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这个满脸“黑炭”、额上画着月牙的传奇人物,作为公正严明的代表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而在传统京剧剧目中,包拯的形象在《铡美案》中最为出名。
《铡美案》是老戏《秦香莲》的一部分,改编自民间传说,讲述的是北宋年间,陈世美进京应试,考中状元,被招驸马。其家乡连年荒旱,父母去世,前妻秦香莲携儿女进京寻夫,闯宫遭逐。丞相王延龄怜之,试图让秦香莲在陈世美寿辰之日扮成歌女席间弹唱以助破镜重圆,不成。王延龄授秦香莲纸扇,暗示其到开封府告状。陈世美派家将韩琪追杀,韩琪放走秦香莲母子后自刎。秦香莲逃出三官堂,至包拯前控告陈世美“杀妻灭嗣”,包拯将陈世美召到开封府,好言相劝,话不投机。令秦与其对质,陈世美自恃国戚,强词狡辩;包拯怒欲铡之。皇姑、太后闻讯阻刑。包拯严正无私,当堂铡死陈世美,大快人心。
当这出剧目只演包公审案铡死陈世美一节时,就叫做《铡美案》或《明公断》。
包拯是《铡美案》的中心人物,勾黑脸,戴黑须,寓意其为官铁面无私、刚正不阿,专门为劳苦百姓断案洗冤。“黑头”是传统京剧角色行当,一般勾黑脸,重唱工,因此偏重唱工的花脸角色泛称“黑净”或“黑头”。包拯便是典型的黑头人物。包公戏唱腔十分丰富,对演员要求很高。穆凤山、何桂山、金秀山等老一辈艺术家,都擅演包公,他们对该戏苦心钻研,其演绎使包公这个形象大义凛然、威风凛凛、可敬可畏。
现在京剧舞台上风行的《铡美案》是由北京京剧团移植改编的。这出戏的本子原是荀慧生先生赠与四小名旦之一的张君秋,记录了张君秋与荀慧生先生之间的深情厚谊。更具纪念意义的是,在这个台本基础上,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四位大师于上世纪50年代末合作创排了轰动海内外的北京市京剧团版《秦香莲》,并将该剧于1964年拍成了电影纪录片,成为了京剧史上一部至今传颂的经典作品。裘派创始人裘盛戎擅演“包公戏”,他的表演稳健严谨、刚柔相济、动作洒脱大方、节奏鲜明,他在《铡美案》中精彩的表演被誉为“活包公”;饰演秦香莲的张君秋音色绚丽、感情丰富、舒展自如,具有华丽柔美、刚健清新的独特风格;马连良的嗓音清朗,唱腔委婉,将正直机智、风趣诙谐的王延龄塑造得栩栩如生;谭富英则将陈世美的矛盾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四位大家的表演珠联璧合,堪称典范。
传统京剧里的包公戏很多,有20多出,如《乌盆记》、《花蝴蝶》、《狸猫换太子》、《三侠五义》、《铁莲花》等,至于《闯宫》、《琵琶寿》、《韩琪杀庙》等都是《秦香莲》中的折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