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开发的策略选择

高校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开发的策略选择

时间:2023-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是培养社会各行各业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主要场所,开发和提升大学生的可雇佣性能力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德国高校认为,课程设置是提高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的关键。此模式强调在学习计划开始时就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可雇佣性能力,通过各种独立的“能力”模块系统,深入地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

曾红权

[摘 要] 国内高校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开发主要集中于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和就业指导方面,在课程教学改革和促进获得工作体验方面仍处于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阶段,本文主要介绍国外高校通过课程教学改革和促进获得工作体验以开发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的做法,为国内高校开发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提供策略选择。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的开发;策略

高校是培养社会各行各业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主要场所,开发和提升大学生的可雇佣性能力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尽管高校的职能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在不断地扩展,但高校的首要任务依然是培养人才,因此,高校应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标准,真正从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满足用人单位需要、满足大学生对职业发展的期待出发,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的发展[1],这是当前众多国外高校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开发的重要策略选择。

一、高校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开发的策略

可雇佣性能力是指在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个体职业生涯中保持竞争的能力和优势,包括保持工作、更换工作的能力并最终在个体职业生涯中永续实现自我的能力[2],亦即获得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和获取新的就业所需要的能力。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可雇佣性能力不是简单地指是否能找到第一份工作。可雇佣性能力强的毕业生不仅能找到较高报酬的工作,而且能在他们将来的人生中维持职业永续发展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是超越其所学专业的[3]

可雇佣性能力的开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业的可雇佣性能力的培养,即学生在某个专业领域中发展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另一个是跨专业的(或非专业的)可雇佣性能力的培养,即学生开发自己潜力、学习新东西和适应新变化、新环境的能力[4]。而可雇佣性能力的开发则可以通过课程教学改革、获得工作体验、进行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等多种途径来实现。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高等教育视野下研究生可雇佣性开发模式的构建:13JY46)、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2013年研究项目(高校视角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可雇佣性开发模式的构建与应用:C1-2013Y07-071)资助。

作者简介:曾红权,男,江西农业大学研究生处副研究员。

(一)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专业课程是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并形成合理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与专业实践,能有效地提升个人的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跨专业可雇佣性能力)。学校可以通过吸纳用人单位参与教学和课程设计,有效地实现高等教育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提升可雇佣性能力的目的。

一是通过课程设计,吸纳外界参与教学。

好的课程设计将促进学习者对学科内容的理解,使他们保持并发展对各项技能的兴趣。

国外高校积极吸纳雇主参与高校课程设计、开发与实施,这是提升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的典型做法,不少高校还邀请雇主为学生授课或举办讲座,授课内容从过去注重课本知识或局限于某一职业的具体知识的传授,向强调职业态度、社会技能等通识素养的培养转变[5]

德国高校认为,课程设置是提高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的关键。为提高大学生的可雇佣性能力,高校课程设置应注重实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注重实习和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维与动手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双元制”的应用。其次,德国高校注重“宽”课程设置,以拓宽知识面为主,拓展就业口径。第三,德国高校在教学环节中注重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第四,德国高校的专业设置以社会需求为依托,专业的应用性非常明显,课程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学习过程中,学校学习与企业实习交替进行,充分保证了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的培养与提升[6]

二是改革教学方法,将可雇佣性能力培养融入课程。

瓦伦将可雇佣性能力培养融入课程分为三种形式:独立式的、半整合式和整合式的[7]。独立式意味着可雇佣性能力的培养将被开发成专门课程,作为正规教学的补充,如设置额外的能力培养模块;所谓半整合式,即一些学校采用基于特定学科的可雇佣性能力培养模块或在特定课程的学习中增加工作经历;而整合式则将可雇佣性能力的培养置于学科背景之下,包括基于工作的学习和设置以职业为导向的专业。瓦伦认为,较独立式而言,半整合式和整合式的形式更为有效。

学校通过课程开发,培养学生可雇佣性能力的途径有很多,有些完全独立,有些可能交叉重叠,没有“理想模式”,因为就可雇佣性融入课程而言,由于受到情境、学生的构成、所面对的劳动力市场及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并不存在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适合于所有院校的模式[8]。一般而言,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将可雇佣性能力培养融入全部课程。

