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商科院校大学生党员影响力研究报告

商科院校大学生党员影响力研究报告

时间:2023-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调查对象主要针对大学生党员,此外还包括辅导员和非党员学生。调查问卷中共有20个问题,涉及大学生党员在示范作用、模范作用和导向作用三方面的影响力,目的是为上海市高校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提升学生党建工作,开展大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工作以及进一步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供基础数据和相关思考。对大学生党员的总体评价包括素质和能力的总体评价以及党员正向影响力的整体评价。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加,截至2012年底(来源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为2536.5647万人,其中大学生党员的总量也在逐年提高,大学生党员已经成为党员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党事业发展的新生力量。而在国际化日益发展和融合的今天,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和作风受到国内外思潮和教育体制的影响,大学生党员在入党动机,党性修养、示范带头作用方面还存在着明显不足。

本调查在上海市地方本科高校中选择6所二本学校,具体包括上海商学院、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立信会计学院、上海金融学院、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共涉及19个本科专业,专业主要集中在商科类专业。调查对象主要针对大学生党员,此外还包括辅导员和非党员学生。共计发放调查问卷1150 份,其中辅导员80份,学生1070份,有效问卷1036份。调查问卷中共有20个问题,涉及大学生党员在示范作用、模范作用和导向作用三方面的影响力,目的是为上海市高校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提升学生党建工作,开展大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工作以及进一步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供基础数据和相关思考。

一、党员评价及影响力分析

1.思想品德方面

大学生党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时代的必然要求。讲党性、重品行是大学生党员在日常学习和生活实践中提高个人素质、健康成长的要求。根据大学生党员品德评价调查,将五级量表相应转换为1-5的评分进行统计。

从1092个总体有效样本来看,三个调查项目平均得分均在3.74以上,接近较好水平。这说明大学生党员具有较好的道德修养、服务意识,并且诚信守法。

2.学习工作能力方面

思考力、学习力和工作能力是大学生党员能力评价的重要指标。

其中,思考力包括善于思考和积极进取;学习力即学习能力,可以从学习成绩体现;工作力即工作能力,表现为工作绩效。从总体来看,三种能力平均得分为3.81,说明大学生党员具有较好的思考力、学习力和工作能力。其中最高为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为3.81分;其次是善于思考、积极进取为3.83分;最后是工作能力、工作绩效为3.79分。说明三项中,大学生党员工作能力更需要多加锻炼,以求全面发展。

3.示范导向作用

保持学生党员先进性,起模范带头作用,具体体现为品学兼优的示范作用、创先争优的导向作用和宽人律己的凝聚作用。这三项指标反映了大学生党员对周边大学生的先锋模范作用,综合得分为3.74,说明大学生党员起到较好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从总样本来看(见表1),三种作用评分相近,都接近较好水平。

表1 对示范导向作用总体评价

4.总体评价

对大学生党员的总体评价包括素质和能力的总体评价以及党员正向影响力的整体评价。由表得知,素质能力评价为3.78,正向影响力评价为3.76,均接近较好水平。

二、党员自身评价

1.自我认知

党员的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它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它又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本次调查也将自我认识引入,调查党员在现实生活中对自我的认知。

调查显示:身为大学生党员,其实只有很少一部分同学能在任何时候都能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党员,这说明了大学生党员对自身作为一名党员的自我认知不强,以及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如何取得先锋模范作用自我意识较弱。除直观的自我认识外,在是否积极动员身边同学向党组织靠拢这方面,也是体现党员自我认识强度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项调查结果相比之前就显得比较正面一些了。有51%的同学是“比较积极”和“积极”地动员身边非党员同学向党组织靠拢的,负面票数“从来没有”和“偶尔”只占了1%和7%。

2.不足和改进

除了党员的自我认识之外,我们还调查了关于党员同学对于自己不足以及辅导员对学生党员不足的认识。我们主要提供了四个方面供选择,分别是:自制力、亲和力、感染力、学习力(最多可以选三项)。其中认为自己有两项或以上不足的同学占总调查人数的39%。

