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光影
叶圣陶(1894—1988),中国著名作家、编辑家、教育家。原名叶绍钧,出生于江苏苏州。早年试验新式教学。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曾主编《小说月报》。在许多读者心目中,叶圣陶只是一位儿童文学作家及教育家。事实上,他的小说非常出色,其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
《新文学史料》载有叶圣陶先生的一段时间日记。文中虽然没有提到该如何读书,却记载了他读书的情况和阅读时间的安排。从这些记述中,我们或许可以体味到读书的意蕴。
刊载日记从1946年8月1日起,止于10月31日,共计3个月。从日记所叙看,叶圣陶工作十分繁忙,几乎每天都要阅、审、校稿,且字数多,量很大,还有接迎朋友等其他事项。即便这样,叶圣陶都要读一阵子书。他读书不是随手逮一本随便翻几页,而是选好一本便不更换地一直读下去。此期间,叶圣陶读了3本书。一本是《诸神复活》,只在日记出现了一次(大约是以前读得差不多了)。一本是英国作家哈代的长篇《还乡记》。8月16日开读,当天的日记里这样记述:“徐徐看去,不知何日始能完毕也。”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常可见记读《还乡记》的字眼,其中不穿插其他书。这样陆陆续续,直到9月18日,在极繁忙情况下,用一个月零两天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当天日记这样记述:“看完《还乡记》。哈代以小说自抒其人生见解,余以为堪玩味。”还有一本就是房龙的《圣经的故事》。从9月22日起,叶圣陶开始读,至10月31日,还没有结束。这期间也是陆陆续续地读,依然涉足其他书。
看完这3个月的日记,我们约略可以见出,叶圣陶读书的基本方法是:“咬”定一本,不舍弃,不旁骛。如此这般,哈代《还乡记》那样的长篇,用月余方能“啃”完。由此可见,工作若不繁忙,一个月“啃”掉一本艰深之书,也不是太难的。
许多人读书,常图方便,哪本书顺手就拿哪本,哪本轻松就先读—段。床头书堆得虽不少,可认真读毕的,还真没有几本。这样下去,书架上的书和我们自己,也许会叹息终身吧。
认真想想,眼下书虽不少,可值得坐下来“啃”的并不多。有一两百部中外典籍垫底,对个人来说很好,可我们往往产生畏难情绪,以为非得集中大量精力,非得占用整段时间不可。问题是,现在的生活节奏如此之快,你到哪儿找整块时间?倘不用“啃”的精神,不紧紧“咬”住一本不放松,恐怕一部也看不完。
叶圣陶不仅善于挤时间“啃”书本,还认为读书应不受地点、处境的制约,一切全在于个人的努力。在《立志自学》这篇文章中曾这样写道:“叶圣陶虽未上过大学,日后却能执教大学,而且成为一位享有盛誉的教育家、文学家,其中因素很多,但从他的文章中我们可想而知,他的成就与勤奋阅读息息相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