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主义,指的是关爱人、尊重人,把人的生命价值放在首位,是一种以人为本和以人为中心的态度。《礼记·丧服小记》中说:“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这是从人伦关系的角度,指出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区别标志。抛去儒家别的书籍和个人思想不提,单从《论语》一书中就可发现,儒家的仁爱思想,本质上就是一种人道主义思想。
《论语·乡党》篇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一次,一场大火焚毁了马厩,孔子听说后就从朝廷公事中抽身出来,十分关切地问道:“伤人了吗?”他始终不问有没有伤马。其实,人和马都是能感受到痛苦的生物,在通常情况下,马厩被烧,大多数人都会首先问马有没有被烧,可孔子只关心人的生命。这充分反映出孔子以人为本、将人的生命置于其他事物之上的人道主义情怀。
《乡党》篇中还记载着这样一件事:孔子的一位朋友死后,家中没有亲友来料理他的后事。孔子得知后,立即决定由自己来为他办理丧事。人与动物的一个最大区别就在于,不但追求活着的时候有尊严,而且死的时候同样得有尊严。人死后,谁来维护他的尊严?动物死后通常会面临这样的结局:尸体要么被富有同情心的人草草掩埋,要么被抛到荒山野岭,被它的同类或其他动物吃掉。对它们而言,死后就如同活着的时候一样,根本没什么尊严、体面。人如果也落得个这样的结局,那就与动物没什么区别了。也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当自己的朋友死后,孔子才决定为他办理丧事,让他有尊严地告别人间。孔子的这种做法,就是本着人道主义的立场,实现了对人格的尊重。
《论语·述而》篇中记载,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时,从不让自己吃饱,在吊丧时必定哭泣,并且这一天从不唱歌。孔子的这种做法,是出于对家有丧事的人的一种尊重和怜悯,表达的是仁爱思想。同时,又是出于一种建立在人道主义之上的人性关怀。
在《论语》中,最能体现孔子人道精神的当数孝道。孔子把孝当作一个人相伴终身的美德。孔子所期望的孝道的最高境界是父母对子女慈爱仁德,子女对父母孝敬恭顺。当遇到父母犯错误时,做子女的要随时指出并耐心地进行劝谏,目的是避免父母陷入不义之中。如果子女犯错误,做父母的要进行教诲,而不是处罚。其间所体现的就是彼此尊重的人道精神。这是孝道中的“事生”。
当亲人离世时,孔子格外强调丧葬与祭祀的重要性,提出“事死”如“事生”的主张。《礼记》中对如何服丧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孔子希望通过服丧的行为,将人性中感恩、真诚等诸多美好的品行释放出来,从而反哺亲人们生前的仁爱。而不应将逝者抛在一边,像动物一样只顾自己快活。孔子所提的孝道,出发点都是尊重人的生命和维护人的尊严,即都是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上推出的主张。
儒家的仁爱思想,其实就是建立在人道主义立场上的一种人性关怀。它自推行以来,就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不局限于本土,而是影响了整个世界。据一些中外专家考证,儒家的仁爱思想,通过阿拉伯人传向了欧洲,进而影响了欧洲中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可以说这是儒家思想对世界做出的重大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