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存小学 孙 岚
一、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应发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作业效能引向课堂教学,向课堂要实效。在《珍珠鸟》的教学中,以教材文本为载体,使课堂教学与课前、课中、课后练习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品词读句,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体验文本所蕴含的感情。
二、案例描述
《珍珠鸟》一文主要写了由作者对珍珠鸟的悉心照顾和真切关爱,让小鸟由怕人到不怕人,最后到与人融为一体的经过,从而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之间爱的颂歌,并由衷地发出“信赖,不就能创造美好的境界吗?”的感慨。文章从对“人与鸟”的关系叙述中,启发学生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共处方面进行深入思考。
进行教学设计时,发现这篇文章的中心词是“信赖”,使学生在学完课文后能与作者产生这样的共鸣是重点,更是难点,鸟儿由“怕人”到“信赖”人,是文章的主要线索,在这条线索的牵引下,文章交代了作者对鸟儿的爱护和尊重,交代了鸟儿由胆小—渐渐胆大—开始亲近我—完全信赖我的变化过程,表达作者内心的感受:“信赖,不就能创造美好的境界吗?”
在教学重点段落第四自然段后,设计了一处说话练习:
小鸟一步步接近我,跟我亲密无间,我是怎么做的?结合文中的语句,展开合理想象说一说。
当小家伙在屋里飞的时候,我——( ),
当小家伙俯下身子喝茶的时候,我——( ),
当小家伙啄着我笔尖的时候,我——( ),
当小家伙在我肩头睡着的时候,我——( ),
……
这个练习是在学习重点段落、感情朗读后出示的,抓住文中的另外一条主线——作者对小鸟的包容、爱护而设计的,通过练习,目的是了解疑——怕人的鸟为什么并不怕“我”,从而引出文章的关键词——信赖,此外还希望通过这些说话训练,也为课后的作业埋下伏笔。
第一次教学设计:
课堂上,由于在学习这一段落时,已经有意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表现进行合理想象,所以学生的答案基本在预设之内:
小鸟一步步接近我,跟我亲密无间,我是怎么做的?结合文中的语句,展开合理想象,说一说。
当小家伙在屋里飞的时候,我——(不管),
当小家伙俯下身子喝茶的时候,我——(不赶),
当小家伙啄着我笔尖的时候,我——(用手抚一抚),
当小家伙在我肩头睡着的时候,我——(不去打扰),
……
可是在事后的评课中,区教研员的一番话使笔者幡然醒悟,练习设计得不错,但引导学生只停留在对作者动作的想象上未免有些“浮”,也不利于学生体会作者对小鸟的包容和爱护,如果能加上对作者动作、神态、心理活动这样多元化的想象,学生的体会自然是水到渠成,于是,便有了第二次的教学——
第二次教学设计:
第二天,在课堂上又对这一小节进行了再加工,有了第一次的教学做铺垫,第二次的教学更是让人惊喜连连——
出示先前的练习设计:
当小家伙在屋里飞的时候,我——( ),
当小家伙俯下身子喝茶的时候,我——( ),
当小家伙啄着我笔尖的时候,我——( ),
当小家伙在我肩头睡着的时候,我——( ),
师:昨天我们学习了第四自然段,体会到,当小家伙在屋里飞的时候,“我”的反应是“不管”,这个反应是出于对小鸟的尊重和爱护,既然如此,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时候,“我”这位鼎鼎有名的大作家一定是很有想法的,“我”的神态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现在,你们就是这位大作家,你的眼前就是这只胆小又可爱的珍珠鸟,它在屋里飞来飞去,你怎么想?
生:我会想这小家伙敢出来活动了,我可不能惊动它。
生:我会想这小家伙的胆子大起来了,我可得小心呵护它啊。
师:嗯,不错,神态呢?
