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二小学 卢守萍
《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能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众所周知,数学作业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径,是反馈教学效果、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手段,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看待作业,让它成为学生学习、创造、游戏的乐园,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呢?现结合三年级第二学期《几何小实践》教学内容,简述精心设计作业,有效落实单元教学目标的一些具体举措。
一、作业设计有层次性和针对性
学生在学习上有差异,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作业设计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设计多梯级、多层次的作业,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各取所需,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与难度。体验成功的快乐,增进学习自信心和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这是学生健康发展的起点。由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先天禀赋和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差异。要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都有“露一手”的机会,必须采取“作业分层”的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适合的那组作业,摘到属于他们自己的“果子”。例如,在教学《周长的认识》时,笔者设计了一个课后作业:小小设计师。要求学生在边长为1米方格纸上设计周长是12米的花园,比一比,谁画的花园造型最多,谁就获得设计师的称号,要求每位学生至少设计三种。学生们跃跃欲试,都想在花园设计上“露一手”。据不完全统计,班级最多的一个学生一共设计了十六座不同造型花园,最少的学生在同伴的帮助下也设计了三座花园。这样的设计既巩固了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周长是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又为第三教时教学《小探究》(用火柴棒探究图形周长相同时,面积不一定相等这一规律)做了很好的铺垫。而且以“小小设计师”一词来定义,符合三年级学生心理及认知特点,充分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以高昂的热情投入作业设计中。
同时,笔者还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不同作业,充分体现作业的层次性。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让优等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劲头,学困生能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树立学习自信心。例如,在《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课后设计了三组不同层次的练习,供学生进行选择。
基础练习
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提高练习
1.想一想要计算这个图形的周长,最少要量几条边?为什么?
2.你能求出下面这个图形的周长吗?试试看!(单位:厘米)
拓展练习
“母亲节”这一天,小亚同学为妈妈亲手缝制了一个漂亮的靠垫。
(1)小亚同学缝制的是一个边长为45厘米的正方形靠垫,你能算出小亚同学做这个靠垫用了多少花布吗?
(2)小亚同学还要在靠垫的四周缝制一圈蕾丝花边,你能算出这一圈蕾丝花边有多长吗?
(3)如果是你,你会送给妈妈什么礼物呢?能说说理由吗?
这三类题目的设计,对学困生来说,作业的题型、内容与教材上的相似,只要求他们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即可;对中等生而言,作业的题型、内容要在教材的基础上适当加以变化,要求他们在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后,能将课本知识和生活结合起来,较灵活地处理问题;对学优生,作业的形式内容可以更加丰富、开放,增加难度,让他们自主探索、融会贯通地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层次的作业,必要时,还可由学生设定完成作业的时间,较简单的作业当天完成,有难度的则可放宽时间,让学生温故知新、反复琢磨,直到最后完全掌握。当然,还要采取一些奖惩措施鼓励学生勇于挑战自己、超越自己,争取完成更高难度层次的作业,这样可避免有“惰性”的学生只完成简单的、层次低的学业。层次性作业,有利于避免“一刀切”,既能减轻学习能力较差学生的压力,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又能让各层次学生在“闯关”中体验到量力而行、挑战自我的成功感。
因此,设计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的数学作业是新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新课程理念在教师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数学教师应给每个学生挑选适合于他的问题,不催促学业,不追求解题数量,让每个学生经过努力都能成功。”因此,精心设计新课程的数学作业,使学生脱离“题海”,这是每位数学教师的职责。从“质”和“量”两方面入手,精心设计数学作业,或教师有针对性地自行设计数学作业,使全体学生通过做这些作业都得到人人所期望的不同发展。
二、作业设计有趣味性和合作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饶有兴趣的作业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趣味性要体现题型多样,方式新颖,内容充实。例如,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改错题、操作题等经常变换,课本习题、自编习题,计算类题目、表述类题目(如单元小结、学习体会、数学故事、小论文等)互相穿插,让学生感受到作业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彩,使之情绪高昂,乐于思考,从而感受作业的乐趣。
如在本单元教学中,部分题目的呈现就通过一些有趣的小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从而能开动脑筋,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趣味故事《龟兔赛跑》《聪明的阿凡提》等,尤其是阿凡提以智取胜的故事对学生促动很大。“阿凡提帮国王解决了一个难题,国王赏赐他。他给阿凡提一根36米长的绳子,让他随便圈地,但只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圈到多少就给他多少。国王是个吝啬的人,聪明的阿凡提圈好地后,国王气得直跺脚。亲爱的小朋友,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知道36米的绳子可以圈出10种不同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地。阿凡提圈了一块最大的正方形地,面积为81平方米,比最小地面积足足多了62平方米,难怪吝啬的国王会气得直跺脚。巧用学习的知识灵活解决问题,学生从睿智的阿凡提身上得到了深深的启迪,懂得了数学知识的重要性。“数学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人人要学有价值、实用性的数学,利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数学学习还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合作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技能知识和思想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而现在的学生多是独身子女,家长保护意识比较强,使得许多孩子没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交流,缺乏合作经验,但孩子都是乐于交流的。从这一理念出发,我们应该布置一些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数学作业。例如,在第三教时《小探究》的学习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小组合作要求:
(1)拼一拼:至少一个多连块。
(2)算一算:多连块的周长。
(3)想一想:图形面积相等时,周长相等吗?
