以编年为主,唯叙天子一人。有大事可书者,则见之于年月。”

“十表”以年表的形式,按年月先后的顺序,来记载重要的历史大事。以清晰的表格,概括地排列各个历史时期的人事,或年经国纬,或年纬国经,旁行斜上,纵横有致。分世表、年表、月表三类,以汉代年表为详。表之体例,太史公所发明。虽不便于读,却极易于检索对照。而制表则需下大力气、死工夫,绝无半点取巧可寻。此非以治史为天命之司马迁不能作此例。而诸本纪、世家、列传者,皆各取一国、一族或一人次第写来,而相互间或攻伐,或盟约,或陵替,参差交错,难有全貌。此《表》恰能补其余各卷例之不足,可谓全盘贯通。《史记》之为名史而非故事汇编,《表》之功莫大焉。

“八书”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演变,以及天文历法等。以叙述社会制度和自然现象为主体,对礼乐、天文、经济、历法、水利等制度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详尽而系统的记述,具有文化史性质。

“三十世家”,此体古已有之。主要记载了自周以来开国传世的诸侯,以及有特殊地位的人物的事迹;其中主要包括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国君、汉代被封的刘姓诸侯子侄以及汉朝所封的开国功臣。此外,还有《孔子世家》、《陈涉世家》和《外戚世家》。

“列传”,索隐列传者,谓叙列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故曰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为以后历代纪传体史书所沿用。在《史记》中记载了社会各阶层代表人物的事迹,其中有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等,还有循吏、儒林、酷吏、日者、商人、名医、游侠、龟策、刺客的传记。该部分以“扶义调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为标准。最后,还专录有《太史公自序》一篇。同时。司马迁还把当时我国四周少数民族的历史情况,也用列传的形式记载下来,如《匈奴列传》、《朝鲜列传》、《大宛列传》等。这就为研究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来源。

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正史,《史记》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少数民族和外国历史等丰富的内容。具有以下长处:第一,发凡起例,创纪传史书体裁。秦汉以前,诸朝列国史书体例纷杂,记事笔法各不相同,鉴于这种情况,司马迁确立以人物为中心的述史体系,首创了五体,互为表里。因此,《汉书》以降,直至《明史》,整个封建正史全都袭用纪传体例,除断代为书之外,很少有改变的,直到民国期间成书的《清史稿》也仍沿其旧而未有所变动。第二,立意深刻,具有进步的历史观。《史记》中,歌颂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态度是十分明朗的,他痛恨封建专制的残暴统治,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同情人民所受的痛苦。例如,对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司马迁在《史记》中,把陈胜、吴广两人的事迹列入“世家”之本,而且将陈胜比做商汤、周武,在正面充分地肯定了他们推翻暴秦的历史功绩。又如,他也尽力描写用项羽推翻暴秦的英雄气概来和刘邦的狡诈作鲜明的对比,而且把项羽的事迹列入了“本纪”,不因项羽失败而抹杀他在历史中的地位。司马迁不但承认历史是发展变化的,而且还试图从历史生活现象中,去寻求历史变化的原因。司马迁不但被誉为中国史学家之父,也是全世界古代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之一。

《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将它称之为中国史学史以及世界古代史学史上最辉煌的成就,一点都不为过。关于此,将之与希腊史学名著两相比较,结果就会显而易见。正因为《史记》能够会通古今撰成一书,开启先例,树立了榜样,于是仿效这种体裁而修史的诸多作品也就相继兴起了。通史家风,一直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写作。它的特点在于全面性,尤其是对于生产活动、学术思想和普通人在历史上的地位的重视。

·经典章节·

陈涉世家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闲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

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涉之为王沉沉者!”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译文】