生:我的脸上可能洋溢着满满的爱。
生:我一定面带笑容,为小鸟不再害怕而高兴。
生:我会静静地坐在一边,微笑地看着小鸟,就像看着我亲爱的小宠物似的。
师:说得真好,你的眼神充满了怜爱。
……
(遵循先扶后放的原则,接下来的练习,请学生有选择性地进行想象,并且先与同桌交流,全班交流的时候,学生的发言也很精彩。)
师:作者的茶被小鸟分享了,你此时的反应呢?
生:我可不能动,小家伙会以为我要赶走它呢。
生:我会想小家伙敢喝我的茶,这可是对我的亲近呀。
生:我更高兴了,因为小鸟与我的距离越来越近了。
生:我会继续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笑容可掬地望着小鸟,心想小家伙胆子大了,越来越调皮了嘛,真是好事呀。
……
师:那小家伙啄着你笔尖的时候呢?
生:我一边轻轻地抚摸小鸟细腻的绒毛,一边温柔地说:“小家伙,我们交个朋友吧。”
生:我想小家伙啄我手指是不是要和我交朋友呢,那我们就来个穿越之交吧。
……
相同的说话练习,教师不同的引导,收效却截然不同。与第一次的教学相比,学生的发言更具有开放性、更精彩,教学效果一下子凸显,文末的那句“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的引出显得更为顺理成章。为了不增加学生的负担,笔者挑选了几位爱好写作的学生把课后改写的作业进行修改,他们进行了方法迁移,把小鸟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描写得惟妙惟肖,学生的作业给我们带来了欣喜。
三、案例反思
真为学生的奇思妙想感到振奋!也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道美丽的风景线。在区教研员的指导下,豁然开朗,没有按照我们“想当然”的观点去框定学生的思维,而是给学生思维的空间、想象的余地。笔者肯定学生的见解,珍视学生的发现,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受到鼓舞,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力的涌动。
(一)抓住课文“空白”点,引导学生练说
一些课文对有些情节有时会有省略和跳跃,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这些“空白”点,展开合理的丰富的想象,对课文内容作必要的补充。文本解读时,笔者发现文中的另外一条主线——作者对小鸟的包容、爱护并没有用很多的笔墨,甚至是忽略的,利用这个明显的“空白”点对学生进行想象说话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内容,还能拓展理解的深度、广度,潜移默化地体会作者对小鸟的爱和包容,它等于是教给孩子学会描写细节。
(二)变“教懂”为“练能”
不难发现,相同的练习设计,实施效果却不同,原因是目标定位存在差异性。第一次的目标仅仅停留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上,没有当堂训练学生能力的意识,围绕文本内容纠缠一番后,就戛然而止,为了训练而训练,就是所谓的“教懂”了。而第二次的目标定位于注重在完成说话作业过程中练习能力,努力追求在说话练习中学生言语学习和能力发展的效益最大化。今天说话作业中需要的“训练”,必须是“有效训练”,提升“训练”的品质与境界,充分融入情境、活动、自主、体验、感悟、快乐、个性等诸多因素,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三)有兴趣,就有了想象的翅膀,学生才愿说,敢说
第二次教学设计,除了在目标定位上有所改进,笔者也适时地引导学生“角色代入”,即把自己想象成作者——一位鼎鼎有名的大作家,而不是置身事外的“旁人”,这样,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作家的才思可是汹涌的,作家的想象力可是丰富的,“我”是一名作家,“我”的所想所悟也是有别于普通人的,这样一来,学生想象的翅膀被打开了。有了兴趣,就有了想象的翅膀,而想象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一个想象力匮乏的学生是不可能有创新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是对学生进行思维和语言训练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中教师结合教材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想象力,对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文章中的感情是很有帮助的。案例中,学生在说话过程中迸发出让我们意想不到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涌出意想不到的新答案,始终使课堂闪烁亮点,呈现出课堂精彩。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凭借文本,设计说话练习,鼓励学生展开想象,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它的好处在于以文本为依据,从感知表象到知觉想象,既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能借助学习的余兴,唤起学生的表达欲望,培养说话能力;既填补文本的“空白点”,又使课堂教学闪烁出“亮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