小组合作要求每位学生至少拼搭、计算一个多连块的周长。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合作交流去完成这项数学作业。在交流中,学生发现了这一组图形面积相等,周长不一定相等的规律,从而达到合作交流的目的。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在交往互动过程中,能使学生多思考,多实践,更多地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作业设计体现操作性和探究性
《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明确指出,有效的教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的过程,其最好的方法是动手做。只有亲自动手,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因此,在本单元《几何小实践》作业设计中,笔者总是创设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如拼一拼,画一画,算一算,想一想等,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掌握方法,拓展思维。第五课时《谁围出的面积最大》,这一部分内容在第七单元《整理与提高》中,属于选学内容,是针对第六单元《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和上学期《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两个教学内容所安排的一堂综合实践课,通过动手操作、小组交流、比较等方法,使学生知道“周长相等时,长方形长、宽与面积大小是有关系”及“周长相等时,围成的图形中,正方形的面积最大”。在一堂课中笔者充分利用20根小棒,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从数学家小欧拉小时候的故事引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然后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汇总数据,体会有序思考、排列的优点,可以不重复、不遗漏找到所有的可能。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学生得出的规律是:周长相等的图形,可以围成几种不同的长方形,图形的面积不相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长方形周长相等时,长方形长与宽越接近,它的面积就越大;反之,长方形长与宽相差越大,它的面积就越小,当长与宽相等时,即正方形面积最大。这一结论是否适合于所有的长方形呢?验证环节必不可少。笔者又不适时机地选择三组数据对刚才得出的结论进行验证,最后利用所得出的规律解决数学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融于“玩”中,在“玩”中实践,这样既使学生学得轻松,又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探究、观察等综合能力。
四、作业设计体现实践性和应用性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要让学生体会数学的魅力,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实践活动是最有效的方法。任何数学知识都是先从实践中得来的,再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现其实用性、价值性,智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转化为实际的能力。因此,数学作业的设计也要重视实践性,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取得第一手材料。但仅具有实践性而难以操作或不可操作,这种实践性就等于空谈。例如,教学《谁围的面积最大》时,课后作业是: 用12米的栅栏围一个长方形(包括正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学生很自然地把前后两节课所学内容综合运用,在此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方法(方案:不靠墙;一面靠墙;两面靠墙),使学生始终以高昂的热情进行探究,成效显著。
知识的学习在于吸引,而不是压制和灌输。在作业中更应关注的是学习的过程,因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其个性发展、情感发展以及与人相处的关系比知识的积累更重要。因此,作为教师更应关注学生在做作业时的习惯行为和对待作业的态度,是否专注、是否认真、能否保持好奇心,是否快乐地做作业。千万不能将作业作为一种限制学生玩的惩罚性砝码。要吸引学生在作业中主动去探索学习,把做作业当成一件有兴趣的事去做,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总之,设计数学作业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我们的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只有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合作交流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我们都应该提倡,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学生正用他们的智慧创造出一道道绚丽多彩的作业风景线。作为教师,应大力发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实践运用中张开智慧的翅膀,使数学作业成为他们放飞潜能的天空,快乐实践,幸福收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