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光影
柳比歇夫(1890—1972),前苏联昆虫学家。1890年,生于列宁格勒(圣彼得堡)。1916年,在部队服役。1918年,十月革命后第二年,从部队复员,到辛菲罗波尔市的塔夫利达大学任教,开始从事学术工作。20世纪30年代,在列宁格勒全苏植物研究保护所工作,晚年在外省乌扬诺夫斯克任大学教研室主任。柳比歇夫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在生物学、科学史、哲学、历史学、数学、文学等领域均有很深的造诣。一生发表了70余部学术著作,撰写各种论文、专著达12500页打印稿,许多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前苏联作家达尼伊尔·阿列克桑德罗维·奇格拉宁于1972年撰写了《奇特的一生》一书,以真人真事的文献形式,讲述了柳比歇夫献身科学的事迹。
读书时间统计法,是指只争朝夕,合理安排时间,善于利用一切时间,有计划地读书。柳比歇夫为了充分利用每一分钟,从26岁起对自己实行一种“时间统计法”,直到82岁逝世为止。56年间,他坚持一丝不苟地记下时间的支配情况,几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每分钟、每小时,自己做了什么,他都不厌其烦地一一详细记载,一天一小结,一月一大结,一年一总结,如果发现时间利用得不合理就马上改正。他用这种统计法获得了大量读书时间。
合理安排一天时间。柳比歇夫的时间安排得很合理,无论是阅读、研究、写作,还是休息和娱乐都安排得科学有序。清晨起来,头脑清醒,读书效率高,他就读哲学、数学方面的书,读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后,就改读比较轻松的读物——历史或者自然科学方面的书,读一阵子,觉得累了就再读些文艺作品。他这样读书,是根据大脑不同阶段的状态,相互交叉来读各种不同类型的书籍,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巧用时间的边角料。柳比歇夫把零散的时间称为“时间的边角料”。在乘车、排队、等人时,他都带着一本书,随时翻阅。他在植物保护研究所工作时,经常出差,每次他都要带上一定数量的书籍在路上阅读。如果是长期驻扎,他就把书打成邮包,寄到工作地点。他曾说:“在路上看书有什么好处呢?第一,路上的不便你感觉不到,很容易将就。第二,神经系统的状况比在其他条件下要好。坐电车,我看的不是一种书,而是三种书。如果是从起点站坐起,那就可以有位子坐,因而不仅可以看书,还可以写字;如果车很挤,有时候只能把着扶手杆勉强站住,那就需要小册书,而且是比较轻松的。”这样,他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利用起来,日积月累,就获得了大量的读书时间,学到了大量的科学知识。
“多年来经常看表的结果,柳比歇夫肯定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时间感。在我们机体深处滴答滴答走着的生物钟,在他身上已成为一种感觉兼知觉的器官。”
“在某些地方,其他任何人都见不到有真理存在,他却在那里孜孜不倦地去探求真理;而在另一些地方已经确定了不可动摇的真理,他却在那里探求和怀疑。”——《奇特的一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