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春望(唐·杜甫)

春望(唐·杜甫)

时间:2023-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肃宗至德元载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途中被叛军俘获,带到长安。《春望》写于次年三月。“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春望》描写了安史之乱之后长安令人黯然神伤的萧条零落景象,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的感情,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家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写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二、问题设计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景象?

答: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番景象。

2.解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并说说你的理解。

答: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有别,其精神却相通,一则触景生情袁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念亲人。

3.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答:安史之乱。

4.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答: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答:抒发了诗人对家破国残的感伤之情。

6.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写出了诗人忧愁、烦闷的情状,把忧家忧国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和突出。

三、主旨

《春望》描写了安史之乱之后长安令人黯然神伤的萧条零落景象,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的感情,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家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