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倡导的谦让并非无原则地讨好退让和屈从。在儒家看来,虽然谦让是一种美德,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比如,面对名利,理应谦让;面对贤能,能让则让;面对善事,当仁不让。但是对有辱人格的诬陷诽谤,特别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如果一味地谦让,不该忍也忍,不该让也让,就会背离谦让的真正内涵,成为一种奴性意识的体现。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这是秦末农民起义的开端。之所以发生如此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主要是因为秦始皇横征暴敛,滥用民力,徭役繁重,激化了社会矛盾。各地的反秦起义风起云涌,其中以刘邦和楚国贵族后裔项梁、项羽所率领的两支起义军最强。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占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
面对横征暴敛,我们当然不能委曲求全,一味地退让。但是当有机会回报对方给予的宽容时,我们应当仁不让。
汉代刘向的《说苑·复恩》中记载了一个“绝缨宴”的故事。有一次,楚庄王平息了叛乱,班师回朝,在宫中举行盛大的庆功宴,群臣们尽情畅饮,直到黄昏仍未尽兴。于是,楚庄王命令点烛夜宴,还特别叫最受宠的两位美人许姬和麦姬轮流向文臣武将敬酒。忽然一阵疾风吹过,宴席上的蜡烛都被吹灭了。这时一位官员趁机斗胆拉住了许姬的衣袖,拉扯中,许姬撕断衣袖得以挣脱,并且顺手扯下了那人的帽缨。许姬回到楚庄王面前告状,并央求楚庄王点亮蜡烛查看众人的帽缨,以便找出刚才的无礼之人。楚庄王听后,却大声说,今日宴会大家都要尽兴痛饮,把自己的帽缨都摘下来。于是大臣们都摘下了自己的帽缨,这时楚庄王才命人点燃蜡烛。席后,许姬埋怨楚庄王不为她出气。楚庄王却笑着说,君臣一起尽情欢乐,现在有人酒后失礼有情可原,如果为这件事诛杀功臣,将会使爱国将士心寒,不会再为楚国尽力。许姬这才明白楚庄王的用意。
后来,楚庄王亲自率领军队攻打晋国,不料被晋国的伏兵围困,正在危急时刻,楚军的副将唐狡单人匹马冲入重围,救出了楚庄王。楚庄王重赏唐狡,唐狡辞谢说:“当年扯许姬衣袖的正是下臣,蒙大王不杀之恩,所以今日舍身相报。”楚庄王听后感慨万千。
绝缨宴上楚庄王请诸位臣子都去掉帽缨的举止,不仅保全了自己的面子,而且这种忍让宽容也给了唐狡一个台阶下。唐狡铭记楚庄王的宽容忍让,后来楚庄王才得以脱险活命,并大败敌军。楚庄王一时的宽容,无形中却救了自己一命。可见,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用忍让宽容照见人生,人生往往会回报给自己更美丽的康庄大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