有些学校将可雇佣性能力培养融入全部课程,如美国密尔沃基(Milwaukee)的阿尔诺学院(Alverno College)采取了这种方式。每位学生必须展现八项广义的“能力”:沟通能力(听、说、读、写、看,计算和技术素养)、分析、问题解决、决策、社会交际、全球视角、有影响力的公民、审美。学生的作业采取评价方式,而不是评分。

2.将可雇佣性能力培养融入核心课程。

有些学校将可雇佣性能力培养融入核心课程,即在学校的核心课程中融入对学生可雇佣性能力的培养。考虑到面向所有课程融入可雇佣性能力开发会最终走向培养上的形式主义,卢顿大学(University of Luton)将可雇佣性能力开发的重心移向核心课程,各专业课程也都进一步设计了核心课程模块,使可雇佣性能力培养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在课程中融入基于工作的或与工作相关的学习内容。

这种模式一般是三明治式的课程模式,由在校学习时间和与课程相关的实习时间两部分构成。实习时间共一年,也可以通过两个半年实习来完成,前者为“厚三明治”课程,后者为“薄三明治”课程,但最后一年,学生必须回到大学完成课程学习。这种学生毕业时不仅能获得学历证书,而且具有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由于此模式涉及多方利益关系,需要政府出面协调各方关系,而且有时候工作和学业安排不一定吻合,一定程度上可能会抑制中小型企业的参与。

4.在课程中设计专门的培养学生可雇佣性能力的模块。

此模式强调在学习计划开始时就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可雇佣性能力,通过各种独立的“能力”模块系统,深入地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其优势在于:较容易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能给学生奠定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基础;同时,通过技能的迁移,能较好地促进专业课程的学习。但是此模式容易导致可雇佣性技能模块与课程的脱节。

从理想的角度来说,可雇佣性能力的培养应融入整个课程,包括课程的各个模块和组成部分,关键是要开发一种能促进可雇佣性能力培养的教学法,能促使学生进行深层学习[9],如情境式学习、合作或分组合作学习、提供认知“脚手架”(scaffolding)、鼓励学生元认知的发展等[10]

(二)促进工作体验的获得

目前,大学教学从内容设置上来看,理论学习与实践存在脱节现象,实习、课外工作等实践活动又缺乏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因此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工作需求。

国外高校主要通过非课程学习活动促进大学生工作体验的获得。如英国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通过设立学生商店,让学生在从事商业活动的实际工作中获得经验,以提升他们的可雇佣性能力[11]。英国教育与技能部认为,所有成年学生都能够通过工作锻炼以提升他们的关键技能,培养可雇佣性能力。因为雇主看重的是有工作经验的、能在工作中明确表达、自由沟通交流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学生。高校也认识到,拥有工作体验的学生具有较高的可雇佣性。他们通过各种措施,帮助学生获取实际工作经验。

其一是强化课程计划中的实践性教学。如约克圣约翰学院的休闲与旅游管理专业设置了市场营销、金融、休闲与旅游的理论与实践模块,各模块都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场所,并配有“双师型”教师进行个别辅导,从而对学生可雇佣性能力的提升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12]

在国外,以工作为基础的学习由于对可雇佣性能力提升的作用较大而备受推崇,有些院校为鼓励这种学习而提供额外的奖励,如优秀实习生将有机会获得英国伦敦城市行业协会(the City and Guilds of London Institute)颁发的开业证书,以肯定其实习工作的意义和价值[13]

其二是重视课外工作体验的获得。兼职是大学生在课程计划外获取工作体验的一个重要途径。许多高校改变了认为大学生兼职会对学术性工作造成影响的传统观念,开始鼓励和支持学生从事兼职工作。有些高校甚至还设立了兼职工作部,为学生从事兼职工作提供服务。如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推行的工作经历计划(Newcastle work experience)要求推荐积极进取的学生到地方中小企业工作,获取工作经历,暑期计划(the term-time programme)要求毕业生从事10周全职付薪工作,工作通行证项目(Passport to work programme)为学生提供无薪工作经历或工作观察,如纽卡斯尔校园酒吧、餐馆、接待中心等[14]

