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光影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高尔基出生于伏尔加河畔的诺夫戈罗德城(今高尔基城),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底层度过的。人间的苦难、生活的辛酸,磨练了他的斗志。在繁重劳动之余,他勤奋自学不息。对社会底层人民痛苦生活的体验和深切了解,成为他创作中永不枯竭的源泉。主要著作有:浪漫主义短篇《伊则吉尔老婆子》、《鹰之歌》、《切尔卡什》,散文诗《海燕》,剧本《小市民》、《在底层》,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长篇史诗《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
由于高尔基自幼家境贫寒,无法受到良好的教育,全靠书籍引导他认识人生并走上人生的道路,因而他对书籍一直怀有深厚的感情,将书视为人生道路上的良师益友,对书籍产生了一种感激和赞美之情。“差不多任何一本书都告诉我许多我所不知道的和未曾见过的人物、感情、思想和关系等,好像在我眼前打开一扇通向未知世界的窗子”。
从阅读中区分书的好坏。通常人们所说的好与坏,也就是对青年人是否有帮助。高尔基因早年生活困顿,四处流浪,没有一个固定的图书馆供他选择,而是拿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包括一般人眼中不宜读的书。他自己曾说:“我读过无数的坏书,但是这些书对于我也有益处。我们应该好好地和正确地知道生活中不好的东西,正像知道好的东西一样。应该尽可能地知道更多一些。经验愈是多样化,那么经验也愈加能帮助人,而一个人的眼界也就愈加广阔。”这与不少作家和学者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眼光来教人们读什么书、不读什么书,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说是高尔基读书上的一大特色。
以向他人学习的态度来读书。有些人读书眼高手低,有些人则爱挑毛病,而有些人出于个人的偏爱和私好,追求某一流派和类别,因而失之偏颇,难有客观的评论。高尔基对各种文学流派和思想学派都加以阅读和观察,并本着学习的态度,吸收对自己有用的知识。“我个人是毕生向别人学习,而且是继续学习的。我曾向莎士比亚、塞万提斯、阿佛古斯特·倍倍尔、俾斯麦、列夫·托尔斯泰、列宁、叔本华、密茨尼科夫、福楼拜、达尔文、斯汤达、黑格尔学习,我曾向马克思学习,也向《圣经》学习,我曾向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斯蒂涅、宗教的领袖们、民间文学、木匠、牧人、工厂工人和成千上万的人学习。”
读书体会要回到生活中检验。由于高尔基长期生活于社会底层,经历丰富,深知生活本身的重要性,因而他一边重视读书,一边也重视生活,并主张对读过的书最好再回到生活中去检验,看看哪些是正确的和有用的,哪些是错误和无用的,这样对文学创作也是一种检验。“读过书之后,我自己感觉到头脑充实了起来,就像满满地充溢着生命之水的容器一样。于是,我就到值班卫兵或泥土工人那里去,绘声绘色地对他们讲各种各样的故事,在他们面前尝试着描写。”
对高尔基而言,没有知识是根本不能成为作家的。这里的知识包括书本和生活两部分,缺一不可。如果将书本上得来的知识和启发运用到生活中,就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