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它为我国古代文化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印刷术发明之前,文化的传播主要靠手抄的书籍,既费时、费事,又容易抄错、抄漏。同时,手抄的效率也是非常低的,限制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我国自先秦时就有印章了。印章是最原始的印刷,是用印模印出文字,这种印模主要是印人名的。此后,又出现了拓印碑文及印染布匹的技术。
印章、拓印、印染技术三者相互启发,相互融合,再加上我国人民的经验和智慧,雕版印刷技术就应运而生了,于是出现了雕版印刷的技术。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时间大约在隋末唐初,即公元7世纪初期。有人认为,最早使用雕版印刷术者,应该是民间或佛教寺院。
到了宋代,雕版印刷已发展到全盛时期,各种印本甚多。较好的雕版材料多为梨木、枣木。雕版印刷一版能印几百部甚至几千部书,对文化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刻板费时费工,大部头的书往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存放版片又要占用很大的地方,而且常会因变形、虫蛀、腐蚀而损坏。印量少而不需要重印的书,版片就成了废物。此外,雕版发现错别字,改起来很困难,常需整块版重新雕刻。
宋庆历年间,在我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基础上,中国的印刷术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毕昇的活字印刷术适应社会的需求诞生了。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具体记载了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事件。
毕昇出身贫寒,写得一手好字,他是一个善学习、肯动脑、雕版技艺非常高超的工匠,专门从事手工雕版印刷。手工雕版印刷,是一项非常繁重又效率极低的工作。因为要一块一块地把文字刻制在枣木或梨木的印版上,一旦某个字出现了错误,这块板就算报废,而无法更改,必须换另一张木板重刻。
另外,这些木制刻板也较笨重,不易保藏。往往印一本上百页的书,所用的刻板就会占据一间屋子的空间。
一天,毕昇回家后,看到他的几个孩子在玩“过家家”的游戏,他们来回地挪动着那些用泥做的娃娃和家具,并不断地改变家中的摆设位置,这一游戏吸引了毕昇。他想,孩子们可以把玩具挪来挪去,那么,如果把印板上的字做成单个的,不是也可以挪来挪去吗?那不就可以省去很多麻烦了吗?再也不会因为刻错一个字,而换掉一块木板了。
于是,毕昇的脑海里立刻浮现了一连串的想法:古人的印章就是一个个的,把这些印章连起来,那不就是一块印版吗?
毕昇立即投入到字模材料的思考中,试图找到比木板更好的材料刻制字模,再想怎么把一个个的字模做成一张张的印版。
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试验,他决定用胶泥做刻制字模的材料,一个字为一个印模,字模用胶泥做好后用火烧硬,使之成为陶质材料。排版时先预备一块铁板,铁板上放松香、蜡、纸灰等物,铁板四周围着一个铁框,在铁框内摆满要印的字印,摆满就是一版。然后用火烘烤,将混合物熔化,与活字块结为一体,趁热用平板在活字上压一下,使字面平整,便可进行印刷。至此,一种新型的活字印刷术诞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