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读破万卷书,自学必成才

读破万卷书,自学必成才

时间:2023-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廖沫沙,中国著名的杂文作家,革命家。廖沫沙从小酷爱阅读文学方面的书籍。从此,他开始阅读创造社、文学研究会出版的书。25岁那年,他在《自由谈》上发表了几篇杂文。廖沫沙认为,好的读书方法,可以加快青年人自学成才的进程。读书破万卷,自学必成才,这即是廖沫沙学习经验的总结,也是对青年一代的鼓励。

●人物光影

廖沫沙(1907—1990),中国著名的杂文作家,革命家。原名廖家权,湖南长沙人。1922年,入长沙师范学校,曾和贺绿汀组织文学社,办文学刊物,做过报纸副刊的助理编辑。1927年,在田汉主办的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旁听,在《南国月刊》等杂志上发表了《燕子矶的鬼》等戏剧作品。主要著作有:《鹿马传》、《分阴集》、《廖沫沙杂文集》、《纸上谈兵录》、《三家村札记》(与邓拓、吴晗合著)。

廖沫沙从小酷爱阅读文学方面的书籍。小学三年级,他便读了《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水浒传》之类的小说。到了高小,除读完了《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一些古典小说外,还背诵了大量古体诗词,同时还读过谢冰心、詹大悲的小说集,以及沈雁冰、郑振铎等人汇编的《新的小说》、《小说月报》等刊物,接触了外国的一些优秀文学作品。1922年,即廖沫沙15岁那年,他考上了徐特立创办的湖南长沙师范学校。从此,他开始阅读创造社、文学研究会出版的书。同时,鲁迅先生主编的《语丝》以及鲁迅先生本人的文集,他都逐字逐句研读过。25岁那年,他在《自由谈》上发表了几篇杂文。于是,他同杂文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觉得鲁迅先生的杂文写得好,富有战斗性,便处处留心研究、学习。由于杂文无所不谈,这就要求作者有广博的知识。从此,他读书的范围突破了文学的藩篱,进入到天文、地理、社会、历史、政治、军事等领域。

1936—1949年,廖沫沙曾经先后在《抗战日报》、《救亡日报》、《华商报》、《新华日报》等报社从事新闻编辑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报纸上刊载的战报占有主要的版面。一切政论、时评,均离不开抗日战争的主线。军事问题成了一切文章的主题。为了适应时局发展的需要,他不得不担当起谈军事、写军事的任务来,为他在学习、工作和写作上开辟了一条新路。过去是,读到什么写什么,后来便改成了要写什么,就去读什么、学什么。过去是先学后做,后来是一边写作,一边读书。他读的头一本军事著作是毛泽东于1938年6月发表在武汉《新华日报》上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后来,他又连续研读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和《论新阶段》,同时阅读了中外的一些军事名著,如:中国古代的《孙子》和《吴子》、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鲁登道夫的《全民战争论》。读了这些书以后他不但懂得了“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军事离不开政治等原理,而且对军事学中的许多名词、术语,理解得比较清楚,且能运用这些概念分析与综合当时报纸上所反映的战争情况,探索它的发展规律,估计它的发展形势,并且预测它的发展动向、前途和结局。

这种边写边学的方法,是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就靠这种方法,仅1947—1949年的两年间,他在香港《华商报》和《群众》半月刊上,发表的军事论文多达60余篇,几乎每周都写一篇。

廖沫沙认为,好的读书方法,可以加快青年人自学成才的进程。读书破万卷,自学必成才,这即是廖沫沙学习经验的总结,也是对青年一代的鼓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