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套,传统戏曲的一种角色行当,是扮演兵卒、夫役等随从人员和群众的角色。龙套本指戏中随从人员和群众演员所穿的衣服,因上面绣有龙纹而得名,后来龙套的内涵扩大,不再专指特殊形式的龙套衣,而成为京剧角色的代名词。
龙套亦称“文堂”、“流行”。“文堂”可能源于演员穿着带水袖的文职服装,上阵但不参加开打,主要职责是在将帅升堂时站堂;“流行”大抵是因为他们在舞台上流动性大,一会儿演士兵,一会儿演太监。有时为了烘托殿堂或公堂上的森严气氛,可以整出戏都纹丝不动,站脚助威;有时则频繁跑动,穿梭起舞。为了表明这一行的角色很杂,流动性很大,所以又叫“流”行,或“杂”行。
龙套往往以整体出现,一般以四人为一堂,分为头、二、三、四家(或头、二、三、四旗),以头家为带头人。在舞台上用一堂或两堂龙套,以表示人员众多,起烘托声势的作用。他们在双方交战时摇旗呐喊,手中常拿着门枪旗、红门旗、飞虎旗,或风旗、水旗、火旗、云牌等,故又叫“打旗的”。
龙套演员注重两种技能。一是“唱”,根据剧情需要,齐唱各种曲牌,如[一江风]、[朱奴儿]、[泣颜回]等。当主帅升帐或在某种特定场景中时,龙套还须大声喝喊堂威,如喝喊“有!”、“啊!”、“噢……”等。二是“队形变化”,龙套演员必须要熟悉自己在舞台上的站位,他们有各种不同的排场以及队形变化,如二龙出水、挖门、站门扯四门、大摆队、倒拖靴等等。
戏曲术语中有我们耳熟能详的“跑龙套”一词,就是扮演剧中的龙套角色。在舞台上,龙套常常跟着主帅跑上跑下,而且台上各种集体上下场的队形、各种舞台部位的变换,甚至舞台气氛、环境变化,都要靠龙套“跑”出来,故而叫“跑龙套”。龙套这一行在京剧发展的早期是没有的,发展到主角制时期才出现。龙套虽然是杂行不被重视,但在舞台演出中却是必不可少的,几乎每出戏里都有龙套。但目前一般剧团已很少专职龙套,多由其他角色兼演。而以前在京剧科班里,学员入科后启蒙的舞台训练就是跑龙套。无论学什么行当演什么角色,都必须经历这个阶段,再慢慢地发展到演配角甚至主角。
传统剧目《华容道》脍炙人口。先是四绿龙套同上,再红脸关羽上。诸葛亮设计妙算,借东风火烧赤壁后,料定曹操必走华容道归许都,让关羽前去捉拿曹贼,关羽将人马悄悄埋伏在华容小道。曹操带着残兵败将,落荒而来,以为华容道没有设伏,正自鸣得意,唱道:“笑是笑周郎见识浅,孔明袖内少机关。日出若有人和马,又恐失计难保还。”这时扮演关羽部属的龙套忽然大喊,一时处处旌旗招展、人喊马啸,吓得曹操面如土色、胆战心惊。这里的龙套就将关羽麾下的人马展现得犹如横空出世,气势非凡。这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手法用在千钧一发、事关生死存活的战役中,更有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所以剧本中说曹操吓得心胆俱裂也就并不夸张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