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兵家权谋之始祖《六韬》

兵家权谋之始祖《六韬》

时间:2023-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素书》,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六韬》一书对后代的军事影响深远,被誉为“兵家权谋的始祖”。而《六韬》却一改前人之习惯,将阴谋论述得十分详细、明了。在战略战术上,《六韬》也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六韬》有着唯物主义思想。在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之人必读之书。卷一为《文韬》,是论治国用人的韬略。

·作者简介·

姜太公(前1128—前1015),中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及谋略家。姜太公本名吕尚,姜姓,字子牙,商朝末年河南省卫辉人,被尊称为太公望,后人多称其为姜子牙、姜太公。姜太公满腹经纶、才华出众,但在商朝却怀才不遇。后来,姜太公在垂钓渭水时遇到周文王,文王慧眼识人,他才得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姜太公修德振武,帮助周国兴隆昌盛起来。文王逝后,姜太公辅佐周武王伐纣,灭商兴周,立下了极大的功劳。

姜太公不仅是一位影响深远的政治家,更是杰出的韬略家和军事家。他所写的《六韬》被尊为兵家权谋之祖。而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认他为本家人物,姜太公被尊为“百家宗师”。

·作品导读·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素书》,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六韬》一书对后代的军事影响深远,被誉为“兵家权谋的始祖”。

《六韬》一书中包含的军事思想较为复杂,先秦各家的军事思想在书中都有所体现。书中最突出的当属阴谋权术思想,一般兵书大都重视战场上的战略战术,对阴谋手段论述得较少。而《六韬》却一改前人之习惯,将阴谋论述得十分详细、明了。在战略战术上,《六韬》也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兵道》说:“凡兵之道,莫过乎一。一者能独往独来。黄帝曰:‘一者,阶于道,几于神。’用之在于机,显之在于势,成之在于君。”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用兵的原则在于“一”。所谓“一”,就是事权要专一,兵力要集中,行动要统一,这样才能机动灵活,不受牵制,才有可能在战争中取得主动权。对于军队的组建,《六韬》认为,首先应注重将领的选拔和培养,因为“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

《六韬》有着唯物主义思想。它一方面反对迷信活动,把它列为必须禁止的“七害”之一,而另一方面又主张用天命鬼神去迷惑敌人。它也具有辩证法思想,在书中初步体现出了矛盾的对立和转化,提出了“物反其常”的辩证法思想。

从总体水平来说,《六韬》虽然赶不上《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军事著作,但也有其不可代替的价值。在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之人必读之书。《六韬》在16世纪得以传到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日、法、越、英、俄等多种文字,备受世人瞩目。

·作品概要·

《六韬》一书以文、武、龙、虎、豹、犬为标题,各一卷,全书共61篇,近2万余字。

卷一为《文韬》,是论治国用人的韬略。内分《文师》、《盈虚》、《国务》、《大礼》、《明传》、《六守》、《守土》、《守国》、《上贤》、《举贤》、《兵道》等12篇。主要论述作战前的准备。如:对内先要国富民强,对人民要进行教育和训练,使人民万众一心,把力量集中起来对付敌人;对外要时时了解和掌握敌人的情况,同时要注意保守自己的秘密,只有知彼知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卷二为《武韬》,主要论述用兵的韬略。内分《发启》、《文启》、《文伐》、《顺启》、《三疑》5篇。本部分主要讲述如何取得政权及对敌斗争的策略,着重讲了在作战前必须先对敌我双方的情况了如指掌,然后进行比较,以己之长克敌之短,只有这样才能取胜。

卷三为《龙韬》,主要论述军事指挥和兵力部署的艺术。内分《王翼》、《论将》、《选将》、《立将》、《将威》、《励军》、《阴符》、《阴书》、《军势》、《奇兵》、《兵征》、《农器》等13篇。主要讲述在战争中如何布兵设防,以及选择将帅等。

卷四为《虎韬》,主要论述在宽阔地区作战中的战术及其他应注意的问题。内分《军用》、《三阵》、《疾战》、《必出》、《军略》、《临境》、《动静》、《金鼓》、《绝道》、《略地》、《火战》、《垒虚》等12篇。

卷五为《豹略》,主要论述在各种特殊的地形作战中的战术及其他应注意的问题。内分《林战》、《突战》、《敌强》、《敌武》、《山兵》、《泽兵》、《少众》、《分险》等8篇。

卷六为《犬韬》,主要论述教练与编选士卒以及各种兵种如何配合作战,以发挥军队效能等问题。内分《分兵》、《武锋》、《练士》、《均兵》、《武车士》、《武骑士》、《战骑》、《战车》、《战步》等10篇。

·经典章节·

文王问太公曰:天下熙熙,一盈一虚、一治一乱所以然者,何也?其君贤不肖不等乎,其天时变化自然乎?

太公曰: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

文王曰:古之贤君可得闻乎?

太公曰:昔者帝尧之王天下也,上世所谓贤君也。

文王曰:其治如何?

太公曰:帝尧王天下之时,金银珠玉不饰,锦绣文绮不衣,奇怪珍异不视,玩好之器不宝,淫佚之乐不听,宫垣屋室不垩,甍桷椽楹不斫,茅茨遍庭不剪,鹿裘御寒,布衣掩形,粝粱之饭,藜藿之羹,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绩之时,削心约志,从事乎无为。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廉洁爱人者厚其禄。民有孝慈者爱敬之;尽力农桑者慰勉之。旌别淑慝,表其门闾,平心正节,以法度禁邪伪。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养天下鳏、寡、孤、独,赈赡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亲其君如父母。

文王曰:大哉!贤君之德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