志愿者服务是获取工作体验的另一个重要途径。英国的高等教育基金会(HEFCE)鼓励大学生参加义务劳动,因为,参加义务劳动可以帮助提升可雇佣性能力。曾有人对200家知名企业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75%的雇主倾向于招收有过义务劳动经验的人,50%以上的雇主认为义务劳动的价值大于有偿劳动。一些高校也十分支持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并为之积极创造各种条件。有的大学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在学校的支持下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在英国,选择志愿者服务的方式灵活多样,如纽卡斯尔大学的学生通过职位空缺在线(vacancies online)搜索国内外自愿服务的机构,并提交申请。[15]也有的学生选择一个研究项目,兼顾学习和志愿者工作。

大学生自治会、学生社团等活动也是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开发的重要途径。如墨尔本大学可雇佣性能力培养的形式多样,其中之一就是大学生自治会和社团活动,培养了许多深受海内外雇主欢迎、学术成就卓越、具有解决问题技巧和领导潜能的毕业生。学校还设立多个项目和奖学金等,如墨尔本全球交换项目(the Melbourne Global Mobility Exchange Program)、Uni-Capital华盛顿实习项目(Uni-Capital Washington Internship Program)、施乐研究中心欧洲2012实习项目(Xerox Research Centre Europe 2012 Internship Program)等,把学生的工作实践推向国际[16]

高校社团是大学生锻炼自我的有效平台,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兴趣爱好点、社会接触点、能力实践点的整合体。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既学会了为人处事,又掌握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既锻炼了组织、策划能力,又提高了沟通、表达水平;既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又开发了就业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17]。可以说,大学生社团学习经验越多,各种可雇佣能力也越高。

此外,一些高校还鼓励学生从事其他实践性的工作。例如,威尔士大学鼓励其理科生通过获得学生国际技术经验交流协会(IAESTE)提供的实习机会,来开发专业技能和一般技能[18]

(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和就业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规划的步骤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帮助大学生真正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为自己筹划未来,制定并实现一生的职业发展目标,并在此过程中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就业指导则是通过指导学生将已发展的可雇佣性能力以最好的途径、方式展现给用人单位,来实现学生的顺利就业。

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讲座,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传授生涯规划技能,引导大学生思考并真正了解自己,思索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了解行业现状和职业特点,了解行业社会角色可能带来的社会财富、心理财富和物质财富,以及它们对从业者身体、心理和业务方面的要求,为大学生做好初步职业选择和决策提供充足的信息。同时,学校要指导大学生为确立的目标制定大学期间的就读计划,为大学生提供就读期间的职业心理咨询和辅导。

学校要加强就业指导,指导大学生求职前如何充分了解用人单位的信息,求职中如何撰写求职信和求职简历,鼓励学生参加招聘会,让大学生直接感受就业市场,向他们传授求职技艺和面试技巧等就业技能,为大学生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二、对高校开发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策略的思考

(一)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开发的关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国内高校的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开发活动主要集中在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和就业指导方面,在课程教学改革和促进工作体验获得方面则比较欠缺。前者主要是可雇佣性技能的展现与应用,对可雇佣性技能的提升影响不大,后两者是可雇佣性技能的形成与培养过程,是高校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开发的关键和重点。

高校对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进行开发,关键是建立以可雇佣性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不仅需要高校以及学科专业有科学的定位,优化专业课程设置,重视实践教学,更需要高校紧密依托行业,创新师资聘用机制,构建与企业生产实际要求相符的职业化实践教学体系,将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融合起来,形成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全面推进就业岗位需要的职业素质教育。

