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秋沙鸭属世界珍禽,是一种极为珍稀的野生鸟类,因为英国人1864年从我国采集到一个雄性幼鸭标本,所以定名为“中华秋沙鸭”。它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近年来数量逐渐减少,全球仅存1000多只,比大熊猫和扬子鳄还稀少,已被列为濒危鸟类。
中华秋沙鸭,头部有厚实的羽冠,嘴呈圆锥状,雄鸟体披黑白两色花纹的羽衣,雌鸟头显棕褐色,上身蓝褐色,下体灰白色。中华秋沙鸭属于冬候鸟,春夏季繁殖期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亚、朝鲜北部和我国的东北部地区。
中华秋沙鸭会在树上营巢,把巢建在粗壮的活体阔叶树的树洞里,树洞距离地面一般都超过10米。中华秋沙鸭的雏鸟在刚刚孵化出来的一两天之内,要从树洞里跳出来,然后快速进入水中,所以通常中华秋沙鸭会选择距离水体较近的树营巢。对于中华秋沙鸭来说,水里要比陆地上安全得多。但它又习惯在天然的树洞里繁殖,因此被称为“会上树的鸭子”。
中华秋沙鸭通常都是以家族方式活动的,只有在迁徙前才集成大的群体。春季迁徙到长白山后,它们很快就由集群状态分散开,以家族和雌雄配对的方式活动,家族和家族之间通常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亚成体和没有参与繁殖的个体会选择水流相对平缓的河段栖息,而已经成功配对的成体则会选择距离它们的巢位不远的河段活动,通常岸边有很多粗壮的老龄阔叶树。它们很少鸣叫,不像绿头鸭和斑嘴鸭那样喧闹。
中华秋沙鸭和普通鸭子不同,它们的身体具有更好的流线型结构,因此飞行速度要比其他鸭科动物快。而且它们生性机警,稍有惊动就昂首缩颈不动,随即起飞或急速游至隐蔽处。中华秋沙鸭主要以鱼类、石蚕科的蛾及甲虫等为食,觅食时多在缓流深水处,潜水前上胸离开水面,再侧头向下钻入水中,捕到鱼后衔出水面进行吞食。它白天活动的时间较长,夜间露宿在苇丛中或岸边的树上,把头转向后方插入翅膀下,神情悠然而自得。
深秋时,中华秋沙鸭自北方南迁到太湖流域的苇塘里来避寒越冬,它们与各种野鸭汇成数以万计的鸭群在湖面上嬉耍和捕食,气势宏伟,蔚为壮观,就像是一个规模宏大而又喧嚣热闹的鸭类集市。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个别地点虽然发现有中华秋沙鸭的越冬群体,但缺少持续性的观察结果。安徽、山东、辽宁、吉林是近几年来新发现的中华秋沙鸭越冬地。 21世纪初,中华秋沙鸭的总数量至少超过100只,且数量和分布地点相对保持稳定。
中华秋沙鸭的栖息繁殖地已呈孤岛状,破碎化现象严重。我国能够确认的中华秋沙鸭繁殖地主要有两处:一处是吉林的长白山,另一处是小兴安岭的碧水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区。通过保护与管理,在碧水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区繁殖的有近10对,由建区前的不足10只的偶见种成为种群数量达70余只的常见种,碧水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区被认为是中华秋沙鸭在国内最大的集中繁殖栖息地,是它们最温暖的家园。
中华秋沙鸭孵化期间,雌鸭的活动比较有规律。它每天外出觅食2~3次,每次外出觅食的时间大约1个小时。晴天并且气温较高时,成鸭外出觅食的次数增多,觅食时间也要稍微长一些;阴天或气温较低时,觅食的次数减少,觅食时间也稍短一些。在雏鸟出巢前的2~3天内,母鸭外出觅食的次数明显减少,并且每次外出觅食的时间也由原来的1个小时左右缩短为每次20分钟到半个小时左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