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烂多姿的回族文化
回族是一个重视科学和艺术的民族
在建筑方面,元代也黑迭儿丁是元大都宫殿和宫城的设计者与工程组织者。建成的元大都规模宏大,规划整齐,是当时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大都市之一。回族将伊斯兰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相结合,为中国建筑文化增添了新的样式。目前,已有13座清真寺、4处穆斯林墓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回族汤瓶舞
在数学方面。元代回回天文学家在引进回回天文学的同时,也将先进的阿拉伯数学知识引进中国,最重要的有弧三角法的传入、阿拉伯数字的使用和六十进位制的引进。弧三角法的传入,实际上使中国数学等相关科技领域得以与世界接轨,这也使得元代科学家郭守敬大受其益,间接推出了流传达360年、精确度很高的《授时历》。阿拉伯数字是古印度文明的成果,因为阿拉伯人的完善并西传而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它传入中国后,使运算加倍简便,大大促进了中国数学的进步。六十进位制是随回回历法一起传入中国的,今天仍在使用,可见影响之深远。
回回炮
元代回回人亦思马因等人设计制造的重型攻城炮。
在医药学领域。在西医传入中国之前的很长时间里,中医中药是中国人治病的唯一方法。而在中医中药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从10世纪开始,回回医药在其中起过重要作用。中国人对香药的认识并广泛使用始于唐代,是由阿拉伯商人传入并推广的。五代时波斯人李著《海药本草》,不仅纠正了中国人对一些药物的错误认识,而且还丰富了传统中医药物学的使用范围。宋代,受阿拉伯医药学影响,中医大大地向前发展了一步。元代设有专门的回回医药机构,与中医并行。元代回回医学家在骨科、眼科、外科、无名肿毒等领域技术高超,在社会上有很高声誉。元代的回回医学家也引进了一批代表了当时世界最高水准的阿拉伯医学成果,对中医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明代,回回医药学中的很多先进方法很快在传统中医药学中普及推广,使用至今,比如“十字”“切口排脓”“宽布带”高位绑扎止血、颅内脓肿开颅排脓、肩关节脱臼复位法、白癜风的治疗与用药等。明代以后,回回医药学以两条线发展:一条在回族民间,由回回传统医家后代继承发展;另一条渐渐汇入中医中药中。除上面所说的肩关节复位等先进手法以及丸、散、膏、丹等配药的借鉴外,放血疗法、拔火罐等回回医药的传统治疗手法,至今还在被中医普遍使用。
回回人在天文学和地理学上的贡献也开始于元代。元代回回天文学家札马鲁丁在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向朝廷建议并主持修纂的《元大一统志》,在中国地理学史上开创了许多个第一。札马鲁丁在天文与地理学上的贡献还有地球仪的制造。通过他的地球仪,中世纪阿拉伯——伊斯兰地理学中先进的经纬线概念和世界为球形的知识传入中国,大大促进了中国地理学的发展。明代大航海家郑和更是开中国乃至世界远距离航海之先河,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显示了中华民族国力及科学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郑和第六次航海归来后编绘的《自宝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即《郑和航海图》(共20图,40面,记有所经航域的航向、方位、航程、停泊地点、暗礁浅滩、港口等),是我国最早的远洋航海图,是15世纪以前我国关于亚非地区最详细的地图,在中国乃至世界地图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邮票
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中国邮政、香港邮政及澳门邮政特发行纪念邮票。
当代也有很多回族科学家为祖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如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化学家、院士蒋锡夔,核工业同位素分离专家、院士刘广均,心脏病学和老年医学专家、院士王士雯(女),昆虫学家、院士张广学等。
回族具有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思想领域,明代回族学者李贽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末清初的王岱舆被称为与儒家展开文明对话的第一人,清代的刘智是回族伊斯兰哲学的最杰出代表人物。
