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一生能获一次诺贝尔奖就相当难能可贵。能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不说绝无仅有,也实在屈指可数,一百多年来全世界仅有几位:波兰裔法国女物理学家、化学家居里夫人,因发现放射性物质和发现并提炼出镭和钋,荣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11年的化学奖。美国物理学家巴丁,因发明世界上第一支晶体管和提出超导微观理论,分获1956年和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美国化学家鲍林,因将量子力学应用于化学领域并阐明了化学键的本质、致力于核武器的国际控制并发起反对核实验运动,荣获1954年的化学奖和1962年的和平奖。英国生物化学家桑格,因为发现胰岛素分子结构和确定核酸的碱基排列顺序及结构,分获1958年和198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其中理论物理学家约翰·巴丁是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人。他因晶体管效应和超导的BCS理论而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于1908年5月23日生于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城,1923年入威斯康星大学电机工程系就学,毕业后即留在该校担任电机工程研究助理。1928年获威斯康星大学物理学士学位,1929年获硕士学位。1936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1933年到普林斯顿大学,在E·P·维格纳的指导下,从事固态理论的研究。1947年和同事布拉顿发明了半导体三极管,1个月后,肖克利发明了PN结晶体管,3人因发现晶体管效应共同获得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1年,巴丁由于和肖克利不合,离开贝尔实验室,到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任教。在20世纪50年代,巴丁就已经开始考虑超导电性的问题。他意识到电子与声子的相互作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953年,施里弗来到伊利诺伊大学,在巴丁的指导下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并选择超导问题作为博士论文题目。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杨振宁推荐下,刚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不久的库柏开始与巴丁和施里弗进行合作。1957年,巴丁和库珀、施里弗共同创立了BCS理论,对超导电性做出了合理的解释。他们3人也因此获得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巴丁也成为第一位,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