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医学理论体系创立的开山之作《黄帝内经》

中医学理论体系创立的开山之作《黄帝内经》

时间:2023-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帝内经》虽冠以黄帝名,但并非真是黄帝所著。《黄帝内经》是先秦诸多医学家对其前代医学发展的一次系统性的总结。《黄帝内经》一书内容颇为丰富。《黄帝内经》全文以对答的方式写成。由黄帝提出问题,六大臣作出回答。对一般非医学专业的读者来说,《黄帝内经》的专业性还是很强的。11世纪,北宋校正医书局对王氏注本又加以了校勘注释,并改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作者简介·

《黄帝内经》虽冠以黄帝名,但并非真是黄帝所著。《淮南子》就曾指出:“世俗之贱今,必托之于神农、黄帝。”可见,《黄帝内经》并非黄帝所著早已有了定论,可其书究竟成于何时,又是何人所著?对此,历代以来都是众说纷纭,至今也未能达成共识。《黄帝内经》现存本的汉代原本由谁编订,现已无法考证。仅有的争论在于第9篇的部分内容和第66—71篇的全部及第74篇有关“五运”的部分。这些内容,一般认为是后人所伪造。由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版的注释中推测:这些部分是由唐朝时期的王冰所补入,这种看法也得到了后世学者们的认可。

·作品导读·

《黄帝内经》中的“内经”是指什么呢?对于“内经”有不少人认为是讲人体的内在规律,也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但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即要想生命健康长寿,不需外求,而是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

《黄帝内经》是先秦诸多医学家对其前代医学发展的一次系统性的总结。《黄帝内经》对十分丰富的医疗经验进行了高度概括,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内经》所包含的医学论述在当时已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书中有着众多的科学成就和十分正确的预见。一直以来,都为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医学家们所研究和运用。此外,《黄帝内经》也早已成为了欧美汉学家、私人收藏家、国家图书馆所广泛收藏的医学著作藏品。值得一提的是,部分章节已被译为英、法、德等文本出版。《内经》体系恢弘,博大精深,是我国古代医学文献中极其珍贵的典籍之一;它的丰富内容和重大意义,还在进一步发掘之中。

《黄帝内经》一书内容颇为丰富。全书分为《素问》和《灵柩》两个大的部分。其中,《素问》侧重论述人体生理、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原理,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基本理论;《灵枢》则偏重于论述脏腑经络、腧穴针灸、人体解剖等。

《黄帝内经》全文以对答的方式写成。由黄帝提出问题,六大臣作出回答。当我们阅读时,应该把侧重点放在黄帝的提问和岐伯作答的部分上,这是全书的重点所在。此外,还要注意把握书中关于宇宙与人们情绪之间的关系、日常生活习惯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病症与病症之间的关系的见解。对一般非医学专业的读者来说,《黄帝内经》的专业性还是很强的。为了不让我们读起来感到吃力和难解,可以先通过阅读一些介绍性的基础辅助读物来做初步的了解,然后再进行阅读。

·作品概要·

《黄帝内经》这一名称常常分别冠于《素问》、《灵枢》、《太素》、《明堂》这四本书的标题前。北宋以后,它就只作为《素问》、《灵枢》的总称。《黄帝内经》由黄帝和同样具有传奇色彩的六大臣之间的对话构成。在书中,他们对宇宙与人们情绪之间的关系、日常生活习惯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病症与病症之间的关系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黄帝内经》以《素问》、《灵枢》流传甚广,下面我们来做一下简单的介绍:

《素问》:公元6世纪,全元起首次对《素问》进行全面注释,当时第七卷早佚,故只有8卷。762年,王冰补注,称为《黄帝内经·素问》24卷,81篇,其中除72—73篇有目缺文外,经王氏补入了“旧藏”7篇。11世纪,北宋校正医书局对王氏注本又加以了校勘注释,并改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此后便一直成为宋之后历代刊刻研究的蓝本和依据,刊刻本多达十余种。《灵枢》,又称《九卷》、《针经》、《九灵》、《九虚》等。汉魏以后,由于长期抄传出现了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唐代王冰所引用古本《针经》传本佚文与古本《灵枢》传本佚文基本相同,说明为一共同的祖本。但与南宋史崧发现的《灵枢》传本(即现存《灵枢》传本)则不尽相同。史载北宋有高丽献《针经》镂版刊行,今无书可考。至南宋初期,《灵枢》和《针经》各种传本均已失传。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史崧将其家藏《灵枢》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扩展为二十四卷,附加音释,镂版刊行。至此,《灵枢》传本基本定型,取代各种传本,而一再印行,流传至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