回族由于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所以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成就也比较突出,历史上涌现出了很多有名的文学家。宋代有诗人蒲寿,著有《心泉学诗稿》存世,被收入《四库全书》。元代有散曲作家马九皋,在元代散曲大家中占有一席之地。元代诗人萨都剌,著有《雁门集》,明清两代被多次刊印,甚至在日本也印刷过,影响深远。元代诗人丁鹤年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著有《丁鹤年诗集》《丁孝子诗集》,流传很广,明清两代也数次刊印。明代大思想家李贽,不仅是一位哲学家、史学家,还是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其著作数十种数百卷,以《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最为有名,对当时及后世思想、史学、文学领域都有重要的影响。清代马世俊,中过状元,一生作过1000多首诗,流传作品800多首收入《匡庵诗集》。清代诗人沙琛,著有《点苍山人诗钞》,收诗1300多首。
米芾的珊瑚笔架图
回族在书画领域也有许多杰出人物。宋代书画巨匠米芾、米友仁父子就是西域穆斯林的后裔。米芾书法在宋代和中国书法史上极有地位,被称为“宋四家”之首。元代回回画家高克恭,是画坛“二米”派的代表人物,在山水画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与赵孟并列,被公推为元代画坛的领袖。清代回族书画界人才鼎盛,且遍布南北。笪重光、马世俊、改琦等均以绘画享誉,尤其是改琦,人物画堪称清代画坛一绝。民国时期回族书画、篆刻名家以马贻为代表,也形成了一个可观的群体,包括马贻、穆云谷等。尤其是穆云谷,字寿山,善画山水、花卉,尤其擅长篆刻,金石界有“南有吴昌硕,北有穆寿山”之说,有《寿山印谱》传世。
甘肃临夏回族砖雕
回族人在工艺方面的成就有久远的传统。唐宋元时期的穆斯林就将许多中亚、西亚的工艺品带入中国,受到当时人们的喜爱。元代的许多官办手工业作坊均以回回工匠为主力,负责生产生活用品与手工艺品。回族手工艺人不仅在制作铜器、瓷器方面有高超技艺,而且将“回青”引入瓷器制造中,使制瓷业在质地、原料上得到提高与丰富,对当时制瓷业的发展贡献独到。明清时期兴起并延续至今的回族木雕工艺,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回族石雕工艺具有悠久的传统。早在唐宋时期回族穆斯林先民就在清真寺建筑上大量运用石雕工艺,将阿拉伯—伊斯兰石刻艺术传入中国,现在一些古老的清真寺里还能见到其遗存。回族砖雕工艺也享有盛誉,其中以河州砖雕最有代表性。其制作方法有刻活、捏活两种。代表人物有晚清的马忠良、民国的周声普、绽成元等。在天津,还有一位刻砖艺人刘凤鸣,继承先辈刻砖技艺并发扬光大,使“刻砖刘”与“泥人张”“风筝魏”“杨柳青年画”并称天津民间四大工艺,享誉海内外。葫芦雕也是临夏回族民间特有的一种雕刻工艺,有很好的收藏价值。
天津回族重刀武术
在回族民间,还有一种非常普及的艺术形式——阿文经字画,就是用各体阿拉伯文拼写成花、鸟、图、字等样式的书法艺术作品,书写者多为通晓阿拉伯文的阿訇,很受群众欢迎,因而流传很广。
回族武术是中国武术四大技击流派之一(昆仑派),有独特的拳械套路,历代武术家辈出,河南回族武术家何福生、张文广是1998年我国首次授予的三位武术九段之一。马贤达是我国第二次授予的两位武术九段之一,其弟子回族武术家赵长军曾七次蝉联全国武术比赛全能冠军。
踏脚是回族传统的体育活动项目,流行于宁夏泾源县。相传唐代由阿拉伯、波斯等穆斯林商人来华贸易带入。是一项既可娱乐,又可健身、自卫的活动,受到回族群众的喜爱。
20世纪的中国文坛、艺坛,群星璀璨,涌现出许多影响深远的文学家、艺术家,其中的一些杰出人物就是回族。如报告文学作家穆青,曾任新华社社长,因采访报道《雁翎队》和《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而获得巨大成功,被作为通讯报道的典范收入中学教科书;文学翻译家纳训,因翻译阿拉伯文学名著《一千零一夜》而享有盛誉;台湾作家白先勇,被誉为“当代中国短篇小说家中的奇才”,在世界华文文坛享有盛誉;著名作家张承志,作品百余种,多次获文学大奖,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文坛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宁夏回族作家石舒清荣获全国短篇小说最高奖项“鲁迅文学奖”;著名指挥家、被誉为“中国交响乐之父”的李德伦;京剧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马派艺术创始人马连良,花脸名家侯喜瑞和早期著名坤伶雪艳琴;相声艺术大师马三立;话剧表演艺术家李默然;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薛恩厚和马泰;著名京剧演员于魁智;黄梅戏演员麻彩楼;著名画家曾杏绯等,都是我国现当代文学艺术舞台上的杰出代表,为新中国文学艺术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现当代还涌现出许多蜚声海内外的回族学术文化大家,他们是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白寿彝先生,著名翻译家、北京大学马坚先生,著名历史学家、南开大学杨志玖先生,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外国语大学纳忠先生等。他们与历史上出身回族的学术文化大师一样,在汲取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营养后,积极创造,不仅为回族文化,更为中华文化的辉煌增添了夺目的光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