大学生党员和辅导员认为学生党员的不足具有一致性,选项最多的为感染力,其次为亲和力。26.10%的学生党员选择了学习力,23%的学生党员选择了自制力。除此之外,还有的辅导员认为大学生党员缺乏创新力和服务意识。党员和辅导员都认为学生党员最应该改进的部分前两项为服务意识和道德水平。其中73.21%的辅导员都选择了服务意识,40.58%的学生党员认为还需要改善协调沟通能力,而且学生党员所做的选项明显多于辅导员所做的选项。

三、发挥党员影响力平台建设

1.发展党员考察的主要因素

党员发展考察因素选择从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服务意识、学习工作能力等进行考察,设有六大选项,分别为:思想政治素质高;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关心同学、服务意识强;善于思考、积极进取;学生干部、工作能力强;学业上进、学习成绩好。

调查显示:辅导员比较看重的能成一个合格党员的主要因素依次是:思想政治素质高、在思想上真正入党;关心同学、服务意识强;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这三个方面。其中最看重的则是党员的思想层面。这也说明了辅导员考察发展学生党员时,学生的思想品德、服务意识是最重要的考察因素。

2.党员发挥影响力的平台建设

对于“您认为学校是否提供了平台让学生党员发挥影响力”这一问题, 62.3%学生党员和64.3%辅导员选择了“学校提供了平台,但效果不佳”,而选择不需要平台一项的,辅导员为0,学生党员仅5.8%,说明辅导员和学生党员都认为大学生党员需要学校提供发挥作用的平台。在“有平台,可以发挥作用”和“没有提供平台”两项,学生党员和辅导员的差异较大,说明现有平台宣传还不够,有部分学生党员不知道学校已经提供的平台资源。

3.提升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的最有效方法

由分析可知,61.40%的辅导员与66.70%学生党员都选择了引导学生党员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是发挥学生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的最有效方法,其次是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参与学生事务管理,20%—30%学生党员和辅导员认为宣传模范事迹,开展教育活动,提升素质也是提升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的有效方法。

四、结论与建议

1.大学生党员与周围同学的关系融洽,代表着学生群体的先进力量

大学生党员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部分,和周围的非党员学生相处融洽,大部分担任学生干部,属于正能量的发挥者,得到辅导员和同学的广泛认可。70%的学生认为,学生党员是一群学业上进、成绩优秀,工作能力强、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关心和帮助他人的群体。不足之处是,对于学生党员了解最新时事政治和党的方针政策选项,辅导员认为只有4%,其中仍有30%的同学和14%的辅导员认为学生党员与一般同学没有多大区别。

2.大学生党员思想品德较好,具有较强的思考力、学习力和工作能力

根据将五级量表相应转换为1-5的评分调查发现,1092个总体有效样本中,思想品德的总体评价得分为3.80,说明大学生党员具有较好的思想品德,具有体现为较好的道德修养、服务意识和诚信守法。思考力、学习力和工作能力是大学生党员能力评价的重要指标。三种能力平均得分为3.81,说明大学生党员具有较强的思考力、学习力和工作能力。

同时从调查对象不同类型来看,辅导员对学生党员的评价高于学生党员和非党员学生对学生党员的评价,高出比率为10%左右,这说明学生和辅导员的评价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党员更是辅导员心目中的优秀分子。其中辅导员和学生党员对大学生党员的工作能力评价高于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而学生非党员对大学生党员的学习能力评价高于工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3.大学生党员品学兼优,具有较好的示范作用、导向作用和凝聚作用

