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时间:2023-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风俗习惯的产生与形成是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一种反映。所以,民族风俗习惯往往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是一个民族共同心理感情的表现。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也各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各族人民的房屋居住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我国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应该引起我们特别重视。其他民族应尊重他们的这一习惯。少数民族的服饰最具特色。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苗族主要聚居在贵州、湖南、湖北及广西、海南等地。苗族的服饰和头饰种类多达数十种,银子制作的饰品工艺精湛,造型生动。

风俗习惯的产生与形成是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一种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历史条件,就会产生与此相适应的风俗习惯。由于居住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等自然环境的不同,风俗习惯也有显著的差别。一个民族的历史经历和宗教信仰对风俗习惯的产生与形成有深刻的影响。具体说,民族风俗习惯就是指各族人民群众在衣饰、饮食、居住、生产、婚姻、丧葬、节庆、礼仪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传的喜好、风气、崇尚和禁忌等等。这些风俗习惯必须是该民族群众普遍接受的,并且是世世代代相习传承的,否则就不成其为民族风俗习惯。所以,民族风俗习惯往往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是一个民族共同心理感情的表现。

我国国土广阔,民族多样,各民族历史经济发展不同,居住区域差异很大,因而在服饰、饮食、居住、语言、生活方式等方面各有特点。

延伸阅读

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风俗习惯既丰富又严谨。各个朝代的服饰、冠履都有严格规定,帝王将相、各级官僚、平民百姓穿着不能有差错,清代则受满族影响较大,现代和当代则与世界潮流相一致。饮食文化最为丰富,有京、鲁、川、粤四大菜系,饮料则以茶为主。汉族的居室虽南北各异,但多为砖木结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多为平房,今天则以多层建筑为主,设计更加实用、科学。历史上的汉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节日多与节气有关,如春节、夏至、中秋、冬至;也有与宗教、传说、纪念英雄人物有关的节日,如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的节日。汉族群众虽然大部分不是虔诚的宗教信仰者,但崇拜祖先,存在着对诸佛、天神、地神、山神、水神以及神化了的历史人物如孙思邈、关公(关羽)、妈祖(天妃)、岳飞等的崇敬心理,形成了许多带有宗教色彩的民俗。如果我们到南方城镇或港澳地区走一走,常常会看到商店、旅社中供奉关公的神龛,因为许多生意人认为关公是商人的保护神。沿海和运河两岸的许多城镇及台湾省,建有许多天妃宫(有的叫妈祖庙),海外许多国家的华人社区中也建造了许多妈祖庙,这是纪念和供奉福建泉州湄洲岛神女林默的庙宇,千百年来人们相信她是海上保护神,因而年年祭祀她。台湾民众和海外侨胞每年到湄洲妈祖庙来祭祀的数以百万计,妈祖信仰的民俗是祖国维系海外侨胞的一根重要纽带。汉族的礼仪规定十分严格,祭天、祭地、祭神、祭祖,婚、丧诸事,待人接物,各有规矩。

澳门妈祖庙创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由居澳的福建乡亲创建,供奉护航海神妈祖。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生日,妈祖庙都要举行大型祭祀活动。

※  ※  ※

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也各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在居住方面,由于所居住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不同,房屋形式也多种多样。

延伸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的“仙人柱”,拉祜族的“班考”和昭通地区苗族的“杈杈房”,适合于游猎或游耕生活。居住在长江以南,从事农业为主的少数民族,如壮、黎、独龙、傈僳、佤、拉祜、德昂、布朗、傣、哈尼等民族,则居住独具风格的干栏建筑。北部和西北部的蒙古、哈萨克、塔吉克、柯尔克孜、塔塔尔等族,为了便于随畜迁徙,“逐水草而居”,则居住与游牧生活相适应的“蒙古包”“毡房”等。台湾山地中的高山族,则居住半地穴的房屋,彝族居住土墙梁架的地面房屋,白族居住砖木结构的三房围成的三合院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各族人民的房屋居住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干栏式建筑也称高脚房屋建筑,分上下两层结构,上层住人,下层养牲畜。在潮湿炎热的南方,既防潮,又通风,还可以防御蛇、虫和野兽的侵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少数民族住进了用现代建筑材料建成的干栏式建筑。

※  ※  ※

我国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应该引起我们特别重视。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等民族不吃猪肉的习惯就来源于伊斯兰教。伊斯兰教视猪为“不洁之物”,因此不养猪、不吃猪肉成为伊斯兰教的教规。随着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不吃猪肉的教规也直接影响到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并逐渐演变为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其他民族应尊重他们的这一习惯。