陈胜是阳城人,字涉。吴广是阳夏人,字叔。陈涉年轻的时候,曾经同别人一起被雇佣耕地。(有一天)陈胜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说:“如果(有朝一日我们谁)富贵了,不要(互相)忘记。”雇工们笑着回答说:“你是个被雇佣耕地的人,哪来的富贵呢?”陈胜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发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九百人停驻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编入戍边的队伍里,担任了屯长。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误了期限,按照秦朝法律都应当斩首。陈胜、吴广于是商量说:“现在逃走(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失败)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家而死可以吗?”陈胜说:“全国百姓苦于秦(的统治)很久了。我听说秦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应继位当皇帝,应当继位当皇帝的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屡次劝诫(秦始皇)的缘故,皇帝派(他)在外面带兵。现在有人听说扶苏没有罪,秦二世却杀了他。百姓多数听说他贤明,却不知道他已经死了。项燕是楚国的将领,(曾)多次立有战功,(又)爱护士兵,楚国人很爱戴他。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跑了。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托公子扶苏、项燕的名义,向天下倡导(反秦),应该有很多响应的人。”吴广认为他说得对。于是二人去占卜(来预测吉凶)。占卜的人知道他们的意图,说:“你们的事情都能成功,能建立功业,但你们把这件事向鬼神卜问一下吧。”陈胜、吴广很高兴,考虑(算卦的人要他们)卜鬼的用意,说:“这是教我们(利用鬼神)先威服众人罢了。”于是用丹砂在丝绸上写“陈胜王”(意为“陈胜要称王”),放在别人用网捕获的鱼的肚子里面。士兵买那条鱼回来煮着吃,发现鱼肚子里面的帛书,本来就诧怪这事了。陈胜又暗中指使吴广到军队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晚上提着灯笼,像狐狸嚎叫一样叫喊道:“大楚兴,陈胜王”(意为大楚要复兴,陈胜要称王)。士兵们夜里都惊慌。第二天,士兵中到处谈论这件事,都指指点点,互相用眼睛示意陈胜。吴广平时很关心周围的人,士兵们大多愿意为他出力。(那天)(两个)军官喝醉了,吴广故意再三地提出要逃走,使都尉发怒,让都尉责辱他,借此来激怒士兵。那军官果然用竹板打了吴广。(众士兵愤愤不平,)军官拔出剑来威吓(士兵),吴广一跃而起,夺过剑来杀死了他。陈胜协助吴广,一同杀了两个军官。陈胜把众戍卒召集起来,说:“各位遇到大雨,都超过了规定到达渔阳的期限。过期就要杀头。即使能免于斩刑,而戍守边塞十之六七的人也得死去。况且大丈夫不死便罢了,死就要干出一番大事业!

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手下的人都说:“愿意听从命令!”(他们)就假称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顺从百姓的愿望。大家露出右臂(作为起义的标志),打出大楚旗号。筑了台,举行誓师仪式,用那两个军官的头祭祀上天。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任都尉。起义军(首先)进攻大泽乡,占领该乡后接着进攻蕲县。攻克蕲县后,就派符离人葛婴带兵攻取蕲县以东的地方。攻打铚、酇、苦、柘、谯,都攻打下来。一路上收编人马,等打到陈县的时候,已有战车六七百辆,战马一千多匹,士卒几万人。进攻陈县时,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城中,只有守丞带兵在谯门中应战。起义军(一时)不能战胜,(不久)守丞被人杀死,大军才进入陈县。几天后,陈胜召集当地的乡官和有声望的人共同商讨大事。这些人异口同声地说:“将军您亲自披甲上阵,手拿武器,讨伐残暴无道的秦国,恢复楚国的社稷,论功应当称王。”陈胜就自立为王,定国号为“张楚”。在这时,各郡县受秦朝官吏压迫的人都纷纷起事,惩办当地的长官,把他们杀死,来响应陈胜的号召。

……

陈胜称王总共六个月的时间。当了王之后,以陈县为国都。从前一位曾经与他一起雇佣给人家耕田的农民听说他做了王,来到了陈县,敲着宫门说:“我想要见陈胜。”守宫门的长官要把他捆绑起来。经他反复解说,才放开他,但仍然不肯为他通报。等陈王出门时,他拦路呼喊陈胜的名字,陈王听到了,才召见了他,与他同乘一辆车子回宫。走进宫殿,看见殿堂房屋、帷幕帐帘之后,客人说:“多啊!陈涉大王的宫殿深广气派啊!”楚地人把“多”叫做“伙”,所以天下流传“伙涉为王”的俗语,就是从陈胜开始的。这客人在宫中出出进进越来越随便,常常跟人讲陈胜从前的一些事。有人就对陈王说:“您的客人愚昧无知,专门胡说八道,有损于您的威严。”陈王就把来客杀死了。各位陈王的老朋友都自己离开了,从此再没有亲近陈王的人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