对大学生党员的总体评价包括素质和能力的总体评价以及党员正向影响力的整体评价。其中素质能力评价得分为3.78,正向影响力评价得分为3.76,均接近较好水平。

保持学生党员先进性,起模范带头作用,具体体现为品学兼优的示范作用、创先争优的导向作用和宽人律己的凝聚作用。这三项指标反映了大学生党员对周围大学生的先锋模范作用,综合得分为3.74,说明大学生党员起到较好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其中示范作用平均得分最高,为3.78分,导向作用平均得分为3.72分,凝聚作用平均得分为3.71分。说明大学生党员示范作用的认可度高于导向作用和凝聚作用。

同时从调查对象不同类型来看,辅导员对学生党员的总体评价和正向影响力评价方面也高于学生党员和非党员学生对学生党员的评价,高出比率接近10%。

4.大学生党员对自身作为一名党员的自我意识较弱

调查结果普遍显示,大学生党员对自身党员身份的意识较为薄弱,能时刻想到自己党员身份的人比例较少,只有在开展相关活动或者被有意提醒时才会意识到。这说明了大学生党员对自身作为一名党员的自我认知不强,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自我意识较弱。这也成为学生党员进一步发挥学生党员先进模范的带头作用的主要限制性因素。

5.大学生党员需要提升自身的感染力,强化服务意识

在大学生党员需要提升的四项影响力中,最需要提高的是感染力、其次为亲和力,再次为学习力和自制力,其中选择感染力的比率在50%左右,远远高于其他三项的比率。说明当前大学生党员急需改进的是他们在学生群体中的感染力。

6.大学生党员发挥影响力的平台建设比较薄弱,应该丰富活动内容

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表示学校在党员影响力的平台建设方面做得还不够,虽然搭建了一些平台,但平台的知晓度较低,活动资源有限,实际效果欠佳。

为此建议:

一要完善大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机制,加强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高校党建工作重心往往放在大学生入党前的培养、教育和考察,而对大学生入党后的继续教育工作重视不够,也未形成有效的继续教育机制,有一种“重发展、轻教育”的现象。而大学生党员还处在世界观的形成期和不稳定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动摇理想和信念,或者部分学生党员在入党时的动机就不纯洁。通过大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和培养机制的形成,进一步强化党的宗旨和信念教育,明确党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强化党员的服务意识。在继续教育中,将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的使命,以及国家的发展振兴有机结合,将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与学校的文化建设、校风学风建设相结合,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现实环境,结合个人目标和当代大学生的未来使命,创新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内容,形成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

二要夯实基层党组织,强化大学生党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一般情况下,班级学生中正式党员达到3人以上的,可以成立学生党支部,选配学生党支部书记。通过健全学生党支部的组织活动机制,明确班级党支部与班委会、团支部的关系,明确职责和分工,以党建带动团建,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建立学生党支部参与学校事务管理的机制,一方面培养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和服务意识,另一方面让学生党员在具体的学校事务管理中得到能力的锻炼。通过学生党员担任学生公寓管委会委员、食堂管委会委员、教学管理信息员、班级网络管理员等职务,参与学生事务管理,扩大学生党员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发挥学生党员在大学生群体中的骨干带头作用。

三要完善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平台建设,强化大学生党员的服务意识。大学生党员是传播正能量的重要渠道。学校通过搭建多渠道多形式的志愿者服务网络平台,并对平台进行有效宣传,积极引导学生党员通过公益平台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做好青年志愿者活动工作,提高大学生党员的公益意识和服务意识,发挥大学生党员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学生党员通过志愿服务平台的自我展现,社会服务和实践,一方面,可以锻炼大学生党员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知识应用能力,二方面,通过大学生党员的服务他人的模范带头作用,也将进一步增强学生党员在非党员学生中的感染力和凝聚力。三方面,通过学生党员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认可度的提高,反过来又激发他们对人生目标更高层次的向往和追求,这也将进一步带动其他同学共同进步,学生党员的示范作用、导向作用和凝聚作用进一步得到发挥。

(上海商学院课题组 冯国珍 王明佳 李贝雷 刘雪燕 徐 晶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