少数民族的服饰最具特色。东北和内蒙古地区的民族普遍喜欢头戴皮帽、身穿棉衣或兽皮制作的袍子、长裙和足蹬皮靴。

高山族服饰

高山族雕绘

高山族主要分布在祖国的宝岛台湾省。高山族重装饰,身上一般有多种装饰物。善于雕塑和绘画,在生活用具、乐器、独木舟上都雕刻着美丽的图案。

延伸阅读

蒙古族牧民的服饰富有浓厚的草原气息,男女均穿不开衩的长袍,脖系丝绣绸带,常佩小刀、火镰、烟盒一类日常生活用具,足蹬齐膝软筒皮靴。朝鲜族不论男女,服饰以素白为美。凉山的彝族,无论男女老少均爱披一件无领的羊毛毡(彝语叫“察尔瓦”)以避风雨寒冬。苗族精于蜡染和刺绣技术,故妇女服饰上的花纹图案形式、色彩都给人以美的感受。藏族服饰则富有青藏高原民族的特点。

北方游牧民族服饰

※  ※  ※

自从人类有了祖先崇拜之后,对死者的尸体处理就有了不同的办法,这就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一套丧葬习俗。我国各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有树葬(又称风葬)、天葬、土葬、火葬、水葬等多种形式,其中以土葬的民族居多。

我国少数民族各有自己丰富多彩的节日。

延伸阅读

傣族的“泼水节”,相传是为了纪念七位杀死魔王的傣族妇女;苗族的“四月八”,与纪念苗族历史传说中的民族英雄亚努等有关。广西龙州等县的“吃立节”,相传是刘永福的黑旗军抗法胜利凯旋时,春节正过,因此群众议定为军中将士在正月三十日补过春节,久之便成了当地一个节日。也有一些节日与宗教有关,如伊斯兰教的开斋节、古尔邦节等节日,已成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的民俗。

羌历年

羌族是历史悠久的民族,其最隆重的节日为祭山会和羌历年,分别于春秋两季举行。春季祈祷风调雨顺,秋后答谢天神赐予的五谷丰登,实际上是春祷秋酬的农事活动,却充满浓郁的宗教色彩,更折射出远古神秘文化的光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国各少数民族在生产、居住、饮食、出门、服饰、结婚、生育、丧葬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禁忌。

延伸阅读

彝族忌雷鸣时下地生产,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以及五、六、七月的初一至十五,不能劳动和动土。佤族寨中有人去世,全寨必须停止生产一天。门巴族丧葬日忌上山打柴、打猎及捕鱼,不许杀牲。西南山区的许多少数民族都存在着关于火塘的种种禁忌。壮族则不许人扛着锄头或戴着斗笠走进家中,不准家人和客人坐在门槛正中,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教育的提高,这些禁忌,已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

民族风俗习惯的特点

民族风俗习惯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民族的风俗习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形成后,代代沿袭成为传统,因而具有相对性、稳定性。但是,风俗习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民族社会经济生活条件的改变而逐步变化的。只是这种变化比较缓慢,过程比较长,往往落后于社会生活的改变。这就是现在有些民族的风俗习惯,往往还保留有以往的甚至远古的遗俗的缘故。

民族风俗习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民族风俗习惯是在民族形成、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民族风俗习惯一经形成并在整个民族成员中流行,渗透到民族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千百年来,每个民族的大多数成员总是祖祖辈辈承袭、严格遵守着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对之有着特殊的感情。每一个民族成员,从生到死,一直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成长,并以此规范自己,从而把这种情感自然地融入到民族内部共同的心理素质之中。

唱歌是苗族人民的特别爱好,芦笙是苗族的民族乐器,芦笙舞是边吹芦笙边跳的舞蹈。

民族风俗习惯具有民族性。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各民族往往把其他民族对待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态度,看成是对待自己民族的态度。因此,民族风俗习惯又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在各民族的交往中,尊重彼此的风俗习惯,就被看作是对彼此所属民族的尊重,民族之间的关系随之而日益密切;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和尊重彼此的风俗习惯,则会被视为对彼此所属民族的歧视,就会影响民族关系。可见,民族风俗习惯对民族关系有很大影响。因此,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体现了尊重兄弟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族感情,有利于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

沐浴节也叫沐浴周,是藏族独有的节日。在每年入秋之时的七天中,从垂髫的娃娃,到白发苍苍的老人,都要下河洗澡,这已成为藏族群众传统的风俗习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