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会》是一出传统的京剧剧目,取材于小说《三国演义》。故事内容是为大家所熟知的:三国时期赤壁之战,孙权和刘备联合起来抗击曹操,诸葛亮亲赴东吴与周瑜共商对策。两人于大战前夕相互斗智,有蒋干盗书、草船借箭、苦肉计和打黄盖等情节。在剧中,周瑜集东吴文武举行宴会,接待曹操的说客蒋干,号称“群英会”,这出戏的剧名便由此而来。
《群英会》中的舞台人物众多,如诸葛亮、鲁肃、周瑜、曹操等。故事情节虽然广为人知,但京剧演出的艺术形式更具韵味,可以说《群英会》这出戏不仅是指英雄人物的“群英会”,也是京剧表演艺术的“群英会”。剧中有老生、小生、方巾丑、架子花脸、铜锤花脸,行当齐全。除了拥有形形色色的人物,更有脍炙人口的唱腔、富有节奏的念白、惟妙惟肖的动作,唱念做打样样并重。此剧在上海演出时,曾有谭富英、马连良分饰诸葛亮,裘盛戎饰演黄盖,叶盛兰饰演周瑜,还有马富禄饰演蒋干……群英荟萃,名角如云。帷幕一拉开,一派甲旗鲜明、音韵锵锵的景象,很快将人带入那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特定历史环境之中。谭富英声腔清亮激越,马连良风姿潇洒飘逸,裘盛戎工架威武凝重,叶盛兰表情顾盼神飞,真正让人生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
诸葛孔明可谓群英会中的核心人物,他的形象无论是在小说中还是在京剧中都得到了极度的神化,可谓“多智而近妖”。京剧大师马连良饰演诸葛亮得了一个外号叫做“活诸葛”。其扮相还原了人们对于诸葛亮的种种幻想:飘逸、潇洒、儒雅,智勇双全,胸有成竹,谈笑间闪烁着智慧和机警。马先生的唱腔优美华丽,抑扬顿挫,跌荡起伏,流畅自如。“马派”的“诸葛戏”有《甘露寺》、《群英会·借东风》、《三顾茅庐》、《定军山》、《阳平关》、《失·空·斩》等,其中很多的经典唱腔成为京剧史上的传世华章,如《借东风》中的“习天书学兵法犹如反掌”等等。
除了马连良的“诸葛”外,其他也有许多出名的扮演者,他们各有不同的风采:如果说马连良的诸葛亮是“圆熟老练”,突出的是一个“谋”字的话,那么谭富英的诸葛亮则显得“纯朴自然”,讲究一个“朴”字;杨宝森的孔明是“稳健苍劲”,强调一个“情”字;而奚啸伯的孔明则“雅致清韵”,独取一个“贤”字。
由于京剧的剧种特性,早期是重老生,二三十年代以后,旦行后来居上,形成了生旦并重的局面。小生行当长期以来一直是属于相对次要的地位。剧目、表演、人才等各方面,都不像老生、旦角那样丰富。“四大名旦”兴起以后,对小生的倚重增强了。相继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小生,较早的有姜妙香、金仲仁;较晚的就是俞振飞、叶盛兰。而在小生行中能自己组班挂头牌的,迄今为止,京剧史上只有叶盛兰一人。叶盛兰扮相英俊,气度大方,表演细腻。演《群英会》的周瑜,能于儒雅英武中蕴其气量狭窄的心理,十分难得。这出戏叶盛兰在科班时就跟班内的总教习、名丑萧长华老师学过。萧先生虽然是丑角,但是却是一位生旦净丑行行精通的奇才,他把当年观摩“同光十三绝”之一徐小香的心得体会传授给了叶盛兰。而叶盛兰拜程继仙为师后,又学到了程派《群英会》许多独特的表演。其中“舞剑”、“抚琴”的表演就是程继先与武净名家钱金福共同研究创造的。它不仅显示了繁难的技巧,而且形神兼备,从琴声剑影中渲染了周瑜的性格和咄咄逼人的气势。
叶派的表演善于运用高难、繁重的程式技巧,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外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使观众得到充分的审美享受。他在《打黄盖》这折戏里,运用各种翎子功及身段表演表达周瑜对诸葛亮的忌恨心理,就是十分生动的一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