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京剧行当之一,一般扮演插科打诨、比较滑稽的角色。丑角一般不重唱,以念白和做工为主,念白也和其他角色不同,一般用普通口语,京剧中所谓“京白”。
京剧中的“丑”和西方马戏团里专门逗人大笑的“小丑”有所不同,京剧的“丑”是因为化妆时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而得名,与净角的大花脸、二花脸并列,又称“三花脸”或“小花脸”。根据不同的人物,这粉块基本分为方形、元宝形、倒元宝形、腰子形以及枣核形等几种形式。当然,东西方的“丑”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是制造笑声的滑稽人物,他们性格中的幽默细胞就是为了让观众开怀一笑。
同时,京剧中的“丑”是指容貌上不俊美,但不等于品质的丑恶。有些丑角扮演阴险狡猾、卑鄙自私的人物,如《望江亭》中的杨衙内,《野猪林》中的高衙内,《一捧雪》中的汤勤等等。但更多的丑角扮演的是机警伶俐、幽默风趣,乃至正直善良的角色。在传统戏中,一般地位较为低下,如渔夫、酒保、更夫、樵夫等,大部分都由丑角扮演。这些人物从性格上看多半都滑稽活泼、乐观热情,如《女起解》中的崇公道,就是忠厚善良,有正义感的老差役;《秋江》中的艄公,是助人为乐,风趣幽默的老人。还有最突出的是《徐九经升官记》中的徐九经,容貌丑陋,表演滑稽,但他不畏权贵,宁可牺牲个人利益也要为百姓伸张正义,是个纯粹的正面人物。
京剧中的丑行分为文丑和武丑两类。
文丑在表演上以做工为主,根据其身份、地位、年龄等分为方巾丑、袍带丑、茶衣丑、褶子丑、彩旦等。方巾丑,顾名思义,是指头戴方巾的丑角,他们身上穿着褶子,有的手里还拿着把扇子,迈着四方步,举止缓慢文雅。一般是一些有文化的人,这些角色表面上文质彬彬,可是带点迂腐的酸气,例如《群英会》里的蒋干、《乌龙院》里的张文远等。袍带丑,扮演的是官阶比较低的官员,他们戴着纱帽,穿着官衣,例如《审头刺汤》里的汤勤、《六月雪》里的山阳县知县等,都属于这类角色。茶衣丑是最常见的丑角,茶衣就是短的蓝布褂子,茶衣丑扮演的都是劳动人民角色,例如《秋江》里的艄翁、《芦中人》里的渔翁、《问樵闹府》里的樵夫、《骆马湖》里的酒保、《打樱桃》里的书童等。褶子丑是介乎方巾丑和茶衣丑之间的角色,有时穿长衫或箭衣,表演风格较茶衣丑略严谨一些,如《连升店》中的店主人,《女起解》中的崇公道等。彩旦虽然扮演女性角色,实际也由丑角应工,一般扮演如媒婆、仆妇一类的人物。
武丑又名“开口跳”,因为这种行当除了擅长蹿蹦跳跃之外,还要善于念白。武丑的净白必须念得伶俐清脆,武功须得精湛敏捷,多扮演诙谐机智的侠客义士。这些角色有《三岔口》中的刘利华,《挡马》中的焦光普,《连环套》中的朱光祖,《巧连环》中的时迁等。个别狡猾阴险的角色,有时也由武丑扮演,如《黄一刀》中的黄飞刚等。
丑角表演的特点,除了程式化的身段动作外,主要还巧妙地运用手、眼、身、步等艺术手段,准确地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以凸现人物性格。丑角在舞台上,以双腿弯曲为站姿。文丑双腿稍曲,根据所塑造的不同人物,来决定双腿弯曲的程度。如《群英会》中的方巾丑蒋干,在见周瑜一场时,双腿弯曲的幅度就要大得多,以增添人物的形神气韵与儒雅风度。武丑的站姿多为“子午式”,前腿稍曲即可。另有表现人物天生矮小则用蹲姿,也叫“矮子”,并以蹲式行走,又称“走矮子”。如武大郎、王英等角色。丑角的身段招式,如“山膀”、“云手”、“亮相”等诸多程式化舞台动作的幅度与样式,均以小巧伶俐且精俏帅美而见长。丑角的面目表情,惯以眼、鼻、口、颊的有机配合,加之头、颈、身、手、足的协调一致,艺术性地塑造出性格各异,栩栩如生的舞台人物形象。
传说当年唐玄宗喜好演戏,下场演戏时就扮演丑角,而唐玄宗被尊为中国戏剧界的祖师爷。所以传统剧团的团长都是丑角担任,中国戏剧学院的第一任院长就是由名丑萧长华先生担任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