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戏园子和堂会

戏园子和堂会

时间:2023-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过北京老戏园子的看戏者并不都买票。还有一些人专门租下戏园子以上演堂会。有的名角遇到演堂会戏时,故意索要很高的报酬。直至因政治原因达官显贵相继离京,北京堂会戏才随着政治形势的改变逐渐消沉,以致渐渐消亡。精忠庙是北京戏曲艺人的行会性组织。

人们常常按习惯把“京剧”叫做“大戏”,“看戏”叫做“听戏”,“戏迷”叫做“票友”,演出京剧的“戏院”则叫“戏园子”。从清朝早期起,北京已经出现茶楼戏园子(有戏曲演出的茶园)和会馆内戏台(会馆建有戏台,以戏曲等节目宴请同行同乡,联络感情,以利于经商交易)。这时戏园子的规模已较大,剧场内的装饰和布置也非常精美。甚至在皇宫紫禁城内,宁寿宫还设有畅音阁戏台。而慈禧为自己的60寿诞,还花费巨资在颐和园兴建了德和园大戏楼。

戏园子中的戏台多朝北而建,其中原因众多纷纭,不过主流说法是,我国传统的方位是南面为尊,所以,人们盖房方向都朝南。但假如戏楼朝南,人们听戏就要面向北,这便与人们传统意识相左,所以戏台方向便多数朝北了。

戏园子在清朝初年是以茶座为主的,戏剧只是作为茶客品茗聊天之余附送的一种娱乐。那时茶园子老板只卖茶座钱,没有“戏票”一说。戏园子里面的坐席也是双排对放,舞台置于茶座一侧,茶客赏剧,要侧着身子扭转头才能看见舞台。在茶园里主要是喝茶,附带着听听戏。所谓“看”戏就摆在更次要的地位了。而从坐席的设置,也说明茶客消遣本来是品茗闲谈为主、赏剧为辅;而当时赏剧则是以听为主、以看为辅。到同治、光绪年间,京剧逐渐普及深入人心,人们进入戏园子慢慢地转成以赏剧为主、以饮茶为辅了。于是,茶楼——戏园子开始出售戏票。

不过北京老戏园子的看戏者并不都买票。除了军警以“维护社会治安”即剧场秩序为名义而有“弹压席”可坐,公然白看戏外,还有送“红票”一说,即其人与戏班或戏院有一定“关系”,可以白看。再有就是由主要演员(所谓红角儿)掏钱买票,雇人捧场。这些专门捧场的“啦啦队”大都坐在后排或楼上,专为出钱的“角儿”喝彩助威。有些演员往往靠这种办法招徕观众。当然,有时演员得罪了有钱有势的人,也会遇上一批专门捣乱大喝“倒彩”的“看客”。这些助威或捣乱的人都是不花钱来看戏的,总名之曰“听蹭儿戏”。

戏园子既有“幌子”也有“招牌”,幌子即是本园园名,招牌则是本园演出的海报。这种海报用大白粉书写当日或近期上演的剧目。戏园子里有跑堂的、卖茶卖香烟卖黑白瓜子和盐炒小花生的,还有一个绝活儿,叫“扔热手巾把”,跑堂的将热手巾从空中抛向观众,扔的一刹那口中喊:“手巾把来喽!”

除了在戏园子演出的公共戏外,旧时官僚和富贵人家还会邀请戏曲艺人在年节或喜庆宴会时,到个人宅邸或特定会馆、戏园为自家做专场演出,以此招待亲友。这样的演出,称之为“堂会戏”。堂会起源很早,明清时期堂会演出成为城乡富家喜爱并借以夸饰的娱乐活动,到清末北京各部官僚唱堂会相互宴请达到极盛。

堂会演出最常见的场所是在厅堂:大厅中间摆上地毯作为场地,周围有桌席,女眷看戏处用帘子分开。另外正厅台阶下的院子也可作为演出场所。还有利用四合院建筑来布局演戏的,即把正厅前的对厅拆去墙板,作为戏台,正厅作为主人观戏的地方。而一些人家没有戏台,院落也不算大的,就要选择有戏台的饭庄办堂会,如北京什刹海的会贤堂,金鱼胡同的福寿堂等地。还有一些人专门租下戏园子以上演堂会。

从时间来分,堂会又分“全包堂会”和“分包堂会”两种。全包堂会是唱整整一天,从中午12点开戏,直唱到深夜1点,甚至于唱到天亮。分包堂会唱半天,或白天,或晚上。从“戏码”来分,全包堂会全由本家点戏,分包堂会由演员自行决定戏码。

从报酬来说,演员唱堂会戏的戏份要比唱营业戏的戏份儿高出一两倍。有的名角遇到演堂会戏时,故意索要很高的报酬。因为是办喜庆宴会,本家不惜出钱。个别演员,因为与本家私交好,也有不要报酬的。梅兰芳先生唱堂会戏时由于名望高,报酬不菲。但是他在画家王少农家唱堂会戏时,就只要了一张王少农画的画。在王少农80寿辰办堂会戏时,梅兰芳演出了《麻姑献寿》,演完后王少农为梅兰芳画了一张《梅兰图》作为答谢。

堂会戏,虽然只供亲友观赏而不对外,但是因为堂会戏演出的都是好戏,是在剧场里不容易看到的,还有的是新排戏(如梅兰芳的《洛神》、尚小云新排的《玉堂春》等),有的名角在剧场已不常演出了,但在堂会中还表演(如余叔岩在萧振瀛家堂会演《盗宗卷》)。基于上述种种原因,有些京剧爱好者为了听出好戏,所以常有给本家出个份子混入观赏的。至于托亲朋,找关系,想听堂会戏的,更是不乏其人。

1928年北伐后,北京堂会戏渐趋冷落,不过因为堂会戏已成习俗,还有时不断出现。直至因政治原因达官显贵相继离京,北京堂会戏才随着政治形势的改变逐渐消沉,以致渐渐消亡。

链 接

旧称京剧界的从业人员为“梨园行”,这是因为唐明皇李隆基酷爱歌舞,常常将宫廷中的歌舞伎集中在梨园之中,学习歌舞戏曲,以供宴乐,而这也应是历史上最早的大规模培训戏曲歌舞演员的场所,所以京剧界追本溯源,称这一行业为梨园行。沿袭此说法,李隆基也就成了戏曲界的祖师爷,京剧界的后辈儿孙,即称梨园子弟。凡几代都从事京剧行业的家庭,便称为梨园世家。

精忠庙是北京戏曲艺人的行会性组织。会首(或称作庙首)数人,由清廷内务府加委。名演员高朗亭、程长庚等曾先后任会首多年。由于机构设在精忠庙,所以用庙名作为会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