(二)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开发是一个多方协作的过程

虽然高校在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开发中的责任和义务毋庸置疑,但政府和用人单位以及大学生本人也应在可雇佣性能力开发过程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政府一方面要在加强产业政策、产业结构调整与促进就业的连接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同时在消除毕业生市场分割壁垒、促进劳动力市场信息共享方面起好调节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以以大学生的“可雇佣性”为管理内容,监督高等教育,促进企业在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提升上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

用人单位可通过提供给大学生见习和实习机会以提升大学生的通用技能,因为仅由高校单方面承担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的培养责任,是很难达成目标的[19]。在英国,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通过将大学生短期安置在企业工作或带学生参观企业、提供给他们工作场所等以进行各种就业前培训,来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20]

此外,大学生本人是可雇佣性能力开发的受益者,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直接影响着可雇佣性能力开发的效果。无论是高校、政府还是企业,所有的政策和制度都应该能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切实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才是高校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开发的关键所在。

(三)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的开发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是仅仅通过三四年的大学学习就能完成的,它前可溯及儿童时期职业生涯意识的懵懂觉醒,后可贯穿于人们一生的生涯发展过程。每个个体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职业生涯发展任务,如果前一个阶段的可雇佣性能力开发任务尚未完成,将直接耽搁下一个阶段可雇佣性能力开发任务的完成[21]

许多发达国家通过日常教育让幼儿确立职业意识,并在小学就开始进行正式的职业教育和可雇佣性能力的开发,如将职业生涯和可雇佣性能力开发的内容嵌入课程、让家长带领小孩参与到职业生涯和可雇佣性能力开发活动中去、为小孩尝试建立职业愿景等,而到了初中阶段,学校专门开设了职业指导课程,学生可以通过职业测评,进一步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愿景,还可通过职业模拟、录像以及实际操作等方式,进一步了解自己所希望从事的职业。通过以上活动,发达国家的学生在高中阶段之前就已经基本了解了自己的性格、能力、职业兴趣、价值观,并能在现实中寻找职业角色模型,寻找工作和兼职机会,进行早期职业决策。也就是说,他们在高中阶段就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目前我国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和水平。

由此可见,我国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的开发还任重而道远,我们不仅需要补上进大学前各阶段的相关内容,推进职业生涯教育与中小学课程的结合,还需要改革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全程化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1][5][12][18]雷培梁,连莲.英国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经验探讨[J].复旦教育论坛,2009,7(6):72-75.

[2]曾红权.就业力研究概述[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0(3):1 4.

[3][4]谢晋宇.可雇佣性开发:概念及其意义[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1 (1):46-54.

[6]高嘉勇.德国高校课程设置与可雇佣性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8 (4):51-53.

[7]Warren,D.Curriculum Design in a Context of Widening Particip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DB/OL].Arts and Humanities in Higher Education,2002,1(1):85-89.

[8]Yorke,M.and Knight,P.T.Embedding Employability into the Curriculum[DB/OL].York:Higher Education Academy,2006:11 15.

[9]汪霞,崔映芬.将学生可雇佣性培养融入课程:英国经验[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3):99-106.

[10]The Pedagogy for Employability Group.Pedagogy for employability(2006)[DB/OL].http://www.heacademy.ac.uk/assets/documents/employability/id383_pedagogy_for_employability_357.pdf.

[11]邹蕾.英国大学生可雇佣性培养研究及其启示——以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为例[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31-37.

[13]王文君.关于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5]王雅荣,马念珍,费建忠.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学生就业能力开发分析及其借鉴[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28(7):43-47.

[16]钱铭,汪霞.澳大利亚高校可雇佣性技能的培养——以墨尔本大学为例[J].高教探索,2012(3):52-56.

[17]张群.试论高校社团建设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4):75-77.

[19][21]谢晋宇.可雇佣性能力及其开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0]朱继光,祝伟.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0 (5):69-71.

The Development and Reflection of Em ployability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Zeng Hongquan

[Abstract]The employability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mainly focuses on the aspects of career planning and employment guidance.The corresponding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internship are still in the preliminary stage.The author introduced the advanced practices of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promotion access to work experience in the employability development among foreign college students.This paper provided examples of the strategy choice of employability development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Key words]employability;employability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approaches and reflectio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